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写专栏,看好多综艺,整天操心娱乐圈有的没的,现在彻底不关心那些了,除了煲剧不怠外,还坚持看的节目也寥寥,《圆桌派》是幸存之一,窦文涛这么一个质地强迫症做出来的节目,还是挺有看头的,第七季尤其共鸣,之前断断续续有提到个别内容,现在更新完了,整理一下做的笔记,不然对不起我这么用心看的这么用心的节目。
第一集《老友》
鲁豫做鲁豫有约的时候,是在职业状态里,比较迎合嘉宾,最多“我不信”。在窦文涛的节目上做嘉宾,放松很多,看得出锋芒和自我了,能感觉到她的知识结构,反应也够快,应该算是中国最好的女主持人了,接受反驳:)
至于另外一个窦文涛的老友许戈辉,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她比鲁豫更有男人缘。当初在深圳,跟她俩都见过,一起吃过饭,男生普遍更喜欢许戈辉。我心里则偏好鲁豫一些,特别是通过她不做主持的圆桌派,更能感觉到她身上的丰富性和悟性,她说:“此刻你无法共鸣的事,先不要急着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耐心等待若干年,之后再回头去看,果然如此。”
发现人生概莫能外。
因为圆桌派的主持人和嘉宾平均年龄都奔六了,都到了马尔克斯说的,当你老了,你会清楚的知道你体内的器官的位置的年龄。所以话题比较高龄,关照中老年身心多于青少年。鲁豫说不介意说自己年龄,女性公众人物从40岁开始,在网络上被提到的时候,都要加上年龄,40岁的某某某,46岁的某某某,50岁的某某某这样,已经习惯了。公众对男性公众人物宽容到六十岁,提到的时候也要被加上年龄定语。
许子东说,公共人物有两个功能:“梦和安慰。一个是被崇拜,一个是自己的老去可以安慰粉丝。”那意思就是虽然我老了,但是你也老了,嘿嘿,感觉好多了。
节目引用了一段巫鸿的话,他说我感觉在中国和美国,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美国不谈年轻和年老,年龄很难进入每天的话题。比如说坐在一块儿,有的可能很年轻,有的可能很老,但这个问题不太进入整个氛围,不太主宰大家看问题的方式。回国以后总能碰到这个问题,好像还没等你坐住,马上就把你放在一个爷爷辈儿、爸爸辈儿或者叔叔辈儿。包括这些零零后、九零后、八零后,我自己对这个东西很不舒服,因为我岁数儿太大了,所以到哪儿都感觉像是供起来一样,特别没意思。我宁愿我也不叫你年轻人,你也不要叫我老年人,大家就是一块儿谈谈,玩玩儿,看看展览或者什么,我觉得那样儿的状态最好。把每个人都放到一个位置,然后去规定你该怎么想或者不该怎么想,这东西实在是没多大的益处。
这段话我非常同意,这是在国外生活的福利之一,年龄基本不会被当成定语,天天敲黑板。所谓宁遇恶客,别见故人的伤感,也几乎没有,因为遇不到故人。但别人不勤奋提醒,不等于年龄焦虑就不存在,你的身体会提醒你,出现莫名其妙的疼痛,没有以前利索的行动力,需要小心伺候的肠胃,所有的一切都在向下,别人看不出来,自己知道。但也不要过于自怜和自我诊断。窦文涛说,“不要轻易评论别人的缺点,否则不出三个月,这个缺点就会出现在自己身上。”这个评价,包括对自己的论断和诊断,所以我来纽村以后,身体都皮实很多,我懒得诊断自己了,因为诊断出来,没有那么方便找到医生帮我自己跟自己辟谣。
第二集《照护》
这一集主讲嘉宾是胡泳,分享照护得阿尔兹海默的母亲的经历。胡泳是北大教授,母亲患病后的智商相当于2岁的小孩,只认识最简单的一些字,不仅不能照顾自己,连表达和意识都成了问题。胡泳因为在大学当老师的缘故,不用坐班,就有一些时间来照护母亲。几乎24小时待命,不能顾及自己的妻女,忍受母亲突如其来的坏脾气,会看到她有些丑陋的躯体,为她擦屎、洗澡……哪怕有护工帮助,也总有很多无力的瞬间。
