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可能觉得,暖宝宝、热水袋等摸着并不烫,为什么还会导致严重烫伤?
其实每到秋冬季节,有关低温烫伤的新闻并不少见。
今年1月,演员张馨予在网络上发文表示,眼周尤其眼皮有严重的泛红和刺痛,本以为是在-40℃的天气拍摄后冻伤,后面才发现为使用“蒸汽眼罩”后低温烫伤。
人体烫伤的阈值是45℃,长时间持续接触中等温度(一般指44~50℃)的热源,便可造成从真皮浅层向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这种烫伤称为低温烫伤。由于致伤物温度不高,低温烫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往往伤后很久才会被发现。
低温烫伤发生初期,触及到的只是人体的表皮,如果及时撤离热源,损伤完全可控。但如果对温度产生适应性,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很难及时察觉,从而导致热量渗透进入更深层的组织,造成烫伤加重。
简单来说,低温烫伤就像“烤红薯”一样,长时间低温烤,表面不黑不焦,而里面已经“熟透”了。
取暖用品在使用时一定要谨慎,身体尽量不要直接接触,同一部位皮肤取暖也最好不超30分钟。尤其糖尿病病人、瘫痪病人、老年人、婴幼儿以及远端肢体血运障碍者,都不适宜长时间使用取暖用品。
不要灌水太满,装70%左右热水即可,水温不要太热。放在脚下取暖时,可以用毛巾把热水袋包上,不要使热力表面直接作用在皮肤上,同时每隔30分钟换个位置更安全。
通电时,不得将电暖手宝抱在怀中,不要直接接触皮肤,可以套上“保护套”,同时注意温度不要太高。严禁摔打、坐压、锐器划刺暖手宝,以免造成漏液。
编辑:林东惠 | 责编:赵莹
审校发布:王剑莉
来源:极目新闻、新华日报健康、人民网科普、广东卫生信息、人卫健康等
↙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