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蒂利专题丨查尔斯·蒂利《持久性不平等》出版

文摘   2024-12-19 10:44   中国香港  

本文来源:

新书速递 | 查尔斯·蒂利《持久性不平等》出版

社会学人茶座 2023年09月17日 11:30 

编者按:不平等现象比比皆是,小到一家企业内的录用和晋升,大到男女性别差异、国籍造成的公民与外国人之别。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所目睹或经历的不平等现象虽然看似千差万别,实际上却有着共同的起源和运作机制。传统的研究倾向于用性别、遗传、血缘、能力、观念等个人因素来解释不平等,比如,孩子在学校中表现的差异往往会被归因于“家庭背景”,而不会被理解为教师和学校管理层对学生家长的不同反应形塑了学生的表现。

但是,“21世纪社会学之父”查尔斯・蒂利强在《持久性不平等》一书中有力地挑战了上述个人主义解释,他从组织运作的角度出发,确定了在持久性不平等的各种形式背后反复出现的因果机制,从而系统性地探寻了持久性不平等的根源、结构与影响,并最终指明了实现机会平等的可能路径。本文摘自《持久性不平等》第一章,蒂利从关于身高的小故事切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国家日常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

本质与联系

詹姆斯吉尔雷(James Gillray,1757—1815)被称为英国第一位职业漫画家(George,1967:57;Hill,1976)。他给我们留下了乔治三世统治时期,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领域一些令人难忘的画面。吉尔雷的漫画中几乎没有帅哥。在他描绘1800年前后英国生活的彩色蚀刻版画中,强壮、脸色泛红的贵族通常都高高在上,而穷人总是显得矮小、憔悴、佝偻着身子。然而,即便我们认为吉尔雷带着恶意描绘他的同胞,那他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敏锐的观察。

就拿身高来说吧。我们不妨认为,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 at Sandhurst)的14岁新生代表了贵族和绅士阶层中较为健康的那部分群体,而通过伦敦海洋协会(London's Marine Society)进入海军服役的14岁新兵则代表了伦敦无业穷人中较为健康的那部分人。19世纪初,14岁穷人男孩的平均身高只有4英尺3英寸,而同龄的贵族和绅士少年的平均身高约为5英尺1英寸(Floud,Wachter and Gregory,1990:197;关于贵族捐赠的伦敦海洋协会的历史,可参见Colley,1992:91—93)。刚入伍的军校学员要比同样新入伍的水手平均高出10英寸左右。由于穷人的孩子比有钱人的孩子成熟得更晚,到成年时,他们的身高会追上1—2英寸。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难想象他们在军队中的情形:贵族军官向下怒视着比他们矮一截的平民士兵。这样的情形生动地展现了“高高在上”“傲慢”和“看不起某人”等词语的含义。

穷人几乎没能过上什么好日子。但 1800年前后,英国低收人家庭的日子特别难熬。从短期来看,资源和劳动力被大量投人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导致国内生产枯竭,同时也推高了消费价格。从长远来看,城市化、工业化以及资本主义扩张所导致的不平等日益严重,加剧了西欧贫困家庭面临的困难。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赶不上穷人撂荒的速度,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艰难,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Fogel)在他的诺贝尔获奖演讲中指出,在18世纪末的普遍营养水平下,英法两国约有3%—10%的劳动力因食物匮乏而无法维持任何有效工作,而占总数五分之一的人口因食物太少,每天只能进行几个小时强度较小的工作,无法承担更多劳动(Fogel,1994:371—374)。此外,由于营养水平低下,英国和法国的工人极易罹患慢性疾病,因此职业生涯很容易因疾病而中断,甚至过早死亡。福格尔推测,营养不良就是导致乞丐数量惊人的原因——据报道,18世纪欧洲各地乞丐的比率高达总人口的 20%。

正如福格尔和其他研究人员最近所确立的那样,在不同的人口类别、区域和国家中,物质生活条件与身高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Floud,Wachter and Gregory,1990;Fogel,1993,1994;Fogel and Costa,1997;Komlos,1987,1990,1994)。理查德·斯特克尔(Richard Steckel)总结道:

身高,以“营养匮乏”的形式来巧妙地衡量不平等;过去一个世纪的平均身高不仅对收入水平敏感,而且对收入分配和贫困人口用于基本必需品的消费敏感。与传统的以生产为基础的生活水平衡量标准不同,身高是一种根据个人营养需求进行整合或调整的消费衡量标准。这是一个净衡量指标,不仅反映了健康投入的供给状况,也反映了对这些投入的需求。(Steckel,1995,1903)

物质生活条件和身高通过食物消费联系起来;食物使人精力充沛。虽然基因对人类的身高分布设定了各种限制,但儿童时期的营养状况极大地影响着个体接近其基因限定的程度。出生时体重过轻,通常是由于母亲的疾病和营养不良造成的,它可靠地预示着孩子的健康问题、预期寿命缩短和成年后体型瘦小。

此外,在特定人群中,身材矮小通常就预示着更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可能并不是因为身高的固有优势,而是因为总的来说,身材矮小与童年时期健康状况不良和身体瘦弱有关。因此,特定群体整体身高的增长可谓最明显的表征之一,表明该群体的物质生活条件正在改善,而不同社会类别的成年男性或女性在身高上的显著差异,则是持久性不平等的有力指标。

在过去一个半世纪里,西方国家成年人的平均身高普遍增高了6英寸左右,这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然而,即使在倡导平等主义的瑞典,最近的研究也显示,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孕育的新生儿在出生(这很可能是吸烟和营养状况不佳共同导致的结果)。由此可见,物质条件的不平等直到繁荣时期依然存在(Dagens Nyheter,1996)。我本人是中等个子,但我在纽约地铁上常常能看到比我矮半个头的成年男子(我能看到他们的头顶)——尤其是那些说英语之外的语言的人——这表明在资本主义国家,我们仍然需要识别和解释生活中存在的深刻的不平等。

