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是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的一种生态课程,它不是静态的一味呈现知识的“课”,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凸显价值的“程”,是教师倾听儿童,唤起儿童内在力量的课程。
3-6岁的儿童,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这促使他们去探索、观察、发现、尝试,表现出对科学探究的强烈欲望。科学探究类课程帮助幼儿在感知比较、操作体验、分享合作以及迁移创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园“行健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行”课程。
那么,如何支持幼儿持续、深入地探索,实现课程的价值?我们为此开展了一系列专题学习活动,梳理领域核心价值及幼儿核心经验;研究学习材料如何支持课程设计、支架幼儿深度探究的策略;重视材料生活化、趣味化,并思考、探究材料与儿童学习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如何利用材料有效地引发儿童主动探究和学习。为践行“探行”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跟随孩子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探索世界,一同感受课程中儿童成长的力量吧!
豆豆,小班老师谈之色变,因为它在教室里会是大大的安全隐患!可豆豆,种类丰富多样,圆溜溜、会滚动,可以装起来、舀起来、夹起来、藏起来......又是小班小朋友们的最爱。这一次,我们又发现豆豆的另一神奇秘密——会发芽!小朋友们被有趣的豆豆深深地吸引,我们开始了豆豆的探索之旅。
豆豆你好!
豆豆在哪里?
我们在家、在超市、在菜市场找到了各种不同的豆豆。
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展了豆豆大调查。
豆豆什么样?
我们一起通过看一看、捏一捏、闻一闻、听一听、摇一摇、比一比了解到了不同豆豆的特征。
我们还发现,有些豆豆可以吃,有些豆豆可以做成项链......咦?有些豆豆还会发芽呢!
一起来种豆豆吧!
“豆豆可以种在哪里呢?”
桐桐说:“我想把豆豆种在水里。豆还会发芽呢!”
南南说:“我想把我喜欢的白芸豆种在土里。”
准备好了水、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了解水培和土培的种植方法,我们开始种豆了!
豆豆大变身
几天过去了,豆豆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小朋友也发现了好多问题......
“我的豆豆怎么还没发芽?”
“我的豆豆长出了小芽,看不清楚怎么办?”
“我的豆豆长出了白毛毛,它生病了吗?”
“我的豆豆怎么发出了臭臭的味道?”
“怎么知道我的豆芽长高了呢?”
我们还一起记录了豆豆的成长......
豆豆趣多多
豆豆有大有小,颜色也不同,好玩的游戏也蕴藏其中。
在体育游戏中,我们玩起了炒豆豆、吃豆豆的游戏;
一起参加捏豆豆比赛,还剥了胡豆、豌豆送给了厨房的叔叔阿姨煮给大家吃。
豆豆藏在好玩的益智区,豆豆比身高、抢豆豆、豆豆回家、豆豆排队;
豆豆还藏在了自由畅想的美工区游戏中:做西瓜、扭扭芽、小小豌豆荚、豆豆画;
我们还把豆豆长大的过程用涂鸦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豆豆真有趣,豆豆真神奇,我们的探索还在继续,我们的精彩故事还在不断生发......
源于生活的豆豆课程对幼儿有着无限的吸引力,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年龄特点,追随幼儿的兴趣,观察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材料,最大限度支持和满足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获取亲身经验的需要,你会发现更多的精彩!
“老师,快看!我拼了一个陀螺。他会转!”
“我也拼了一个陀螺,我的怎么转不起来,你是怎么拼的?”
“我们来比比看谁的陀螺转得快!”
陀螺,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那陀螺能支持幼儿持续、深入地探索吗?经过观察和专业学习,我们发现,真正有趣有价值的其实是“陀螺的转动”,而且陀螺转动的原理简单,幼儿可以自制陀螺。
我们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现有科学探究水平和相关的核心经验做了梳理后确定了课程落点及目标。构建了初步课程网络图,开启了玩转陀螺之旅。
一探:陀螺为什么能转动?
我们在玩陀螺的过程中观察归纳、总结经验发现陀螺是由转轴、陀身、陀尖三部分组成,陀螺转起来需要有支点、外力和中间轴。
二探:我做的陀螺能转动吗?
首先,陀螺的转轴应该在哪个位置?我们利用图钉和圆形的纸片进行实验,发现转轴要在中间,太偏了就转不起来。
接着,我们尝试用拼插玩具和常见的废旧材料做陀螺,还有小朋友想到用身体做陀螺。芭蕾舞陀螺、手膝陀螺……方法越来越多,我们关于陀螺的经验在拓展、创造性思维在开花。
做的陀螺能否转起来?失败的原因是?老师启发我们观察转动的三要素是否具备。
我们再次尝试,将几何积塑和雪花片向上、向四周拼插有了支点和转轴,小手一转,成功了!
