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常年考第1,却从5年级开始厌学摆烂,我的北欧教授说:父母能多抱抱孩子,就好了……

教育   2024-09-24 20:31   河北  
 科学有趣有美丽
点击上方蓝字,设为星标⭐
进入北欧世界
你知道让一个聪明、乐观的孩子,
变懒、变傻,变得自卑、抑郁,反叛,
有多简单吗?
我今天想讲个故事
不聊别的,就说这个我突然记起来的,一直扎根在我心里的这件事
我在医学院的时候,学习儿童心理学,我们的心理学教授老K说,他疗愈过很多北欧孩子,印象最深的,确是他在东亚进修时候,疗愈过的一个东亚女孩小J
而在教授老K的课堂上,我作为唯一的东亚女孩,带着3分好奇,记住了他口中东亚女孩小J,为什么,让北欧教授,印象如此深刻。
今天,把我十几年前教授传递的北欧真相,说给你听
-------------
小J在越南上初二,
J的家庭是典型鸡娃家庭,对孩子学习管的非常非常非常严格。
小J也很争气,她自打上了小学,
成绩一直很好,
常年稳坐第一。
J父母很骄傲,为了让她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
不仅在女儿房间里安了监控,防止她开小差,
还买了一把戒尺,
在她因粗心写错答案后,就拿戒尺打她手心。
可上了五年级,
她成绩开始一落千丈,
她父母很奇怪:
这孩子怎么变笨了?
除了学习成绩的断崖式下降,她还开始频繁的和父母顶嘴,对骂,甚至自can
在治疗室里,
教授问了小J一个问题:
“你有过爸爸妈妈,亲吻你、抚摸你、拥抱你的记忆吗?
她苦涩地回忆道:
“平时他们绝对不会摸我,亲我,抱的话,也好久没抱过了。
六年级毕业那天,我很高兴,觉得自己长大了,
我妈接我的时候,
我跑过去想抱抱她。
但被她一下子推开了,不让我抱。
说我这么大了不知羞,当着这么多人面乱撒娇。
还骂我假惺惺。”

“你觉得爸爸妈妈爱你吗?

“他们应该是爱我的,

毕竟我妈放弃了高管工作,就为了照顾好我的饮食起居,

我爸赚的钱,也大多花在了我身上,

但我感受不到那份爱。

我自can就是想得到他们的关心。
有一次,
妈妈看到了我胳膊上的伤,
却挖苦说:
你怎么不弄得再深一点、再长一点?”
------------------------
故事讲到这里,心理学教授老K说了一句话
当一个孩子的行为或精神出现问题时,
需要治疗的,往往不是孩子,
ta身边的大人,一定病得更重。
01
被无视的
皮肤饥渴症
看过一本对我触动特别大的书,
叫《爱的五种语言》,
它们分别是
肯定的话语
贴心的礼物
精心的时刻
服务的行动
以及身体的接触
而这里面,
最简单,最便宜,
也最容易被全世界父母忽视的沟通方式,
“身体的接触”
科学家发现,
仅是一块5分硬币大小的皮肤上,
就有25米长的神经纤维和1000多个神经末梢。
孩子需要每天进行皮肤间的接触,
才能更好地发育。
20世纪初叶,
心理学界和医学界的专业人士提出了“皮肤饥渴症”的概念。
他们发现:
一个人如果在成长中很少被抚摸、被拥抱,被亲吻,
和亲人之间缺乏“肌肤之亲”,

甚至还被抚养者用错误的接触方式(体罚)对待,
比如推搡、指着鼻子骂、打手板等,
ta就会出现“皮肤饥渴状态”。
“皮肤饥渴”的孩子,
不仅自身心理会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
极易自卑、怯懦、欺软怕硬,自甘堕落,
甚至还会因嫉妒他人而产生不理智的报复行为。
ta长大以后,
不会用正常方式表达爱意,
不能和他人正常友好地发生身体接触,
也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生命的快乐和忧伤。 

