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这片古老的土地,几千年来孕育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波斯帝国的核心,这里曾是世界文化与艺术的中心之一。
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彻底改变了这个国家的面貌。革命后的伊朗成为一个以伊斯兰教义为基础的社会,宗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严格的宗教管理体制。宗教不仅规范了人们的日常行为,也重新定义了艺术的角色与边界。
艺术逐渐被赋予了符合宗教规范的公共意义。政府对创作内容进行严密的审查,艺术家们不得不在严格的宗教和政治框架下寻找新的表达方式。
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成为了一场充满隐喻与象征的“语言游戏”。艺术家们小心翼翼地在新的秩序中寻找表达的空间,既要保留艺术的纯粹性,又不能触碰禁忌。许多人在隐晦的表达方式中找到了突破口,通过象征和巧妙的暗示传递思想与情感,让作品既符合宗教和文化的规范,又不被轻易看穿。
对于女性艺术家而言,创作环境更为艰难。在宗教的约束之外,她们还要面对性别偏见。女性身份构成了创作过程中的阻力,她们在这种局限中努力发声。
玛丽亚姆·拉梅伊·哈瓦尼(Maryam Lamei Harvani)1985年出生于萨拉布,这座伊朗西北部的古城坐落在连绵的群山和广袤的平原之间,少有外界的喧嚣,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社会环境十分保守,女性尤其被期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
哈瓦尼从小对绘画充满热情。然而,保守的家庭观念让艺术生涯显得遥不可及。为了平衡家庭期望和个人热爱,她选择了平面设计,这一折中的选择让她得以在传统束缚中留出一丝表达空间。
整个大学期间,当同学们忙着聚会和谈情说爱的时候,她永远在独自画画。经过不断地努力,她的才华与坚持得到了认可,获得了国家艺术奖和伊朗科学研究部颁发的艺术奖章。对她而言,这些荣誉不止是对努力的肯定,更像是一种神启,召唤她向艺术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2009年,年仅24岁的哈瓦尼,在巴黎举办了首次个展,她是唯一一个走出萨拉布那片封闭土地的女艺术家,她要开始向更广阔的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了。
不难看出,哈瓦尼的艺术风格深受伊朗细密画的影响。这种艺术形式以极其精细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来描绘自然,注重线条的流动与色彩的和谐。
哈瓦尼尤其偏爱传统的“花与鸟”主题,在画布上,鸟儿的羽翼宛如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每片羽毛层层铺展,堪比天工之作。羽翼的纹理繁复清晰,饱含细腻的质感,微风轻拂便能低语。微妙的光泽流转在羽毛之上,犹如晨曦中捕捉到的第一束光,折射出自然最完美的象征。这些羽翼既有自然的优雅,又带着一丝神圣,仿佛天生便代表着世间最纯粹的和谐。
再看这些鸟儿的眼神,乍看之下平和安静,完全沉浸于自身的宁静之中。然而,当目光停留得更久时,观者开始察觉到一种微妙的缺失——那些眼神中似乎少了些什么。为什么看似宁静的眼神会渐渐浮现出一丝空洞?
答案逐渐显现:画中的鸟儿没有一只展翅飞翔。它们拥有如此完美的羽翼,却未曾意识到这些翅膀的真正用途。在它们的眼神中,没有对天空的渴望。它们的世界仅限于脚下,从未察觉到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在等待着它们。哈瓦尼的画作呈现出一种无意识的停滞,空洞的目光中透出一种未曾觉醒的天真。
观者一开始会被精致的细节所吸引,但随着凝视的加深,一种淡淡的遗憾感逐渐浮现。这些鸟儿的完美带来一丝荒谬,它们的静止不是被禁锢,而是源自一种不自知的安于现状。
当生命被局限于无觉察的停滞中,自由的可能性也悄然失去,羽翼成了徒有其表的装饰,映射出个体对自身局限的无意识沉睡。
与此同时,哈瓦尼的作品借助细密画特有的秩序感,进一步将对自由的思考隐含在精致的表象之下。细密画以细腻和繁复著称,讲求严谨的布局与完美的和谐,细节精确到毫无瑕疵,似乎每一处笔触都被严格规定在既定的框架中。这种极致的规范之美,带来一种静止和压抑的氛围,将所有生命的动态束缚在精雕细琢的画面中。
哈瓦尼正是利用细密画的这种特质,使“美”的极致成为一种对自由缺失的隐喻,暗示着个体在自我局限和传统规范中的停滞。
而细密画形式的选择亦是一层保护。作为伊朗文化中深受认可的传统艺术,细密画天然地具备一种审美上的“安全性”。她在这种熟悉的框架中,借助广为接受的艺术语言,不动声色地表达了更深的观念。这一伪装让她的作品在满足观者期待的同时,将对自由和局限的探讨安全地隐藏其中。
在哈瓦尼的作品中,除了那些静止不动的鸟儿,还时常出现更为怪异的景象:在成鸟的羽翼和鸟冠中,藏着幼鸟的身影。这些幼鸟依附在成鸟之下,虽未完全显现,却隐隐透出一种依赖和受控的状态。那是对自由和觉醒的隐喻:幼鸟们在翅膀和冠羽之下获得安全,但这份安全也成为一种无形的束缚,让它们对真正的独立和自我认知产生距离。
更进一步,揭示了个体在自我成长和外在保护之间的微妙张力。
在表达“不自由”这一主题上,许多艺术家往往选择激烈或压抑的画面,以突出对束缚的控诉。例如,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常用变形的形体、暗淡的色调;而部分超现实主义画家则通过扭曲的空间与困于牢笼的形象来表达。他们用破碎、混乱甚至是痛苦的视觉语言揭示了不自由的窒息感,观者在强烈的情绪冲击中直接感受到压迫的存在。
然而,哈瓦尼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不自由的控诉。她的作品没有挣扎的痕迹,相反,画面充满了和谐与精致的美感。然而,在这种美的背后,是她对不自由的控诉。这种控诉不在于视觉的冲击力,而在于美本身的反讽效果——自由的缺失并非来自暴力的禁锢,而是精致的束缚,让生命停留在静谧的无知之中。
“自由从来不会自动到来,它是无数沉默的抗争积累的结果。”这句话道出了哈瓦尼作品的内核。哈瓦尼以静谧的美感呈现了伊朗女性的故事——美丽柔韧而坚定,虽沉默却永不屈服。
玛丽亚姆·拉梅伊·哈瓦尼 Maryam Lamei Harvani
查看 艺术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