由于灵长类动物中普遍存在着性别二态现象,而且人类通常都生活在家庭成员共享食物的混合性别家庭中,因此人们可能会认为男女之间在身高上的差异与阶级不平等不同,几乎完全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然而事实并不尽然。在涉及体格大小的性别差异等问题时,先天遗传条件与后天养育因素的影响是很难分解开来的。正如詹姆斯坦纳(James Tanner)所说:

亚种群中个体身高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遗传禀赋的差异,但是不同群体(至少是种族相同的群体)之间的差异则反映了每个群体长期累积的营养、卫生、疾病和压力状况。用方差分析的术语来表示,组内变异主要是遗传所致,而组间变异主要是由童年环境造成的。(Tanner,1994:1)

然而,怎样才算一个亚种群或群体呢?当然并不是任何共同居住的人口都构成亚种群,无论其内部是否存在社会分化。这里,“群体”(group)应该改称为“类别”(category),以确认阶级、性别、种族、族裔以及类似的对相关差异进行社会组织化的制度是明显符合条件的。[我将遵循当前惯例,用“性”(sex)指代与X和Y染色体相关的生物学差异,用“性别”(gender)指代社会类别。]在上述每一种情况中,“营养、卫生、疾病和压力状况”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成年人身高的变化。到目前为止,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对阶级差异、国家差异以及不同时期(平均身高)变化的研究远远多于对男女性别间(身高)差异的研究。

然而,性别同样意味着不同的童年经历,即便在营养方面也是如此。当畜牧业和农业经济体中的儿童开始承担重要的家务劳动时,他们几乎总是承担有性别差异的劳动任务。这意味着男孩和女孩在日常生活中获得食物的机会并不平等。大多数情况下,女孩获得的食物更少,食物质量也较差。然而,在男性捕鱼或狩猎,而女性从事耕种和采集的情况下,劳动分工往往使女孩和女性能够获得更可靠和持续的卡路里来源。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女性的营养状况可能比男性更好。

因此,营养问题上性别差异的基本事实是,女性营养不良是常见但并非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有充分的非系统性文献(episodic documentation)对卫生保健、喂养、杀婴现象和普通养育方面的性别歧视进行研究,也有表明营养状况在广泛的经济波动背景下改善或恶化的性别差异模式的少量证据,这些都能够支持以下假设: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待遇是普遍存在的,并由此导致生活机会的不平等,因此两性在体重和身高方面的差异有着持久的社会根源。

当食物供应处于某一阈值之下时,大多数家庭会定期(如果不是直接言明的话)选择哪些家庭成员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似乎已经超过这一阈值,尽管我们缺乏可靠的证据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目前日益增加的贫困人口中仍然存在着营养不平等,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饥饿群体在营养方面仍然存在性别歧视。

相关阅读

[美] 查尔斯·蒂利 著

张熹珂 译
格致出版社 | 2023年8月
👆点击封面 即可购买

探寻持久性不平等的根源、结构与影响

 详述产生和强化不平等四大机制

探究实现机会平等的可能路径


本书是社会学组织理论著作,聚焦于性别、族群、出生地等具有明显界限的类别,主张从组织因素理解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抗拒性的不平等机制,从而揭示不平等持续存在的原因。本书提出,产生和维持不平等的四种机制分别是剥削、机会囤积、模仿和适应。其中,剥削和机会囤积建立了持久性不平等的体系,模仿和适应则将其强化,这几种机制通常是相互作用、彼此增强的。本书结合大量具体实例对理论框架进行了详细阐释,并指出了实现机会平等的可能路径。

作者简介:
查尔斯·蒂利(19292008),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被誉为“21世纪社会学之父”。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伯滕威泽社会科学教授,曾在特拉华大学、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等校兼任教职;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美国哲学学会、美国艺术与科学促进会会员。


译者简介:
张熹珂,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法学(政治学)博士。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比较政治。

赞誉:
《持久的不平等》巩固了查尔斯蒂利作为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社会科学家之一的声誉。这是一部理论范围极广且富有想象力的著作。蒂利独创的框架清晰揭示并彻底解释了造成不同形式社会不平等的相似的社会过程。

——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哈佛大学


对一个核心社会学问题的高度复杂但又极其通俗易懂的重构……《持久性不平等》是一本杰出的著作,它既对人们熟悉的问题进行了引人入胜的重读,又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鼓舞人心的设想。

——伊丽莎白S.克莱门丝,芝加哥大学


在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中,蒂利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有着深刻的洞察,并展现了广阔的历史视野,对当代个人主义对持久性经济不平等现象的解释提出了重大挑战。

——理查德A.伊斯特林,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目录

致谢

第一章 本质与联系

第二章 从交易到结构

第三章 类别如何影响不平等

第四章 剥削的方式

第五章 如何囤积机会

第六章 模仿、适应与不平等

第七章 不平等的政治

第八章 未来的不平等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蒂利作品集



《持久性不平等》
《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
《信任与统治》
《身份、边界与社会联系》
《社会运动(1768—2018)》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
《政权与斗争剧目》
《集体暴力的政治》
《大结构,大过程,大比较》(即将出版)
《英国的人民抗争(1758—1834)》(即将出版)
《抗争表演》(即将出版)


THE END

转载编辑:蒋中麒


全球研究Global Studies Forum
globalstudiesforum.com; 跨学科和全球研究的全球学术平台。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史、亚洲史、全球史;全球政经与社会;中外文学、世界文学;全球城市和城市研究;文化与媒介研究;中外哲学、世界哲学;女性研究与性别研究,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