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全网最正版的弘一法师语录,对你的人生一定有帮助

情感   2024-11-12 07:52   美国  






周二好,这里是「学长LEO的悦读书摘」:)


民国时期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前半生是风华绝代的才子,精通琴棋书画、音律诗词;后半生遁入空门潜心修行,以慈悲为怀,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高僧。


他就是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林语堂先生曾盛赞他是“我们同时代最有才华的人之一”,这并非溢美之词,而是对他传奇人生的精准概括。


从风华绝代的翩翩公子到超凡脱俗的佛门高僧,弘一法师人生转变的背后有着怎样一番深刻的顿悟?他留下的那些隽永箴言,又蕴藏着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今天我想邀请各位一同静心品读弘一法师的二十句经典语录,细细体味他那份超越尘世的宁静与智慧。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网络流传的弘一法师语录大多并非出自弘一法师之口,而本文内容是经考证后确定的弘一法师文字/语录,请大家阅读收藏。





01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解读:一个人如果减少对欲望的追求,内心就会变得平静,不会有忧虑和恐惧;在面对各种事情时,能够从容应对,常常不会感到不足或缺乏。


这句话传达了一种重要的生活哲学:减少对欲望的追求,能够带来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只有当我们学会放下对物质的执念,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与美好。心灵的平和和自我满足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02
我若多瞋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瞋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


解读:如果我常怀愤怒和怨恨,那么十方诸佛(无数世界中的佛陀)都会看到我,并产生这样的想法:为什么这个人一边想追求觉悟(菩提),一边却还充满愤怒和怨恨呢?这种愚痴的人,因愤怒而被束缚,连自己的痛苦都无法解脱,又怎么可能去拯救一切众生呢?


这段话提醒我们,如果想要追求觉悟和帮助他人,首先要放下愤怒和怨恨,否则不仅无法解脱自己,更无法真正帮助他人。


03
闻谤不辨。古人云:“何以息谤?无辨。”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解读:当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诽谤时,最好选择不去争辩。古人曾说:“如何让谣言或诽谤平息?不去辩解就可以了。”还有一句话是:“吃点小亏,往往可以避免吃更大的亏。”


这句话的道理在于,如果我们总是急于回应或反击诽谤,反而会让事态扩大;而有时忍让、吃些小亏,反而能减少麻烦和不必要的损失。这种态度让我们少计较,能更平和地应对外界的非议。


04
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安乐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惟一心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知其为愚也。


解读:如果我们想让事情顺利、身心安乐,就要从自身努力,积累善行,种下好的因。只一心希望得到好结果,却不愿意付出善行,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就像一个农夫,想要丰收却不去播种,大家都知道这样是愚蠢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美好的结果都需要努力去种下“因”。只有通过持续的善行和正直的行为,才能收获顺利和安乐的“果报”。


05
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


解读:我们从现在起,应该对所有的众生都抱有像尊敬佛陀一样的心态。如果心中生起轻视之念,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佛陀对此称赞道:“说得好,真是快意之言。”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对所有生命抱有尊重之心,因为轻视他人会让我们失去慈悲、善意,也就是伤害了自己。尊重一切众生,是修行中非常重要的态度,也会让自己内心更清净、安宁。


06
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


解读:世间的色彩、声音、香气、味道和触感,常常迷惑世人,让他们生出执着和贪爱之心。


这里强调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容易让人沉迷,产生依恋和追求,影响内心的平静。若不加以觉察,便会被这些感官诱惑牵引,迷失本心。这句话提醒我们,要警惕这些感官享受,不要轻易被它们所迷惑,从而保持内心的清醒与自由。


07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解读:在处理事情时,最忌讳的是急躁。如果心中急躁,首先会让自己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妥善处理事务。


这段话提醒我们,做事时要保持冷静和耐心。急于求成往往会导致错误和混乱,而冷静思考、合理安排,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08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解读:懂得知足的人,常常感到满足,终生不会受到羞辱;懂得适可而止的人,常常保持体面,终生不会感到羞耻。安宁的状态,最能体现在知足之中;而陷入危险的境地,往往源于多言。


这里强调的是,知足常乐和懂得适度的重要性。知足能让人心安,避免无谓的烦恼和羞辱;而过多的言语可能导致误解和麻烦。因此,保持内心的平和和适度的表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09
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


解读:自己的性情不能任意放任,而应该用相反的方法来约束自己,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个“忍”字。


这里强调的是,面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和习惯,应该通过自我约束和忍耐来克服,而不是任其发展。无论是忍耐情绪上的冲动,还是忍耐外界的诱惑,都是一种修行的智慧。通过忍耐,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进而提升自我修养。


10
佛告诸比丘,凡扫地者,有五胜利: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


解读:佛陀对比丘们说,凡是扫地的人,有五种好处:


  • 自心清净:扫地的过程可以让自己的心灵保持清净,心中没有杂念。

  • 令他心清净:通过扫地,可以让周围的人也感受到清净,从而帮助他们的内心平和。

  • 诸天欢喜:扫地是一种善行,能让天神感到欢喜,得到他们的赞赏。

  • 植端正业:扫地的行为能够积累正当的业,这意味着行善会带来好的结果。

  • 命终之后当生天上:死后可以投生到天界,享受快乐的生活。


这段话强调了简单的劳动也能带来深远的意义和益处,体现了佛教中重视善行和内心修养的思想。


11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解读:在处理事务和与他人交往时,应该常常保持内心的从容和闲适,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修养和涵养。


这里强调的是,在忙碌和压力中,保持一种平静和悠闲的心态非常重要。真正的修养不是表现在表面的行为,而是在内心深处的从容和淡定。当我们能够从容地面对事情时,才能展现出内在的智慧与优雅。


12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解读:不被外在事物所影响的状态称为“静”;不被外在事物所占据或填满的状态称为“虚”。


这里强调的是,内心的“静”意味着不受外界的干扰和牵动,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而“虚”则是指内心没有被外界的物质或情绪所填满,保持一种开放和空灵的状态。这两者都体现了一种高深的内心修养和智慧,让人在面对纷扰的世界时,能够保持自我、清晰和自在。


13
不见己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解读:不看到自己的缺点,自己就是愚蠢;看到了却仍然去保护他,这种愚蠢更为愚蠢。看不到他人的优点,是一种恶劣的表现;看到却选择掩盖,这种恶劣又更加恶劣。


这段话强调了对人、事的客观判断。对于自己的缺点,应当识别并改正,而不是视而不见;对于他人的优点,应当欣赏和认可,而不是选择掩盖。无论是对缺点的忽视还是对优点的掩盖,都是一种不负责任和不理智的态度,强调了公正、诚实的看待他人的重要性。


14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解读:如果事情能够常常让人满足,内心就会常常感到愉悦;当一个人达到没有欲求的状态时,品德自然会提升。


这里强调的是,内心的满足感来自于对事物的知足和珍惜,而不是外在的追求。只有当我们减少对物质和欲望的渴求,才能让内心更加宁静和高尚,展现出更高的品德和修养。这句话提倡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充实。


15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解读:心中没有妄想,身体不做无谓的动作,言语不说虚假的话,这就是君子保持诚实的原因。内心不欺骗自己,外表不欺骗人,上天也不会欺骗,这就是君子在独处时保持谨慎的原因。


这里强调的是修身的重要性。一个人要做到内心的诚实和清净,外在的行为和言语也要真实可靠。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保持真实和诚恳,都是君子应有的品德。这种谨慎和诚实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他人和天地的尊重。


16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解读:在处理困难的事情时,更应该宽容;与处于困境中的人交往时,更应该给予厚待;在面对紧急的事情时,更应该保持冷静和缓和的态度。


这段话强调了应对不同情况时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挑战,宽容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与遭遇困境的人交往时,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能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急迫的情况下,保持冷静和缓和的态度则能让我们更清晰地思考,避免因急躁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总的来说,适应不同情境的智慧与宽容是处理事务的关键。


17
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解读:人生中的艰难困苦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往往占据了大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心中要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和追求。


这段话强调了面对生活挑战时的态度。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不顺,但我们应该学会调整心态,寻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心中拥有更高的目标和境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让自己在逆境中成长。



18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解读:用宽恕自己的心态来宽恕他人,就能建立良好的关系;用责备他人的心态来要求自己,就能减少过失。


这段话强调了宽容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对待他人时,如果能够宽容和理解,就能增进友谊和信任;而对待自己时,如果能够严于律己、反思自己的行为,就能减少错误和缺陷。这样的一种心态,不仅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也能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19
德盛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解读:德行高尚的人内心平和,能欣赏和接纳他人,所以他们说的话往往是积极和赞许的;而德行浅薄的人内心傲慢,往往对他人心存厌恶,因此他们所看不起的人很多。


这段话强调了德行与内心态度的关系。一个人如果具备高尚的品德,心态自然会平和,能够包容他人,从而更容易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如果缺乏德行,心中充满傲慢与偏见,就会对他人产生抵触与鄙夷。整体上,品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心态和人际关系。


20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解读:如果一个人有才能但性格温和,那么他一定会成为大才;如果一个人有智慧但气度平和,那么他就是大智。


这段话强调了性格和气度在个人才能和智慧中的重要性。真正的才能和智慧不仅仅依靠能力和知识,更依赖于一个人的性格与气度。温和的性格使得才能得以更好地施展,而和谐的气度则使得智慧更具影响力。总体上,这句话提倡在追求才华和智慧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与修养。


与好书相伴,带你逃离精神荒漠

如果大家喜欢这次的推送

就请点赞批注和收藏

也可以转发给更多朋友共读

「学长LEO的悦读书摘」

咱们下次见

Cheers

LEO🦁

学长LEO
华夏灵魂,世界胸怀。耶鲁本科+哈佛MBA毕业,如今又在牛津研读人工智能。爱学习奋斗的90后总裁+大家的学长LEO,分享生活点滴和满满干货,助你精进成长。图书代表作《不如去闯》《学习高手》,原创课程全网听课人次过亿。视频号同名,不定期直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