胡泳把人分为四类:已经成为照护者的人,正在成为照护者的人,将要成为照护者的人,以及一定要被照护的人。阿尔兹海默症是最打击人类尊严的一种疾病,它残酷的地方在于,这个人不知道他的尊严被打击了,因为他已经不知道了,但是照护者知道。
胡泳讲得很收敛,他说我的生活整个是摇摇欲坠的,目前看上去能维持的生活随时可能会颠覆。而且永远也准备不了,也永远准备不好。只能说颠覆了以后再想办法呗。而且无论怎么表达,也只是我经历的冰山一角。他时刻用史铁生的《病隙碎笔》里的一句话提醒自己:不能自怜。这个态度让人尊重。有的人说,他是教授,是作家,把照顾母亲的时间,用来做学问是对社会更大的贡献。胡泳说,每个家庭做出的选择一定是最优解。就像一个读者给他的信中说的,照顾枯萎和呵护希望同等重要。
胡泳几乎不给人祝愿和问候的机会,他说哪有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失败是必然的,你需要去面对,因为失败就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悲凉也是必须要面对的,因为悲凉也是人生的组成部分。窦文涛因为父亲罹患同样的疾病,所以胡泳就是他的嘴替,他悲悯地说老人如婴。李菁最大的愿望是: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死的快。这大概是最火的时代梦想。
我爸爸是阿尔兹海默症走的,所以我对这个话题特别代入,没法想象我妈妈照顾我爸爸10年都经历了什么,我亲历的有限的画面,只要浮现在眼前,已经可以摧毁我瞬间的心情和情绪。无论对谁来说,人生都是一场终极完败的battle。
我曾经和西柚讨论过生死,我说我不想住养老院,那种完全依赖照护的care home更加不要去,到我生活不能自理又痛苦的时候,我就用意念放弃掉。就是把做被照护者的时间缩短到尽可能最短。西柚说,可以做到的,人的身体是懂我们,我爸爸妈妈都是像你这么想的,也常常像你这样宣布,就是不要住养老院,更加不要住care home。他们都是在被送到care home后一周之内无疾而终(他妈妈是被送到care home当夜走的),而且他们当时脑子都不是很清楚,他们的身体仍然自主执行了主人的愿望。
第三集《应变》
对这一集印象不深,我的笔记里就记了这几句:世界上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人类有自己想不到的能力。还有豫鲁那句:已经发生的就是唯一会发生的,没有选择错误,就该如此。
鲁豫这句话不是宿命,是事实,就像董宇辉对李娟说,我没办法啊,没有选择啊,我身不由己啊。李娟说,你的现状,你的承受,是你在你的人生的各种各样的路口的各种各样的选择积累下的一个结果,你的选择是你内心的期盼。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很认真做选择的人,尤其大事,工作啦,婚姻啦,生孩子啦,移民啦这个级别的大事当前,我觉得自己脑子完全不够用,主动选择也会昏招频出,干脆听凭命运推搡,推到哪里算哪里。因为命运的力,是自己这一生所用力的集合,所谓命中注定的主观解释。现在想想,的确是每一步,都是我曾经期盼过的,有的自知,有的不自知,有的隐约自知。就算命运误判,突然漆黑一片,腹背受敌,无语悲怆,那就是自己的局限,也是能力的默认选择,某个时刻,我们只配犯错,但是永远值得原谅。
第四集《匠心》
这集比较特别,主角是一个爱穿衣服的男人张永和。张永和是建筑设计师,设计师肯聊衣品,当然是对美的降维打击。他说:
“得体是说穿衣服要有自己的基本的尊严。干净是基础,其上是得体,再上是自娱自乐,取悦自己。
今天太多的人穿衣服是cosplay,要尊重衣服,多数人不适合把衣服穿得那么自由。
西装是给坐着的人设计的,合适是约束,干净也是一种约束。”
听他聊了一集衣服,再观察他的周正的穿着,的确有细节,有尊重,有品味,有态度。
作为建筑师,张永和不可能只谈阴柔的衣服话题,他离不开建筑的。张永和是很典型的城市动物,他喜欢所有的大都会。只要去到大都会,就觉得亲切,如沐春风。他说最好的城市,就是在最小的范围里有最多的选择,城市是有机理的。比如他在曼哈顿的家,走路十五分钟生活圈,有五六个超市,四五个电影院,五六家眼镜店,不同风味的餐馆,和一些有灵魂的小店。
听得我一个纽村农妇的城市心都苏醒了,是时候大都会溜达一圈去了。
第五集 繁花
第六集 回望
这两集是在金宇澄的祖籍江南水乡黎里拍的,当地政府把金家老宅装修出来做了金宇澄工作室,算是当地文旅牌吧,也算是金宇澄光宗回故里。圆桌派难得出趟外景,所以原版人马一连拍了两集,我就插花着说了。
金宇澄说《繁花》的小说主题,就是要表达人生尴尬,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东西,你遇到的永远是不如意和尴尬居多。而作家是混沌的。我理解这句话,如果尴尬就是一种生命的无意义,而混沌就是说他的写作风格,就像窦文涛所说,文学是守护仁慈的最后的堡垒,仁慈就是同情之了解。
老金的小说只讲故事,枝蔓繁生,他不做臧否,有一种自然主义的感觉。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他特别喜欢枝蔓丛生地聊天,这更符合大脑神经元的链接方法。
窦文涛说他很多五零年代的朋友,都像老金那样,有琴棋书画的绝活,随手能画,能弹唱,显得多才多艺。金宇澄说,我们五零年代的人,父母是不管你的,自己反而会关心周围一切。现在的年轻人完全被家长笼罩,孩子自己对世界的发现是被家长控制的。
想想也是,鸭子小时候,我花钱送她学过各种武艺,朴素的愿望倒不是提高学习成绩(鸭子小学时代根本谈不到学习成绩这事上去,猢狲能在教室里呆住就不错),是为了她长大后会玩有鉴赏力懂得享受生活,所以跳舞围棋画画跆拳道什么的都去插一脚,结果都没学下去,首先因为是妈妈让学的,就没啥意思,完全在混。现在大了,自己知道自己想玩什么了,自己学了滑雪、潜水,加上徒步、爬山、露营这些门槛不高趣味不小的运动,把生活弄得挺丰富,人要做好什么事,还是得自己想要。
金宇澄说王家卫《繁花》开机那天说的话,从今天起,我就要为400个人发工资了。那么不食人间烟火的眼镜王也太全面了。
马家辉在很多场合引用过苏珊桑塔格这句话,为什么要读小说,就是为了知道世界上有跟我们不一样的人,在跟我们不一样的方式活着。这句话我也常常引用过,我一直觉得人类如果能包容跟自己不一样的人,就是最大的进步。这个世界,大到国家种族,小到你我他,对差异的不能兼容,常常是滔天矛盾的起源。
现代人的价值观看起来旗帜鲜明,中西一致地追求政治正确。但是就像金宇澄说的,你以为你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判断,但是还是主宰不了的命运。对于写作者来说,文学就是一个保存的过程,至于这个保存是否有价值,则要读者来检验。
我写这个谈不上什么文学价值的不值得一提的小号,也是一个保存的过程,我把自己的日子,所看所想所经历保存下来,一边分享一边消化,不要想要留下什么痕迹,只是想好好消化人生,不枉一场,欢迎围观:)
后面的私货:
有些长了,搬运工写不动了,分成两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