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信访工作是司法公正的“回音壁”,是社会矛盾的“减震器”,是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时光荏苒,投身法院信访岗位已三载有余,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中,我犹如一位执着的行者,在信访工作的蜿蜒长路上,用心灵去聆听,用耐心去化解,用行动去诠释着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其间经历,可谓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初入信访岗位,我怀揣着对法律职业的敬畏与憧憬,然而现实却如同一记猛拳,将我最初的懵懂与稚嫩击得粉碎。面对纷繁复杂的信访卷宗,每一本都承载着当事人的满腹委屈与殷切期盼,那接踵而至的来访群众,或愤怒、或悲伤、或焦虑的面容,如同一把把重锤,敲击着我的内心。还记得初次面对一位因健康权纠纷造成二级肢体残疾,坐着轮椅来信访的老人时,他那颤抖的双手、激动的言辞,让我一时不知所措。我试图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去安抚他,却发现自己的言语是那么的苍白无力。那一刻,我真切地意识到信访工作的艰难与挑战远超想象,它不仅需要扎实的法律功底,更需要一颗能够承载群众疾苦的强大内心。
但我深知,退缩绝非我的选择。于是,我踏上了一条自我磨砺的艰辛之路。为了能在这一岗位上站稳脚跟,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深入钻研以往的信访案例,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接访技巧。在与来访群众的一次次交流中,我逐渐学会了换位思考,尝试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感受他们的无奈与痛苦。每一次耐心的倾听,每一个关切的眼神,每一句温暖的安慰,都成为了我与群众之间建立信任的桥梁。渐渐地,我发现,信访工作不仅仅是处理案件,更是在修复一颗颗因纠纷而破碎的心。
在这三年的信访历程中,我看见了形形色色的案件与当事人,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起工伤赔偿信访案件,伤者因企业拒绝支付合理赔偿而陷入困境。我立即向执行承办法官汇报情况请示接访,同时积极为伤者提供法律援助。在不懈努力下,伤者终于拿到了应得的赔偿款,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还有一次,面对一群因开发商逾期交房而集体信访的业主,他们情绪激动,言辞激烈,局面一度陷入混乱。我深知,处理此类群体信访案件,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于是,我迅速行动起来,将业主们请到接待室,为他们一一递上茶水,用平和的语气安抚他们的情绪。待大家逐渐冷静后,我详细了解了每一位业主的诉求,并认真记录下来。随后,迅速向分管院领导及案件承办法官汇报情况,协助组织双方进行多轮艰难的协商谈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又要考虑开发商的实际困难,努力寻找双方利益的平衡点。经过数次的沟通与协调,最终促使开发商制定了合理的交房计划。当看到业主们满意而归的背影,所有的疲惫与压力都在那一刻烟消云散。
信访工作,就像在荆棘丛中艰难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未知。有时,会遭遇当事人的误解与指责,甚至恶语相向;有时,会面临案件复杂棘手,多方协调无果的困境。但正是这些挫折与磨难,让我愈发坚强,让我对信访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是社会矛盾的“缓冲带”,是维护稳定的“安全阀”,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将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弭于萌芽状态,避免其升级为更大的社会冲突。
回首这三年的信访工作历程,虽充满艰辛与挑战,但收获的感动与成长亦同样珍贵。我深刻地认识到,法律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充满温度的正义守护者;信访工作也不是简单的机械操作,而是饱含深情的心灵抚慰。每一次成功的调解,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如同在法治的长卷上添上了一抹亮色,让公平正义的画卷更加绚丽多彩。
未来的路或许依旧漫长而崎岖,但我将怀揣着对法治的信仰和对群众的深情,以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前行,用自己的点滴行动诠释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我深知,在这信访之路上,每一步虽小,却能汇聚成推动法治进步的磅礴力量;每一份努力虽微,却能传递出司法的温暖与光芒。
END
文稿:诉讼服务中心 吴旋 | 编辑:赵景丽
校对:赵景丽 | 责编:周雅鹏 | 审核:旬阳法院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