那陀螺都是圆的吗?长方形三角形能转吗?他们的中心点怎么找?孩子们用到折纸中的经验:正方形十字交叉的地方就是中心点。
孩子们操作后发现其他图形的陀螺也能转,不过找中心点可不那么容易,于是,我们又为孩子们提供了辅助材料,引导孩子们运用悬挂法等方法寻找中心点。以趣味性、生活化、层次性、支持性与引导性的材料作为抓手,支持幼儿持续深入探索。探索中打破固有经验,建构新认知。
三探:转动起来的陀螺怎么变了?
“陀螺上的小羊不见了,变成了白色的圈。”
“我陀螺上的圆圈在转!”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叫视觉暂留现象,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趣味小实验。
陀螺转动PK赛
谁的陀螺转的最快?转的最久?我们展开了陀螺大赛。孩子们进行赛前讨论,制定规则做好赛前准备。从个人pk赛积累比赛经验到小组pk赛到陀王争霸赛,孩子们调整比赛策略改进陀螺,调节自我情绪快乐比赛勇敢面对。
在孩子们的持续探索中,课程网络图进一步丰富完善。
我和陀螺的故事:
在玩转陀螺系列活动中,孩子们始终遵循发现问题——猜想假设——观察比较——操作验证——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孩子们习得了初步科学探究能力。关于陀螺的认知经验也在深入探索中不断重塑、丰富。同时注重孩子的体验与总结,鼓励孩子们尝试用多种方式进行表征记录。
成人的世界中,菌菇平平无奇,但在小朋友的眼中,他们十分神秘。
在中二班,就有着这样一个关于菌菇的故事……
蘑菇在哪里?
1
寻找蘑菇
一次雨后的散步,我们惊奇的发现,幼儿园操场角落里有好多菌菇!哪里还有菌菇?让我们一起去找找吧!我们去了森林、去了公园、去了菜市场,还和爸爸妈妈一起在书中寻找菌菇的踪迹......哈哈,菌菇,你在这里呀!
菌菇,我爱你
1
我喜欢的菌菇
我们把找到的菌菇带到幼儿园和伙伴们分享交流,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我们发现,菌菇们从颜色、形状到组合方式大有不同!
2
菌菇,我来照顾你
我们根据自己喜欢的菌菇进行了分组,有金针菇组、杏鲍菇组、平菇组.....
照顾菌菇,可不是见简单的事情。一开始我们没有商量好,要么都给菌菇浇了水,要么都把菌菇带去晒了太阳......结果,有的菌菇发霉了,有的菌菇干了......这可怎么办?大家都很沮丧。这时候,老师们为我们带来了绘本我们的菌菇朋友。
我们发现,菌菇喜欢潮湿,但不喜欢太多水;菌菇不喜欢晒太阳,但需要定期采光.....
于是,我们开始了分工,一些小朋友负责为菌菇保湿:先喷水,再盖上纸巾;一些小朋友负责带菌菇出去采光,呼吸新鲜空气;一些小朋友负责及时修剪长出来的菌菇......
哈哈,菌菇宝宝长大啦!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神奇力量,在亲身经历中了解了菌菇的生长过程,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
怎样记录菌菇宝宝的成长呢?“可以照相!把上个星期和这个星期的菌菇照片拿出来对比,就能知道菌菇长大了多少”;“还可以做尺子!还可以给菌菇做尺子!每隔几天给菌菇量一量身高,就能知道菌菇长大多少了!”
我们还制作了属于自己小组的观察记录。
一开始的记录,毫无头绪,伙伴之间无法交流......老师们启发我们,可以和小组队员共同商量记录符号,就像我们自己的暗语,到后来,我们会用比较形象的符号记录啦,我们做了什么,菌菇宝宝的生长过程,您也能看懂了吧?
3
分享:菌菇,真美味!
自己养出来的菌菇是什么味道的呢?
想吃菌菇就要有所行动:第一组剪菌菇、第二组洗、第三组负责送菌菇到厨房……
除了品尝菌菇汤的美味,我们还把多余的菌菇做成了菌菇干。
菌菇,周边文创
为了表达大家对我们班级课程的关心和支持,我们还做了许多菌菇周边产品,送给大家。
我们把菌菇课程故事做成了故事书,快来听一听吧!
小小的菌菇灯,承载着我们满满的心愿。把它放在床头,夜晚,就算自己一个人睡,我们也不怕了。
在菌菇变变变主题课程中,孩子们不仅运用观察、记录、比较等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菌菇世界的无限奇妙;还体验到了同伴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
课程是“窗口”,教师是为幼儿“打开窗户的人”。虽然课程暂告一段落,但孩子们的“科学探索之窗”已开启,观察比较、操作实践的科学之钥将带领他们发现更多奇妙世界。
“幼”“小”如何衔接?点点和生活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更多精彩课程故事,敬请期待!
撰稿|小一班、中一班、中二班
编辑|蒲柳竹
审核|唐瑜霞、陈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