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世纪图书馆》2021年第8期,感谢王余光先生授权发布!
“史志书目”编撰的传承与创新
王余光
摘 要 历代正史里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与各地方志中的“艺文志”,是中国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总结了增订本《江苏艺文志》在传承、范式、补辑上的三个特点,指出该书为读者提供了认识江苏有关市县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而其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亦将为学界所重。
关键词 史志书目 《江苏艺文志》 正史艺文志 正史经籍志
“史志书目”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历代正史里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另一类是地方性的“艺文志”,包括省志和府、县志。《二十四史》里只有六部“艺文志”或“经籍志”,加上《清史稿·艺文志》,共有七部。这七部目录是全国性的,记一代藏书或一代著述,对中国文献目录学史、学术史的研究都极具价值,长期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地方性的“艺文志”,是各地方志的一部分,在明、清时期编纂的各地方志中大量出现。随着地方著述的增多,“艺文志”编撰专业性较强和编撰者学术水平的限制,近60年来,新编的各地方志不设“艺文志”。因而,地方性的“艺文志”独立而成为一种专门志,受到人们的关注。增订为28册的《江苏艺文志(增订本)》(凤凰出版社2019年版)的问世,即是这种专志的代表之作。
以笔者之见,《江苏艺文志(增订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学术传承。在《江苏艺文志》编撰前,清代与民国学人编撰的江苏地方志中含有“艺文志”。即有乾隆《江南通志》中的“艺文志”;清末潘任的《江苏艺文志》(仅存经部稿本);民国时金鉽的《江苏艺文志》(仅存经、史两部分手稿);汪伪时期编的《江苏通志稿》中的“艺文志”,也仅是手稿。这些“艺文志”,或时代较早,或仅为手稿,但都可以作为新编《江苏艺文志》的基础。各市卷在编撰中也是如此。如《江苏艺文志·苏州卷》,就是以历代《苏州府志》及所属各县志“艺文志”为主要依据的。笔者见过一些新编地方志或专志,却从不提前人的成就,这是割裂学术传承的。
二是编撰范式。编撰一部规模较大的专志,需要确定一定的编撰范式,以统领全书,同时也供编者遵守,以使全书例体一致。《江苏艺文志(增订本)》 形成的体例,可以说奠定了其他地区编写相关“艺文志”的范式,极具参考意义。其建树,主要有以下数端:
(1)著作人。该书收集上古至清末的江苏籍及定居江苏的人士著作。古代人士籍贯,有些人很复杂,一方面行政区划有变化,另一方面人物籍贯不确定或有问题。这对编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历史上有两人同名、籍贯误载、祖籍与入籍的区别等,编者都一一考证,作出合理安排。这些考证是值得同人学习与参考的。有些考证纠正了过去记载的错误,具有重要的价值。籍贯之外,著作人之生卒年的确定也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古代许多作者生平事迹无考,更遑论其生卒了。编者利用一些工具书外,还查考了不少碑传集、墓志铭、家谱等资料,尽可能考证作者的生卒年。有些成果还订证了一些工具书的错误。
(2)行政区划。《江苏艺文志》采用当今江苏行政区划,以省辖市为一卷,如苏州卷、常州卷等。市下以属县(含县级市)为一独立单元。该书收书至清末,若以清末行政区划为标准,编撰相对容易多了。以现今行政区划来编撰,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编撰时增加了更多的工作量。但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更完整地展示江苏各地地域文化成就、凸显地域文化特征,同时也是考虑到江苏各地进行的地域文化研究的需要。江苏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此江苏地域产生的著作数量也特别多。而这一点已越来越引起各地的关注。”[1]这一点可见编者的远见卓识。
自清末以来,行政区划已有相当大的变化。如果翻看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卷,与今天江苏行政区划图比较,发现变化很大。其中,今天江苏失去松江府(今上海地区)、嘉定县与崇明县(原属太仓州)、砀山与萧县(原属徐州府),得到泗洪县与盱眙县(原属安徽凤阳府)。此外,清代江苏有州府11个,划出松江府,为10个。今天的地级市为13个,多出宿迁、盐城、无锡。今天人们使用这部《江苏艺文志》,除学术研究外,对挖掘利用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名人资源,塑造地域形象、打造地区品牌、提升地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今天人们的“本地区”一般以今天的行政区划为依据的。该书以今天的行政区划编撰艺文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补辑。《江苏艺文志》的编撰,从广义上看,也是“艺文志”的一种补辑的成果,因为它是在以前各方志艺文志的基础上编撰的。这也体现了今人对“史志书目”编撰传统的继承。但该志利用资料丰富、收书数量多、考证严谨、体例完善,从各方面来看,又都大大超越了前代人所撰。
上个世纪80年代末,由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赵国璋先生(1923—2004)主持,联合江苏全省相关研究者合作,开始了《江苏艺文志》的编撰工作。直至90年代中期,《江苏艺文志》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又过去了近30年,《江苏艺文志》由于受制于当时的条件,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遗漏,至2014年,《江苏艺文志》的增订补辑被提议并开始着手进行。这次增订补辑,因原主编赵先生已归道山,由原书副主编江庆柏先生主编,集合同志,以襄盛举。
在中国文献学史上,“史志书目”的补辑是有传统的。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由于缺失或遗漏,历代补辑者甚多,如钱大昕撰《补元史艺文志》,姚振宗撰《隋书经籍志考证》,缪荃孙撰《辽艺文志》,罗尔纲撰《太平天国经籍志》等。清以来先后有近80种正史书目补辑成果问世,其中作者的籍贯和藏书情况可考者有50人,而江苏籍人占23人。[2]由此可见江苏学术底蕴深厚。江庆柏先生主持的《江苏艺文志(增订本)》的问世,正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原志收作者27 529人,增订本收29 617人,增加了两千余人。对原书的一些错误也作了订正。
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自宋以来,江苏即为经济发达地区,这为该地区的文化繁荣、学术兴盛,奠定了必要的基石。我们来看一组相关数据:
(1)历代藏书家,江苏居各省第二[3]。
(2)历代杰出人才数(依据《二十五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所收人物),江苏居各省第一[4]。
(3)明、清进士,江苏居各省第二[4]。
(4)《四库全书总目》所收作者,江苏居全国各省第二[5]。
(5)历代文学家,江苏居各省第一[6]。
再看有关苏州的一组统计数据:
(1)历代藏书家,苏州居全国城市第一[2]。
(2)历代杰出人才数(依据《二十五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所收人物),苏州居全国城市第一[4]。
(3)明、清状元数,苏州居全国城市第一[7]。
由此可见,江苏人文荟萃,又以苏州为盛,是有真凭实据的。
从《江苏艺文志》(增订本)所收作者与著作数,则可以看到:
(1)苏州,作者10 789,著作总数32 573,排第一。
(2)无锡,作者4624,著作总数11 983,排第二。
(3)南京,作者2567,著作总数8392,排第三。
(4)常州,作者2239,著作总数7317,排第四。
以上统计数据,与近40年来上述四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数据相吻合。可以说,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而文化发达,人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只看重经济,忽略文化,显然是不明智的。《江苏艺文志(增订本)》的问世,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江苏各市县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而其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亦必将为学界所推重。
参考文献:
[1]江庆柏.江苏艺文志增订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
[2]王余光.清以来史志书目补辑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2(3):2-5,27.
[3]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4]缪进鸿.长江三角洲与其他地区人才的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1991(1):10-27.
[5]王磊.“四库全书总目”所收著作的作者时代与地理分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1997.
[6]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7]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2):171-178.
王余光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