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奕璇 | 溯本求源 化古铸新——《中国图书馆学的传承与变革:近现代竞合发展》评介

文摘   2024-11-25 07:00   天津  

按:文章发表于《图书馆报》2024年11月22日(第719期)第4版,此据作者的word版整理发布,引用请以原出处为准,感谢宋奕璇同学授权!

溯本求源 化古铸新——《中国图书馆学的传承与变革:近现代竞合发展》评介

宋奕璇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国图书馆学在已有的文化与学术根基上,逐步发展为一门科学化、体系化的学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列强入侵和社会动荡引发了民族危机,“西学东渐”也促进了中国社会对西式学说的重新认识与接纳。图书馆作为知识储备和传播的中心,经历了从精英文化的藏书楼到面向大众服务的公共图书馆的转型,传统的校雠学说也不得不面对西式图书馆学的挑战,处于自我革新与外来融合的复杂过程中,中国图书馆学的演化进程也由此开启。龚蛟腾等人的《中国图书馆学的传承与变革:近现代竞合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图书馆学的传承与创新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本书选择“竞合理论”作为核心视角,分析了中国图书馆学如何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寻找平衡,展现了传统校雠学说与西式图书馆学在术语体系、应用理念、理论研究、教育思想、知识架构等多方面的竞争、融合与发展,在古今交汇中追溯中国图书馆学的源流与变迁,为我们理解中国图书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溯本求源

溯本”意在回归本源以厘清事物的核心和根基。对于本书来说,“溯本”意味着回归近代图书馆学在中国的根源——即传统的校雠学说中国图书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校雠学说。传统校雠学说不仅提供了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实践工具,更作为一种学术理念长期深植于文化土壤中,是中国图书馆学的“本”。“本”需要理解传统校雠学说是中国图书馆学的重要基础,厘清它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功能,重新审视、评估传统校雠学说的过程亦是一种传承和发扬中国独特学术传统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对“本”的尊重和对中国文化的学术自信。作者在书中以高度严谨的态度梳理了传统术语体系的历史与演变,详细研究了官府图书馆、私家藏书楼等古代图书馆的命名、目录分类、司籍治书的功能发展。他们从刘向、刘歆创立的校雠学出发,分析了术语概念在文献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并通过对“校雠”“目录”等术语的溯本,明确了传统校雠学说“以校勘、目录、版本、辑佚、辩伪等为分支,涵盖文献管理全过程的学科疆域”。同时,作者对传统校雠学的应用思想进行了深入且翔实的分析,剖析了校雠学在文献建设、版本鉴别、文献整序等方面的核心思想,展现了他对传统学术与西式图书馆学关系的深刻理解,传统校雠学说作为“治书之学”,对文献“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其中就包含了对读者、文献管理、图书馆员职业及图书公共属性的朴素思考。虽由于重视经验和直觉,未能形成如西式图书馆学那样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但校雠活动历史悠久、实践内容丰富,传统校雠学说“集治书、治学、释道、育人等功用于一体”,其理论传承依赖父子、师徒之间的因袭,学科教育思想虽未成型,但作为读书治学的方法论,其学术生命力在士大夫的修身治学与封建统治者的文治教化中代代延续。知识架构是一门学科的骨骼,传统校雠学说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认识的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但通过历代学者的著作,自发的知识框架逐渐形成,如郑樵以“求书”和“校书”确立了传统校雠学的核心,章学诚的《校雠通义》强调“治察文字、求书之法、校书之法、法守图籍”,对于传统校雠学说知识框架的认识达到了古代的高峰。通过“溯本”来强调传统校雠学说的内在价值,避免了历史虚无主义可能带来的根基断裂,确保了图书馆学在转型过程中的稳固性。

“求源”指追索事物的源头,弄清其发展脉络和源流,即探讨近代中国图书馆学的所受到的外来影响,西式图书馆学的传入不仅对中国传统学术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二者也在竞争中呈现融合的趋势。“源”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西式图书馆学影响的回顾,更是对中西图书馆学在历史中的互动与融合的分析,明晰了二者如何在术语体系、应用理念、理论研究、教育思想、知识架构等方面相互借鉴与整合。“求源”的过程不仅是对学术体系的梳理,更是一种批判性的审视。作者对西式图书馆学学术语体系的引入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中西方在图书馆学科领域的不同侧重点,明确了中国图书馆学在全球化背景下应该如何吸收外来思想,以进行本土化实践,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西式图书馆学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而来,逐渐形成了以“图书馆”为核心的术语体系,“以机构术语和业务术语为主要内容”,西式图书馆学在文献业务方面,通过分类法、索引和开架借阅的创新,提升了管理效率。在读者服务方面,强调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在事业管理领域,西式图书馆学在行政设置和法规建设上具有系统性与高效性。在西方逻辑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引领下,西式图书馆学反思与总结具体实践,有意识的探寻图书馆活动发展规律,推动了图书馆学从经验走向系统化、理论化。西式图书馆学职业化进程的开启,使得职业导向的学科教育、系统实用的教学体系,以及面向全社会的素质教育,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推力,在西方科学范式的影响下,西式图书馆学的知识体系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通过分析杨昭悊、杜定友等学者构建的树状分支体系,作者展示了这些学者如何从图书馆事业要素出发,形成独具特色的要素理论。西式图书馆学尽管为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系统的理论框架,由于其发源于西方社会,其理论背景、文化特质和实践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社会需求。因此,西式图书馆学无法全面解决中国图书馆学在本土化发展中面临的所有问题,仍需要结合中国本土的历史经验和学术传统,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创新。

