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方式理解艺术?

教育   2024-12-05 10:11   浙江  
你走进一家画廊,随意观看墙上的一幅幅作品,眼前这幅画让你停住了脚步。
色块交杂、线条扭曲,你感受不到——“美”。
你扫了眼旁边的价格标签——居然那么贵,心里不由得升起一丝疑问:
“这真的是杰作吗?还是市场的炒作?”
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理解某些艺术作品?
你不是一个艺术小白,去过那么多美术馆,见过那么多震撼人心的作品。你对艺术有直觉的感知。可是,随着你看得越多,感受得越深,你却越来越困惑——
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方式来理解艺术?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
有一天,苏格拉底去参加一个聚会,遇到了美丽的狄奥提玛。她虽然是个交际花,但智慧非凡。
苏格拉底好奇地问她:“人类为何如此迷恋肉体?为什么不能仅仅爱心灵的美好呢?”
狄奥提玛微笑着回答:“亲爱的苏格拉底,因为肉体的美满足了我们感官的欲望。”
“可是肉体终将老去,不再美丽。”苏格拉底反驳道。
“是的,”狄奥提玛点头,“所以,爱不会只停留在肉体上。我们会先爱上美丽的肉体,然后超越这些表象,去追求心灵的美,也就是永恒的‘理念之美’。”
狄奥提玛的这番话启发了苏格拉底,从而影响了后来的文艺复兴,催生了大量人体画作。

米开朗基罗,《创造亚当》,约1512年


再来看另一个故事。
曾经听一位艺术家说:“每一个真正热爱艺术的人,看到《黑色方块》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马列维奇于1915年创作了《黑色方块》。在创作过程中,他感到一种强烈的突破预感,激动到无法入眠,甚至整整一周都不能进食或喝水。(《马列维奇传》,2004年)
这幅画首次在同年圣彼得堡举办的“最后的未来主义”展览中展出。它被高高悬挂在墙角,那个位置通常用于东正教家庭供奉圣像。而如今,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个黑色方块。
要知道彼时仍处于沙皇统治之下,马列维奇却要挑战世代相传的神圣信仰!
他要颠覆艺术!他要冲出桎梏!他“从形式的零开始重塑自己,把自己从幻觉与自然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他摧毁传统,突破物体界限,走向更为纯粹的精神。对他而言,真正的“神圣”是自由的意志!

马列维奇,《黑色方块》,1915年

1915年展览中,马列维奇和其他艺术家的作品

从这两个小故事我们发现,
艺术从“看得见的美”到“看不见的美”,本质上是哲学思想对感知与存在的探索。
当艺术从具象的物体和形象中抽离出具体的美学形式时,它不再依赖感官的直接冲击,而是要求观众超越表象,去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深层内涵。
艺术与哲学息息相关,艺术通过形式表达哲学思想,哲学则为艺术提供思考框架。
同样的,好的艺术家会将哲学思考融入创作之中。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其创作逻辑,如果没有思想与逻辑的支撑,艺术创作会难以持久。偶然的灵感或许能成就一幅画,但它无法成就一个艺术家。
所以,通过哲学,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艺术。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1897-1898
你会认同我的观点,但你也许会想:
艺术不好懂,哲学也不好懂,要我用一个不好懂的东西去理解另外一个不好懂的东西,岂不是更难了?
确实,像康德、海德格尔、尼采这些哲学家关于美学的讨论,常常是长篇累牍,连专业的哲学学习者都得费尽心思才能弄懂,更别提我们普通人。
用哲学的方式理解艺术很有意义,但问题是,这个方式能学会吗?
市面上大多数“艺术与哲学”课程都侧重于哲学经典的讲解,往往让人感到枯燥且难以入门。听课时必须格外专注,一不留神就会掉落知识点,越听越糊涂。
而我们这门《西方艺术理论与哲学》课程,绝不会让你感到负担。

《西方艺术理论与哲学》
别被课程名字吓到,实际上,它并不那么“深奥”。你不需要提前掌握复杂的理论,也不必担心看不懂厚重的经典文献。
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哲学思维开始,带你一步步领会艺术背后的哲学思想。通过生动的案例、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简明易懂的讲解,让艺术与哲学的结合变得轻松有趣、富有启发性。
主讲老师是香港中文大学艺术学院主任——韦一空教授。他是一个生活在香港的法国人,拥有三个博士学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韦教授曾获得过“香港中文大学艺术学院杰出教学奖”,他的课总是座无虚席。
课程从柏拉图一直讲到后现代,许多困扰我的问题都在课堂上迎刃而解,你看了也一定会有“原来如此”的感慨。
你可以单独购买这门课程,售价99元。


也可以购买包含这门课程的主题课程《从经典到现代:视觉文化主题课》。
总共五门课程,
原价555,现价219。

主题课详情戳:
你见过一个人有六个院士头衔吗?
此外,购买主题课程的用户将获赠一个可爱的糖果罐,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购买后请根据提示添加“那特特派员”微信(nate_hz),领取福利。

那特艺术
拥有全球师资的在线艺术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