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有一个无形的敌人,这个人就是“我”。一开始,没有“我”,很自由,但故事也无法开始。后来有了“我”,也开始去维护“我”,因此故事开始了,冒险开始了,但同时痛苦和挣扎也开始了。
唐望说得真的太对了,不仅是对于灵性上的战士而言,其实对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自我重要感”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而且,它是无形的。
一般而言我们都看不见“我”,只有在极大的痛苦之反弹中,“我”才会现身,所以有了“烦恼即菩提”的说法,因为这些烦恼都是一面镜子:终于可以向内看了。
换个词来说,“自我重要感”,就像是佛陀说的“我执”,或者是赛斯和巴夏说的“限制性信念”。
我们基本上大部分的能量都用在去维护“我”上面了,这实在是太浪费了,以至于我们时常活在痛苦中,而尽管你知道,你创造你的实相,你知道生活是爱你的,而你往往也无法创造性地去过你想要的生活,我们往往都把能量耗费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去了。
我们的“我”越仿佛没有,我们的肚量就越大,我们也就越自由。很明显地,“没有”,不是自卑,也不是自大,不是好,也不是坏,“没有”就是“没有”,它是自然。僵化的思维、僵化的“我”已经没有办法感悟自然了,除非他在大自然中劳作和生活许多年,那种感觉才会又回来。
无论如何,我们的自我总是在阻碍我们。“我”就是监狱,所谓“开悟”即越狱,或者说想越狱。
当自然发生的时候,是没有我的。当爱和美发生的时候,是没有我的。很多先贤们说过这样的话,确实很有道理。回想我们孩童时期的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每天我们都与生活合一,与世界合一,所以当我们看一只蚂蚁和蜻蜓时,我们就是那只蚂蚁和蜻蜓。
鲁米有句话也非常好,他说:“爱是自由意志的消失。”
“自由意志”这个词说得真是贴切,因为“我”就是“自由意志”。我们的痛苦是因为我们认为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是不对的,我们认为生活应该是更好、更自由的!但现实是这些发生了,这些痛苦的我们不愿意承受的这些东西,发生了。于是“我”开始运作,“他”怎么可以这样呢?而至此,我们已经活在分裂的世界中了。因为真正来说,当爱发生的时候,是没有“我”的,也就没有了“你”和“他”,也就没有了“自由意志”。只有生活本身存在,而生活是爱你的——以它本身那无限的祝福和大能指引着你,因为,你也可渴望这样的自由和祝福,因为你本身就是这样的自由和祝福。
生活本身就包含了它的教导,这是毫无疑问的。当“我”不在的时候,“自由意志”不在的时候,我们才能明白生活对我们的爱,我们才能明白生活所用心给予我们的教导。
就像我以前经常使用的一个比喻:只有把灯关掉,我们才看见那美丽的月光和深邃无垠的银河。
生活就是神,我的朋友,而且很明显在死后我们还有生活。生活永远存在,因为我们永远生活在神的怀中,而我们也永远会有指引。
这种教导是形影不离的,而选择权永远在于你自己,生活希望你自己做出选择,就像真正智慧伟大的父母永远希望他的子女做出他自己的选择。因为真正智慧伟大的父母给予他的子女全部的自由,但与此同时,他对他的子女的呵护与关爱永远不变。这是最伟大而微妙的艺术,因为这样的平衡,一切都将得繁荣。它就是做为父母的艺术,而一切万有,毫无疑问地,是最成功的父母。
以我之观察,生活的教导似乎永远在指向佛陀和许多先贤们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可以说,就是从自我中解脱吧。也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自我重要感”的消失。
故而有六度等等法门来对治“我”,这些其实无非都是一种越狱的方法。什么是“我”,角色而已,故事人物而已,而我们本身其实是演员。当我们记得自己是演员时,我们就可以痛快地去演自己想要演出地戏了。
举例来说,“刘晚农”这个角色的特点是他内心非常地脆弱,心量不大,虽然他很还挺善良,但他还是比较欠缺包容能力,以至于无法忍受别人对他的急躁、催促和责怪,尤其是亲近的人,这就导致他身边亲近的人一开始催促和责怪他时,他便不得不去反驳,以至于被卷进自己并不喜欢的戏份里面去。然后,很多的能量就这样被消耗掉了。
我相信这不仅是“我”的故事,还是很多其他人的故事。有时清醒的时候知道这样太苦了,但该演这个戏,还是控制不住去演这个戏了。直到有一天“刘晚农”可能会学会接受这一切,学会放过,学会了解到,自己就是这样心量小的人,受不了责怪和催促,然后真正开始接纳自己。又或者是痛苦把他带到绝境,直到他开始明白只有主动去做那些类似于“六度”之类的事情,比如布施之类的,才能从自我中解脱,才能越狱。
这也是“我”目前正在做的一些事。痛苦,或者说生活的教导把我带到了这里,所以有了此文,“我”分享于诸君,有缘者得之,或有启发而入解脱之道。
我们都在监狱里,有一天我们会出去。期待与你们那时的见面。今天先写到这里吧,再见,朋友们。
这些话语只是一些洞见,真正的好处,还是做了才会明白的。愿我们都能知行合一吧,愿我们越来越自由,越不再是“自我重要感”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