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候?
看到身边有人心情低落,或遭遇磨难,便会忍不住地替他们感到难过。
甚至是想方设法,想要抚平对方的伤口,亦或是帮他们摆脱困苦。
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你非但没能疗愈对方,反而还扰乱了自己心情。
这样的心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拯救者心态”。
说的是有些人在关系中,总认为他人的消极情绪应该由自己负责,如果不站出来帮助他,内心就会充满愧疚感。
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课题,倘若习惯把自己放在“拯救者”的位置上,只会背负上别人的因果,活得负重不堪。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是:管理好自己的共情欲,无论关系再亲密,也不试图拯救和疗愈对方。
01
拯救者情节,是不幸的开端
电台主播@柠檬姐姐,曾分享过一个听友的故事:
听友有一个发小,两人从小感情就很好,一直是无话不谈的好闺蜜。
大学毕业后,她们都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两人的相处也慢慢变了味。
那阵子,发小觉得求职路上竞争太过残酷,找工作的时候屡屡碰壁,心情也变得格外焦虑。
思来想去之后,便决定去考取教师编,给自己争取一个稳定的“铁饭碗”。
只是备考之路又何尝容易,发小依旧感到压力重重,觉得考上的机会渺茫。
她很担心发小会被压垮,所以总是耐心开导,想要帮助发小走出低落的情绪,重新振作起来。
可发小始终负情绪不断,后来好不容易考编成功了,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上,发小竟然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沮丧”模式。
不是抱怨班里的小孩子不听话,就是吐槽同事们爱占便宜,耍心机。
最初的时候,她也绞尽脑汁帮发小分析遇到的问题,竭尽所能地给予安慰,结果收效甚微,发小的生活似乎总充满了各种不如意。
两三年下来,她不仅没有把发小拉出负面情绪的泥潭,反而被对方负能量传染,整个人都感到心力交瘁,甚至开始害怕看到发小的来电。
网上曾有一个关注量2亿多的话题:#不要做一个太容易共情的人#。
评论区里,不少网友都分享起了自己的经历。
说他们曾经都有过想拯救别人的时候,但无论多么费心劳力,也疗愈不了任何人,反而还让自己陷入了痛苦的泥沼里。
“拯救者情结”就像是一种病,一旦沾染,生活就会变得不幸。
面对别人的苦楚,尤其是身边亲近的人,便总是忍不住激发出过度的共情欲,希望能救别人于水火之中。
可成年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枪林弹雨要面对。哪怕你有再多的善意,也无法为所有人遮风挡雨。
太过共情、照单全收别人的情绪,只会把别人的难,都转嫁到自己身上,最终拖垮身心。
及时从过度共情中抽离出来,冷漠凉薄一些,才能轻装上阵,在人生的旅途中更好地前行。
02
你永远无法疗愈任何人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分享过这样一段经历:
多年前,有个久未联系的朋友,有天突然给他发了条消息:
“我现在好痛苦,好难过,你能帮帮我吗?”
刚刚接触心理学的武志红,便立刻燃起了想要“疗愈”对方的念头。
他一边耐心地倾听朋友诉苦,一边帮着分析开导,解决问题。
为此,朋友也十分感激武志红,后来也就越发信任他。
武志红为能帮到朋友而开心,可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他的意料。
生活中稍有不顺,朋友就又开始纠结痛苦起来,且每次第一时间向武志红发牢骚,寻求安慰。
日子久了,武志红被朋友的负面情绪折磨得筋疲力竭,而朋友也依然沉浸在痛苦中。
武志红开始反思:自己一味地安慰朋友,真的能帮到朋友,治愈她的焦虑和痛苦吗?
答案是否定的,他能缓解的不过是一时的情绪,却从未真正地治愈对方。
季羡林在《悲喜自渡》中写道:
“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其他人爱莫能助。”
红尘非净土,各有各的苦。
生而为人,谁都会有难过酸楚的时候。
一遇到难题,就指望有人帮你走出痛苦的泥潭,本就是一场必输之战。
生活能治愈的,从来都是愿意自愈之人。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小故事:
桥面上站着一个男人,他拿着一根绳子的一端,而另一端,则被一个跳下桥的男人拿在手里。
桥上的人对桥下的人说:“我在这里拽,你同时往上爬,我想我还有力气可以救你上来。”
可桥下的那人却说:“不了吧,我不是很想爬。只要你拽着,我就不会有事。”
故事的结局显而易见:无论桥上的人坚持多久,也救不上来对方,只会耗尽自己的力气。
或许你也曾经像桥上的人一样,看到身边有人身陷低谷,便忍不住想要帮助疗愈对方。
可无论你怎样竭尽全力地付出,也无法完全替他分担,能带去的不过是偶尔的温暖和陪伴。
戒掉“拯救者的情节”,不再奢望成为谁的良医,才是明智的立身处世之道。
03 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
04 写在最后
-End-
来自: 帆书樊登讲书
作者:山月 在山之上,在月之下,一枚热爱生活的撰稿人。
今年最后一场
一人商业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