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的著名艺术史学家豪泽尔说过:“世上只有无艺术的社会,而没有无社会的艺术”。即便从如今的大众视角出发,百年传承下来的艺术被视作有着过高的观赏门槛,但艺术的“普众性”也会告诉你,其实每日都能见到的熟悉街道,也能成为一处艺术创作的舞台,甚至能有不输于美术馆中展陈作品的曝光度和传播性——人气数十年如一日,至今仍被不少品牌作为抢手联名IP的“街头涂鸦鼻祖”巴斯奎特的作品,就是这一可持续艺术形态的最好注解。
#01.
魔都的街头回响
“涂鸦”一词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费城和宾夕法尼的创作者们以墙面、车站站台等,能与大众深度接触的平台作为涂鸦创作的介质,以图像的形式实现对社会思考以及自我情感的表达。
与城市的发展同频变化,如今街头文化和涂鸦艺术的门类也越发多样。当我们在纽约更多看到大幅彩色创作的同时,另一边的东京街头则偏好以银色系的个性符号进行创作。而把视线转回到从不缺乏文化底蕴的上海,这种充满年轻力的艺术形态又将和城市本身,完成怎样的融合?
从法国街头艺术家Julien Malland在上海的施工拆迁基地留下涂鸦作品,到M50等旧改类街区陆续亮相涂鸦艺术墙,这一文化在上海的呈现形式显然也已拥有了一种“魔都特色”。而如今,上海的一处全新涂鸦文化集聚地又高调亮眼。
位于上海西部的长宁区,拥有着曾走出过宋氏三姐妹、张爱玲等知名校友的市三女中,以及钱学森故居等多个有文化传承底蕴的建筑空间,近期更是以齐聚新老品牌的愚园路,再次搏来一波热度和关注。新潮与历史并存,长宁区的独特气质正成为魔都海派底蕴的全新注解。
区域的发展注定会影响亮相于此的艺术形式,全新艺术商业项目上海A.F.A中的ROJO艺文空间,在10月至12月期间,邀请到了涂鸦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Graffiti)及12位国内外的知名艺术家,带来了其声势浩大的中国首展。
#02.
走进涂鸦美学
从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上海第十钢铁厂,升级为集艺术、展览、办公、时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艺术产业区“红坊”,对上海的群众而言,尽管上海A.F.A还未正式揭开其完整体的神秘面纱,但项目中由“红坊”改造而成、7月率先对外开放的ROJO艺文空间,早已通过凡几市集、《蓝人秀》等线下活动及演出的亮相,让大众提前感受到了这一项目区别于传统实体商业的浓厚时尚艺术气息。
从街头到国际化舞台,如今涂鸦博物馆在这处保留着原始砖瓦老厂房中的落地,对项目及展览本身而言都具备着相当的契合度。从建筑设计来看,A.F.A南部场地内的历史保护建筑以及公共空间设计,由曾设计过丰岛美术馆的日本著名新生代建筑师西泽立卫操刀,从云、风、波三个角度切入,让“透明”元素成为“营造建筑开放性的有机空间”和“连接周围环境”的重要展现理念。
如果说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有机关系,是西泽立卫先生的设计原则,那么“Art for life, Art for all”的理念,则是项目通过A.F.A这一名称,对“艺术+商业+体验”的独特见解,也成为其迈向上海文化艺术地标的潜力与底气。
在这一艺术基因下,作为开幕式首展的《街头回响——全球涂鸦艺术大展》,这个被称为“全球性艺术文化平台”的美国涂鸦艺术博物馆本次首进中国,也意为将最为地道的涂鸦文化带到了更多人的面前。
从参展艺术家名单来看,除了JonOne及Vance等享誉国际的涂鸦艺术家亮相现场、带来喷绘创作外,Gas、DOCTC5、Jayflow、SPIV等来自美洲、亚洲、欧洲等世界各地的涂鸦先锋,也借由涂鸦艺术大展这处表达自我的舞台,以平面涂绘、主题空间、多媒体互动等各自擅长的涂鸦形式,输出着独特的记号,也展示出了过往及现代涂鸦艺术的演变与突破。
