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不一般,千万警惕春温

文摘   2025-01-24 12:01   四川  

平心而论,今年冬天好像不算很冷。


北京至今还未下一场严格意义的初雪,丢尽了大寒节气的「脸面」(开玩笑)。


图源:摄图网


2025年1月10日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24年是人类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同时,中国这个冬天气温偏高也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阳虚之人来说,暖冬似乎是件「好事」,体感不会冷到彻骨,不会手脚冰凉难以忍受。


但该冷不冷,并非理想的气候,它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问题和隐患。


01

易生内火,春发温病


我们通常所希望的风调雨顺,既包括春夏的温暖,也包括秋冬的寒冷。


对于人体而言,我们所惯行的顺时养生,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更需要冬天冷一点。


冬时天寒地冻,寒主闭藏之性,人处于天地之间,身体里的精气也得找个地方藏起来。


中医认为,肾藏精,精能化气,肾精是滋养阳气的重要物质基础。冬藏精,实则为阳气归根,藏得越深,归根越彻底,等春日阳气生发便越强劲有力,阳气生长化收藏的圆运动也就越圆满,人也就越健康。


但如果是暖冬,天地封藏之力不足,人体阳气也难免被扰乱。


图源:摄图网


《黄帝内经》里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句话给了我们两个提示:


第一,冬不寒,则阳不藏。


暖冬时,气温偏高,违背了冬寒闭藏的节律,肾精的「约束」不够牢固,阳气难以像正常冬寒那样下潜于肾,从而在体内相对偏外的部位「游荡」,形成浮阳,继而化为内火。


第二,内火盛,则发温病。


阳气不藏所产生的内火,可视为一种「伏邪」。到了春天,外界阳气生发,气候温暖多风,此时人体内外的阳气,都处于兴奋状态,体内潜伏的内火就容易被外界的温热之气所引动,成为温病发生的病机。


即将进入立春节气,很多人就容易在冬春之交以及春季,发生春温之症,比如:


  • 感冒、发热、咳嗽

  • 口疮、咽干、牙痛、眼红

  • 头晕头痛、肢体震颤

  • 失眠多梦、情绪烦躁

  • 荨麻疹、湿疹


那么,大家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调摄,尤其是有内热之人,平时易上火、睡不好,补阴敛阳,避免受外邪引动而发病。


图源:摄图网


02

几个调摄方法


1、睡觉大法


我们把睡好觉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这个时期,睡好觉是最快的藏,不熬夜等于不耗肾精,早睡觉等于滋补肾精。


与冬藏春生,小到一睡一觉,也是从敛藏到生发的过程,所以睡觉恢复节律的重要方式。


2、养阴蛋羹


梁老师和我们介绍了一个方法:


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里说,补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吃鸭蛋,一个简便的方法就是蒸一碗鸭蛋羹。


简单做法鸭蛋碗中打散,加入适量水,滴几滴香油和盐,放入蒸锅中蒸15-20分钟,趁温服食即可。


图源:摄图网


3、清火茶饮


正安中医李汪洋大夫分享:


生山药6克  铁皮石斛6克  西洋参2克  新会陈皮2克  菊花3克


方由养阴+清热两组构成。


养阴组: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滋补上品,治疗一切阴分亏虚之证。新会陈皮理气,助山药运化,补而不滞。


清热组:铁皮石斛滋阴清热,西洋参清热生津,养心脾之气而不上火,共同清退虚热,缓解内燥之症,同时,菊花可清利头目,防虚火上炎。


此方为一人量,比较柔和,老少皆宜。


4、疏通穴位


太冲穴,善舒峻开导、息风去火。

太溪穴,善补下元虚、引火下行。


这段时间常按这两穴,帮助改善阴虚内火,预防春温。


太冲穴: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太溪穴: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明医介绍



▌版权声明

•本文系「正安中医」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平台立场。

正安医馆悠方店
正安中医是正安旗下中医医馆系,作为一家尊重生命的新古典主义中医机构,秉承“正心诚意,温暖喜悦”的服务理念,一直深耕医疗服务,潜心打造“好医、好药、好文化、好服务”的中医诊疗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