三线建设60年 | 走出大山的风雷精神

时事   2024-12-05 12:24   北京  




2020年,因为一次采访任务,我得以走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风雷老厂区。那是一个贵州典型的“天无三日晴”的天气,淅沥沥的秋雨带着凉意。

风雷厂区建在一个狭长的山沟里,前面是办公生产区,后面是家属区。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三线工厂,也将眼中看到的与书中读到的进行着对比。从建厂初期拍摄的老照片来看,现在的布局与最初建厂时差别不是很大。20世纪60年代末,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告别家乡,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三线建设中。1970年10月4日,安顺市幺铺镇小屯公社举行了一场开工典礼,在一条长1000多米,宽200多米的山沟内,开始了风雷厂的建设。




退休职工王俊征来风雷前在四川阆中县委工作,她随在成飞工作的丈夫参与三线建设,当年一家三口一路舟车劳顿来到风雷时,工厂还在建设中。她回忆说,那时周围的山上都是荆棘,怪石林立,到处都是坟堆。他们住进的房子还未封顶,晚上野鸟怪兽乱叫让人不寒而栗。艰苦的条件让王俊征有了一丝动摇,但很快就打消了念头。“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服从组织分配是共产党员的天职,‘哪里艰苦哪里安家’是必须做到的。”王俊征说。


建厂初期。


三线建设时遇到的困难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为了建成祖国的战略大后方,王俊征一家留了下来,更多的人留了下来。一张黑白照片里记录着上千人的建设大军挤在山沟里,日夜不停的工作场景。建设者中,有来自江苏、辽宁、四川、河南等地的航空工业企业的职工,有分配来厂的大中专毕业生,有部队转业干部,也有新招进厂的员工,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鼓舞下,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建厂房、修宿舍、安装设备……


初创时期不通任何公共交通工具,从风雷老区到安顺六公里、到幺铺五公里全靠步行,安南公路的开通让风雷人的出行稍有缓解。


“参与建设的队伍不分男女、不分工种、不分分内分外的工作,每人都是一身泥一身灰,甚至还有怀孕在身的女同志。”罗尊平夫妇与王俊征一家差不多同期到达风雷,建设初期的很多事情,虽然过去很多年,但罗尊平仍然印象深刻,“1972年的冬天,工厂供电用的1万伏线路因故障无法运行,这些线路的电线杆大都在有冰和水覆盖的稻田和山坡,电工师傅们顾不得冰冷,赤着脚抢修15公里的线路;差转机的安装过程中,职工们靠手拉肩扛把12米电线杆拖上了几乎垂直的山顶……”


300多万块砖,1万多立方沙石,几千吨水泥等建筑材料,全靠人抬肩扛,手工作业,仅用了65天就建成了17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并用最短的时间生产出贵州第一套飞机武器悬挂发射装置。创建初期形成的“风雷速度”,也成为这家企业在此后几十年里虽位置偏远,但追赶时代的脚步从未停歇的精神基底。


当年出口国外的不粘锅。


上世纪80年代,军品型号锐减。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浪潮中,风雷人敢闯敢试,大胆拥抱市场,凭借着敏锐的嗅觉,两个项目铺陈开来:国内第一家引进不粘涂层炊具生产线,产品实现出口创汇;高压氧舱研发和生产,使风雷成为国内最早获准国家定点专业生产医用高压氧舱产品的厂家,高、微、低压各型舱室产品直到今天依然在国内同行业中首屈一指。


走在厂区的路上,当年栽种的小树早已枝繁叶茂。近几年,随着工厂搬迁的推进,一些车间已搬离老区。我们走进一间为数不多的仍在使用的厂房,粉刷着白色涂料的墙体仍能看到当年砖砌的痕迹。“当年E型机研制的关键时期,工人们加班加点,领导为了让大家劳逸结合,晚上定时把车间的门锁上。但工人们又从这里翻窗户进车间干活,就为产品尽早交付。”风雷公司党委副书记李凌波指着一排老式窗户介绍说。E型机研制、“E型机精神”是在采访中经常被提及的话题。


上世纪90年代,当其他企业还在面对“计划吃不饱,市场吃不到”的苦苦挣扎时,风雷人在军品领域开风气之先,勇敢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面对军品竞争“决不放弃任何竞争机会,决不惧怕任何竞争对手,决不挑肥拣瘦”,风雷赢得了歼7E武器悬挂发射装置项目,守住了军品的阵地;“不要一分钱研制费、不要任何保障条件、不要对方承担任何风险”,风雷成功地与国内合作伙伴合作,开启中国军工研制的全新模式,并在较短时间内研制出国内首创的“二合一”“三合一”导弹发射装置,提升产品价值,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武器悬挂发射的新领域。歼7E项目所锻造出来的团结协作、勇于担当、敢打硬仗、狭路争勇的“E型机精神”,成为支撑一代代风雷人发展探索的精神力量。


沿着山的走势往深里走,办公楼、大礼堂、托儿所、医院、足球场逐一呈现在眼前。办公楼的对面是大礼堂,建筑正面的最上方以浮雕的形式装饰着一颗五角星,斑驳的墙面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荣耀。这里曾经是厂区最热闹的地方,礼堂里开会,一代代风雷人锚定每一个发展目标,砥砺前行;礼堂外踢足球、打篮球、放映露天电影,这里留下了风雷人敢打敢拼、奋力搏击的足迹,也留下了风雷人的记忆与欢乐。


档案里留存着一张2010年风雷创建四十周年的照片,周年庆的大会就在礼堂前的草坪举行,今天再次回看历史,从那一刻开始,40岁的风雷即将迎来一场新的变革。2012年,随着机载公司武器悬挂发射系统事业部的成立,一个崭新的风雷呼之欲出。


当年的建设者们在荒山中一砖一瓦建起了工厂,也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砌进了建筑之中,把“风雷速度”融入企业发展的血脉之中,所形成的风雷精神不断传递、升华,进而带动企业在无数次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无惧风浪,勇往直前。


启动搬迁现场。


自2013年决定“从大山里走出去”,风雷开始了边建设边搬迁之路。通过深掘“E型机精神”,风雷人又一次奋发图强,凝聚起争创一流的强大精神动力。2020年采访时,安顺以西、娄湖之畔的新厂区中一栋栋在建的现代化厂房、家属楼与老区已形成了巨大的反差。2023年我们再次到访风雷,历时十年的搬迁圆满完成,企业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风雷新厂区。


十年搬迁路上,风雷人从不因路远遥而放弃,不因规模小而自怜,从国家发展大局、行业整合趋势出发,完成了从传统的三线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现代企业的蝶变,又一次刷新并创造了新时代背景下的“风雷速度”,蹚出了一条老三线企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航空工业“2022年度最佳进步供应商”、“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状”、“2021~2023年贵州省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先进企业”等众多荣誉称号纷至沓来。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今天的风雷人用激情、努力、汗水让三线建设中铸就的风雷精神焕发着新时代的光芒,他们把眼光投得更远,带着成为“悬挂发射一流系统供应商”的梦想,一路前行。


老一辈风雷人走进深山的历史留在了幺铺的大山里,那里,一座航空三线建设主题遗址公园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图文 | 姜坤英

责编 | 张亚歌

主编 | 郭美辰

监制 | 姜春艳

中国航空报
《中国航空报》(China Aviation News)是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报纸,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