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完成到完美,不做差不多先生
职场
职场
2024-11-01 07:00
山东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对工作标准要求较低,对生活质量随意,他们口头禅就是“差不多就行了”;但是很多时候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上世纪60年代,苏联一名科技人员在工作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导致“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航时降落伞出现故障,宇航员因此殒命。“小细节关乎大成败”,有时候“差不多”其实差很多。比如一个产品有经过100道工序,假设每个工序废品率为0.1%,那么这个产品的所有流程结束后,产品的合格率仅为36.6%。所以每个“差不多”背后可能是“差很多”。胡适先生曾经写过经典的寓言故事《差不多先生》,这位“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情都不认真,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后来差不多先生在一个钱庄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礼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结果被汪大夫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结果差不多先生不久就一命呜呼了。职场中很多人虽然不像《差不多先生》中的那样离谱,但是往往在学习上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工作中得过且过,不求最好,只求过得去,满足于敷衍了事;差不多一次两次可能影响不大,长期下去肯定对自身成长不利,让自己的事业成功的希望渺茫。“差不多”行事作风的背后,折射出责任感的缺失。没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员工不会爱岗敬业,不会精益求精,很难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差不多”意味着低标准,不会制造出好产品,也不会做好服务。职场中很多人整天忙忙碌碌,但是却得不到晋升,需要我们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模式是否正确,我们是否忙于做事,而没有深入思考上级领导交给我们任务的真正意图,我们做的工作是否达到了领导的期望,如果每次工作都不让上级领导满意,那我们怎么可能得到晋升呢?一个人只会做事不行,你还需要把事情做好,达到领导预期,甚至超过领导预期。《5%职场精英的工作习惯》一书中也提到精英员工更关注结果,他们往往任务做得超出领导预期。比如:领导说:“你去看一下我们上个周销售数据,总结一下销售数据为什么没有之前好?”普通员工是领导要什么我给什么,精英员工不是这样,他们往往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在领导给的工作目标基础上,自己再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比如领导让分析上个周销售数据下降的原因,精英员工往往在这基础上,会增加一个目标,我们下周怎么做可以提高业绩。他们会在领导安排工作基础上,积极主动思考,在工作过程中给自己更高的要求,这样他们也会获得更大的机会。一项任务,如果你总是抱着差不多的心态“做完”了,而不是“做好”了。那么你在职场上注定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做完与做好两者工作心态不同,做完是“打工心态”,做好是“管理者心态”。“打工心态”的人觉得自己只是在给老板打工的人,只要把工作做完,差不多满足要去就可以了,从不思考如何高质量完成工作,做任务做得更好。而“管理者心态”的人,他会把工作的当成自己的事业的一部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项任务都是通向个人成功的垫脚石,如果垫脚石不稳,就不可能登上成功的高峰。所以他们以最大的责任感做好每一件事情,遇到困难会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努力去达到最佳的结果。做完与做好的目标就不一致,做完是任务导向,按上级领导要求努力去做,至于结果好不好,领导负责,做好是结果导向,以达成最好的结果为目标。很多人做项目和产品差别就很大,有的人做项目以最小化交付为目标,虽然节省了成本,但是却失去了客户。而
做产品是自己的产品,要精益求精,要比同行产品做得更好,才能有竞争力。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有产品目标,避免项目式目标。做完与做好驱动力不同,做完是指令驱动,做好是自我驱动。很多人往往是指令驱动的。上级领导下个指令,让他去根据指令完成任务。他就开始去做,但他没有自驱力,需要上级领导经常叮嘱提醒才动,就是我们常说的“指一指转一转”的类型。最后,虽然把事情做完了,但也没有什么成就感。这类人属于稻盛和夫讲到的“可燃型”的人。而有些人是自我驱动,是自己点燃自己,他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因为他知道,高质量地完成工作,是对公司负责,更是对自我成长负责。这类人就是稻盛和夫讲到的“自燃型”的人。要想从完成到做好的转变,我们要从思想上改变,态度是一个人能否做好一件事,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准。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只有不断精进,不断提升,才能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而不只是做完。与“差不多”相对应的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职场人士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他们对工作敬畏和热爱、对产品要求精益求精,着眼于细节,他们耐心、执着、坚持,不断追求突破、追求革新。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自己双手中不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像《庖丁解牛》中所描述的“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那已经不止是对技术的追求了,已经到了道的层面。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就曾说过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能取得成功。世界知名的顶级投资公司黑石集团招聘理念是,尽可能雇佣10分人才,因为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感知问题、设计和解决方案,并朝着新方向开展业务”10分人才即完美型人才,他们追求把事情做好,做完美。要达到做好的状态,就要以结果为导向。对于职场人而言,结果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没有结果的努力是苦劳,真正的负责任,就是要对结果负责。要根据目标倒推计划,实时对标目标,拿到想要的结果。好的管理者就是不断带领团队打胜仗,拿到胜利果实,提高团队能力,提升团队成员成就感。好的员工也是不仅仅是把上级领导交给的任务完成,而是思考任务背后的动机和原因,找到任务的意义,激发自己不但完成任务,还要把任务做好,不但拿到结果,还要超出领导预期。要达到做好的状态,就要养成对自己高要求的习惯。做好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每件事情都做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做到所有事情都完美,所以我们要具备时间管理的能力,识别出哪些是重要的事,在重要的事上花时间,多打磨,在结果导向的事上多花精力,才能把该做的重要事情做好。要想获得成功,我们应该聚焦自己优势,做好人生减法,这样我们才能出成绩,出成果,尤其是在当下选择众多的情况下,什么都做,结果反而很难成功,现在不是强调补短板的时代了,而是应该加强自己优势、长板,然后坚持自己优势。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曾说过:“说了不等于做了,做了不等于做完了,做完了不等于做好做到位了,今天做好做到位了不等于永远做好做到位了。”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只是很多人走到了半路,就选择了放弃。只有坚持对自己高要求,精选自己要做的事,做就把它做好,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总结一下,凡事差不多,最终毁一生,我们要摒弃差不多精神,要用工匠精神要求自己,以结果为导向,养成把事情做好的习惯,坚持下来,成功是水到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