二、化古铸新

“化古”体现在基于现实的需求,吸收、继承传统校雠学说的理论精髓,中国古代图书馆事业沉淀的智慧和经验仍然具有重要价值“铸新”则是指在“化古”的基础上,合理的融合西式图书馆学的研究范式,推动传统校雠学说的革新与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创新。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遵循“从经验到系统化,再到创新与超越”的逻辑。“溯本求源”是对传统经验的总结与反思,但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实践性的,它们需要在现代的语境下进行系统化整理和重构,才能成为现代学科的基础。这一过程的核心就是“化古铸新”,即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通过理论创新和方法更新,形成符合当代学科发展的系统性框架。正如书中所言“历史研究的目的不是单纯认识历史而已,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对现实有所启迪”,中国传统的校雠学说和西式图书馆学源于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学术体系。传统校雠学说植根于中国儒家文化与传统学术,而西式图书馆学则是在科学精神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仅仅从竞争或冲突的角度来分析显然是不够的。单纯的竞争理论无法解释中国图书馆学如何在吸收西方思想的过程中,保留并发展了本土文化的特质。而仅仅强调合作与融合也会忽略中西学术体系之间的不可调和性。通过“竞合”视角,作者更准确地把握了中西学术在中国图书馆学发展中的双重关系,它们既有竞争的对立,又有合作的契机。在这种竞争与合作的平衡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图书馆学。

“竞合”不仅强调竞争中的对抗,更注重竞争中的合作与创新。对中国图书馆学来说,传统校雠学的固守与西式图书馆学的冲击构成了学科发展的核心张力,而“铸新”就是这种张力中的成果。通过竞合,作者揭示了传统与现代如何在碰撞中取长补短,共同推动学科的革新。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在不同历史阶段中不断变化、调适和创新的动态过程。中国图书馆学并非全盘接受西方思想,而是在竞争中选择性吸收与融合,以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这种视角赋予研究更加立体的层次,创新性不仅体现在术语和理论的更新上,也贯穿于图书馆的应用实践与教育思想中。图书馆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这种从历史到现实的跨越性思考也是对当前中国图书馆学如何继续保持特色、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发展的现实回应。

三、匠心独运

“术语体系”是基础,它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语言工具;“应用理念”是在实践中对术语的实现,指导了实际操作;“理论研究”通过系统化思考和总结,为学科提供深层次的理论支持;“教育思想”则通过培养人才传递知识;最后,“知识架构”将所有的内容整合为一个整体,指导学科的未来发展。这种安排体现了从基础语言工具,到实际应用,再到理论反思、知识传递、学科整体框架构建的递进逻辑。每一个环节都推动着学科从概念到实践,从实践到系统化理论的转化与提升。这样的结构安排不仅系统性强,而且符合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本书不仅呈现了图书馆学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学科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学科发展路径,强调了图书馆学科的完整与自洽,体现了学科传承与创新的统一。这种递进式的结构安排,显示了图书馆学的深厚理论基础和发展潜力,也凸显了作者系统化的治学方法。

如图书馆学的发展轨迹所展示的那样,学科的成长不仅依赖于技术与理念的创新,更得益于对历史的自觉反思与继承。作者提出了“传承、融合、创新、超越”这一递进的发展思路,如同层层推开的波浪,映射出作者对学科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4个稳健的台阶,逐步构建了中国图书馆学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当我们试图从历史的纹理中汲取当代学科发展的动力,古代校雠学说就不再是陈旧乏味的文献整理工作,而是承载着优良学术传统的中华文化精髓,那些古代学者的智慧和实践,如一条涓涓细流,滋养着现代图书馆学的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学的未来不仅在于延续传统,更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超越自我,谋求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种前瞻性思维不仅出于对学科的责任,更是一种学术使命感,是在学术传承与创新之间的智慧平衡。

四、结语

《中国图书馆学的传承与变革:近现代竞合发展》一书通过深入剖析术语体系、应用理念、理论研究、教育思想和知识架构这5个方面,系统地揭示了中国图书馆学在近现代的演变历程。作者通过“竞合理论”的视角,溯本求源,不仅展现了传统校雠学说在中国图书馆学发展中的重要“母体”价值,还通过评析中西图书馆学的竞合成果,为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建议。这种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当下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方式,为学科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滋养。作者以严谨的笔力和深刻的思考,构建出一个具有历史厚度和现实意义的学术框架,令人深感敬佩。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图书馆学的发展脉络,还能从中获得关于学科传承与创新的深刻启示。

汲古求新
学术纪念与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