很多研究表明,
有“皮肤饥渴症”的人,
青少年时期可能很爱打架;
进入恋爱和婚姻关系后,
要么冷漠、孤僻,和伴侣缺乏爱的互动,
要么动辄对伴侣施以拳脚。

由于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亲人(特别是母亲)足够的爱抚,
年龄越大,
ta就会把和人亲近的渴望压抑得越深,
用很多“变态”的方式舒缓渴望,
让别人难受,自己也不快乐。 
与之相反的是,
若在幼年时期,
能得到父母、长辈、兄弟姐妹经常性的爱抚,
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皮肤健康以及
由触觉所带动的整个感知能力的提升,都有着促进作用,
而且,
能使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与他人交往时具备较高的亲和力。 
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益处,尤为突出。
除此之外,
身体接触还是一剂强效药,
会分泌催产素,
这是一种能帮助人与人之间,加深情感与联系的激素。
婴儿出生后,
正是在这种激素的影响下,
迅速建立起和母亲之间的纽带。
催产素进入血液循环后,
能降低血压,消除压力,甚至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身体接触”更是一种重要的“爱语”。
来自爸爸妈妈的拥抱、亲吻、抚摸,
对于孩子来说,
是最不用解释,
也最不会被误解的爱的表达。
它和水、食物还有氧气一样,不可或缺。
02
铁丝网妈妈”与“绒布妈妈”

我在瑞典读医的时候,心理学课堂


教授老K为了让我们理解什么是爱,


曾讲过一个著名又残忍的恒河猴实验。



心理学家Harlow想弄清楚,

孩子到底和母亲是有怎样的依恋关系?

当然了,他不可能找孩子做实验,


所以他找了一群小奶猴做实验。



Harlow将刚出生的小奶猴关进笼中,


让它跟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一起生活。


第一只是铁丝网妈妈,24小时都能喂奶。


第二只是绒布妈妈,摸起来柔软又舒适,有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

如果按照“有奶就是娘”的理论——孩子对爱的需求,

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

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那么小奶猴们一定会依恋“铁丝妈妈”。

但令人惊奇的是,


所有参加试验的小奶猴都选择了绒布妈妈!


即使绒布妈妈没有奶,


小猴子们也只会在肚子饿的不行时去找铁丝妈妈,


一喝完奶立刻回到绒布妈妈身边,寻求软绵绵,温柔的安慰。


Harlow证明了小猴子并非“有奶就是娘”,


小猴子喜欢柔软的触感,依恋温柔的感觉,精神需求高于了生理需要


下图,超经典的一张图啊,


小奶猴在绒布妈妈身上去喝铁丝妈妈的奶,


他就是不想离开温柔的绒布代母。



实验到这里,

哈洛写道:

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肢体接触可以完全凌驾于吸奶的生理需求之上。

幼猴吸奶只是为了维持与母猴之间频繁的亲密接触。

母亲总有一天不再分泌乳汁,

但孩子依然爱着母亲,

因为他们保有被爱的记忆,

每一次亲子互动,都源于幼儿时感受到的温柔抚触。


新冠疫情期间,
这一观点再次得到了验证。
许多居家隔离的独居人士,
体验到了“皮肤饥渴症”的威力。
他们的压力增高,焦虑加重。
身体分泌过量的皮质醇——
使人进入“惊弓之鸟”模式:
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浅促。
甚至还威胁到了免疫系统的健康。
爱抚是神经元的抒情诗,
而每一个焦虑、抑郁、充满攻击性的人心里,
都藏着一个渴求亲吻和拥抱的孩子。

不要拒绝孩子伸过来的小手,
不要拒绝孩子想和你依偎亲热的渴求。
当好爸妈,
其实很简单,
爱ta,就常将ta拥入怀
心理学上,
还有很多简单,
但极其奏效的亲子技巧,
有想了解具体内容的,
点个👍和
我抽空继续写


北欧三宝妈
诺奖医学院 医学成分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