不是单纯地将涂鸦作品搬到展览中,而是让每个走进涂鸦艺术展的观众,都能成为这项艺术的参与者与文化的见证人。而《街头回响——全球涂鸦艺术大展》与同类型展览的最大亮点,从一进门开始就能感受到。
1971年,在地铁列车上的涂鸦开始流行,这一新颖的媒介,也成为当时不少需要搭地铁往返于家和学校间的青年艺术家们创作的起源。于是本次的《街头回响——全球涂鸦艺术大展》,就将展览的入口打造成了一处真实的车站,并邀请DOC TC5对车厢外部进行了原创涂鸦,内部则布置有Fuzz One、Shy 147、Cos 207等“写手”的早期珍贵作品,以及由Keith Baugh等摄影师为这些生动涂鸦艺术拍摄的影像记录。在模拟真实列车的空间中,从WANE独特的徽标设计,到KEL FIRST大胆创新的字母风格,这辆承载着顶尖艺术家作品的涂鸦之车,不仅带领观众回到了那个充满自由和反叛的年代,也以专业的审美力,拉开了后续展览的序幕。
向内走去,则是交由嘻哈文化的导入,开启了一处更大型的展示空间。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嘻哈文化,由DJ、MC、涂鸦艺术和霹雳舞组成,不同领域间虽各有差异,但不变的则是这一文化脉络中的创新性和团体精神。
由知名艺术家JonOne带来的整面墙体喷绘的滑板公园,是本次展览第一处拥有大面积的亮点展厅。空间中不仅设置有多处供艺术家创作的大型墙面,还创意地设计了可进行投影展示的滑板坡道、收集有艺术家语音留言的电话亭等,让观众忍不住驻足留影的地标性装置。
作为合法制定的墙面创作空间,涂鸦领域中的名人堂是一处提供给艺术家自我表达的平台。追溯涂鸦文化的发展历史,纽约的首座涂鸦名人堂位于一座小学的校园内,而本次展览中构建的“校园名人堂”场景,就通过还原性的布置,表达了对它的致敬,共展示有Gas、Jay Flow、Mugre Diamante、Spiv、Vance、Wezt,这批来自中国、韩国及哥伦比亚的艺术家作品。
作为第二处大型展示空间,围绕着Boris Tellegen创作的城市公园艺术装置,被打造为亚洲展区的仓库、装点着荧光涂鸦的洗手间、布满了黑胶的唱片店,这些充满年轻元素的创意场景,将空间一齐融合成了一处别有生命力的涂鸦街区。
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来自中国的艺术家Vance的作品。除了涂鸦作品外,他还突破了涂鸦本身在平面空间上的限制,创意地利用“透明”元素,将卡通形象转化为了一个个别有生命力的雕塑,这一通过透明材质进行事物本质探索与联系的设计思想,似乎也与西泽立卫打造建筑空间时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对嘻哈运动影响颇深的老唱片店进行致敬的“城市唱片店”中,也能惊喜地看到不同艺术家亲自设计的老派嘻哈和说唱黑胶,店内同时展示了由瑞士艺术家Still Alive(又名Ruff),利用纽约市地铁图所绘制的嘻哈音乐偶像的肖像作品,以多重的艺术形式提升了空间中的音乐浓度。
展览的末尾,更为观众提供了一处能亲自参与创作的电子互动涂鸦屏,在一旁的摄影机器也可以留下这轮旅程结束后的珍贵影像。未来这里还将不定期开展Workshop活动,让投入了五感的涂鸦艺术之旅,在街头元素下和现代文化的交织下,产生更多的“回响”。
#03.
对话JonOne
在本次参与《街头回响——全球涂鸦艺术大展》的12位气质各异的艺术家中,最先吸引我们目光的就是出生于纽约的JonOne,不仅因为他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Jon156名字加入涂鸦界,作品一路从纽约地铁隧道到入驻法国议院等国际化舞台;更因为他是第一个将涂鸦舞台搬进北京故宫的外国艺术家,用艺术碰撞的形式,在历史与现代间掀起了一场破界的色彩革命。
而我们也好奇,这个如今被称作“涂鸦艺术传奇人物”的知名艺术家,为何会选择走进涂鸦的世界,又为何将创作空间从出生地纽约,搬移到城市文化全然不同的巴黎?带着疑问,我们在本次JonOne为活动创作的间隙,与他进行了一次对话。
1、为何开始涂鸦?在纽约、巴黎等多地都有过生活经验,为你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怎样的灵感与变化?
当我小时候在街上看到涂鸦时,我会好奇说这是谁干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通过涂鸦想表达什么?而当时的我,似乎就已经对所有和颜色有关的行为感到好奇,街上的涂鸦作品也激发了我对艺术的热爱。这就像一首好音乐会激励你的那样,久而久之我想自己开始自己创作,因此我就开始通过涂鸦来写我的名字。
那时的我也处在不知道应该找什么工作,以及未来在哪里的阶段。但我对自己说,即使没有钱,即使未来可能没有一份好工作,但我也要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而涂鸦艺术的狂野令我充满活力,让我想成为这场色彩运动的一份子,同时也让我特别快乐,这就是我开始绘画的原因——受到街上涂鸦艺术的启发与影响,并改变了我的生活。如果没有艺术,我今天也就不会和你们坐在一起交流。
2、怎么看待上海这座城市?聊聊你对ROJO艺文空间的第一印象,有哪些部分比较吸引你?
上海在我心里是一个时尚之都。它非常大,这里的文化和一切都与中国其他城市很不一样。即便五年前曾在上海办过展览,但许久没来还是会因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惊讶。虽然很想念,但这个速度会让我感觉到有点陌生,也让我变得想要更多地来到这里。
第一次走进ROJO艺文空间的时候,我真的很惊讶。比如将视频投影在滑板上等方面的结合,这个空间中有很多设施都令人难以置信。因为通常当你做涂鸦类展览时,只会给你一面简单的墙,人们在那里挂一点东西或做一个简单的互动展览,就算完成了。但本次由美国涂鸦博物馆组织的活动,从场地布置到工作人员对接,都让我感受到了十足的专业度。我也听说一部分工作人员曾为迪斯尼工作,过去应该也有过多次活动的策划落地经验,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活动的运营和筹备会做得那么完备。
3、这次展览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涂鸦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与不同艺术家间的合作是否为你带来了新的创意激发?
我认为涂鸦艺术之间有一种特别的连结方式,尤其是街头艺人会将生活遇到的特别元素和颜色都放进自己的创作中。特别是东方人,更擅长将亚洲文化带到他们正在进行的创作中。
这次参与下来,让我发现中国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比如Vance。这是我在深圳遇到的艺术家,当时我在那里做了一个展览。在接触这些艺术家的过程中,我也喜欢上了中国街头艺术家创作的方式。他们保持着街头艺术传统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东西,比如说他们会在艺术作品中使用东方和亚洲元素,一些对我来说更为新鲜的艺术形式。我认为这部分内容十分独特,也让我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更多好奇。
4、之后有哪些新的计划?谈谈你对涂鸦或艺术行业未来的展望。
我想在中国做更多的事情,那是我的梦想。比如呆更长时间,或是做更多大型活动之类的,虽然还没实现,但我觉得这很酷,也很想尝试。我现在已经60岁了,在法国也已呆了30年,我想花更多的时间来做不同的事情,或是和一些有创意的人一起,做一些更有意思的项目和活动。
#04.
结语
从展览筹备期间,艺术家们在墙体面前大步流星地创作喷绘,到开幕派对上各方艺术界人士共赏这场艺术盛宴,无论是ROJO艺文空间本次的高调“上新”,还是未来上海A.F.A的全新亮相,背后无不透露着项目与艺术,以及艺术与生活的强烈融合。
正如开幕当天项目负责人所提到的那样,虽然中国群众已对涂鸦艺术这一形式较为熟悉,但本次展览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将这一贯穿涂鸦艺术本质的精神进行还原,让大众真正了解涂鸦艺术是如何启蒙和发展的。
而这种主动创新、多元包容的精神也是上海A.F.A的优势,如同展厅中的图书角所布置的国内鲜有亮相的艺术类书籍那样,未来项目还将通过与多方携手合作,不断挖掘和探索独特的艺术商业模式,致力于将更多潮流、艺术等多元垂直的文化引入商业空间,提升大众的感知度,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购物和艺术体验的同时,也为上海乃至全国的艺术商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最后,借用策展人Alan Ket为本次展览写的引言,给期待走进涂鸦世界的你,一些关于展览的新期待。
“请步入展览,尽情拍摄照片,了解这场规模庞大的全球艺术运动,与这些不断挑战极限的艺术家们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
编辑:Chloe He
撰文:大蕾
图片提供:ROJO艺文空间
转载、商业合作、投稿
bbart@contivita.com
后台留言同步开放中
《芭莎艺术in》2024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