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励一点也不像70岁的“老人”,从外表到内里,都洋溢着年轻人的激情。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到如此高龄,还能转型做一名导演。9月6号,过往以制片人身份活跃于影坛的方励,首执导筒的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上映。契机,来自2014年上映的《后会无期》,方励是核心出品人,当年这部韩寒电影处女作最早的名称叫做《东极岛少年》。他们一块去位于浙江舟山的东极岛采风,在船上,听一位船老大讲述了“里斯本丸沉船事件”。1941年12月,二战期间,日军攻陷香港,驻守的英国盟军士兵沦为战俘。1942年9月,装载着1816名盟军战俘的日本货船“里斯本丸”,在舟山海域被美军鱼雷击中。船体极速下沉,危急中,日军一通乱射后,将战俘封死在船舱底,弃船而去。所幸,中国渔民划小船救出其中384人。这一义举,使日军也开始参与救人,最终900多战俘幸存,但仍有九百多名盟军战俘遇难。这件沉船事故,堪比泰坦尼克号——是后者遇难人数的一半以上。而且,里斯本丸到2014年时,都还没被找到。方励听闻此事,大吃一惊,“怎么有一段历史,我们从来没听说过,这么大一个事!”韩寒据此还写了一段歌词,即《后会无期》同名主题曲开头那句——在2000年进入电影圈之前,方励是地球物理学家出身,1991年创办劳雷工业,主业正是地球物理仪器开发和销售公司。2002年,方励带领团队成功打捞大连5·7空难黑匣子,用他的话说就是,“海洋调查这么多年了,哪里有事我都是要去参与的。”2016年,方励“摩拳擦掌”开始寻找里斯本丸。2017年,沉船二次确认位置,此时,他萌发了把这个事儿做成一部电影的想法。然而,国内导演,没人做过类似题材,又没钱,请得起谁呢?他只好自己上阵,“有什么卖什么,把房子卖了呗,有什么关系?”从制片人转型导演的,其实不多(多数都是编剧、演员、摄影师转当导演),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方励自己打了8.5分,难掩自豪,“所有走进电影院的观众看完这个电影,至少到目前为止,几乎100%都告诉我是蛮感动的,而且因为它是真实的,所以也挺震撼。”同样聚焦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电影《东极岛》(管虎导演、朱一龙吴磊主演),主创也都来看过《里斯本丸沉没》。事实上,方励也启发了管虎的创作。不过,纪实题材的大银幕作品,一向不好卖,为什么要这样执着地制作这部电影?
方励说,谁让我找到了沉船,有这个专业,又做电影,“就是我该做的!这不是情怀,而是使命。”这部片子,耗资5000多万,若能通过票房回本,得要1.5亿以上,所以,方励不相信能回本。他说,如果回本,利润全部捐出去,用来促进英军战俘后代与舟山渔民的交流。就如同2016年方励为已故导演吴天明遗作《百鸟朝凤》惊天一跪,他不为自己,而是将票房盈利捐给了吴天明的电影基金会。兜兜转转,八年后,这部电影终究要上映了。回溯过往,方励笑称:“我只是个临时工导演,一辈子就干这一回!”里斯本丸之后,方励又放言要去寻找消失整整10年之久的马航MH370……以下,是「文娱春秋」联合腾讯娱乐推出的视频节目《幕后操盘手》方励访谈自述,其中有更多拍摄秘辛——十年前,我跟韩寒导演在东极岛拍《后会无期》的时候,有一次我们摆渡,从本岛去东极岛,坐一个大的游艇前往。我们在甲板上聊天,一个船老大,给我们指着海上说,70多年前这儿沉了一条船,是被美军鱼雷击沉的,好多盟军跳水跳海,然后被日军扫射,然后我们的渔民进场救人。我当时挺惊讶的,怎么有一段历史,我们从来没听说过,这么大一个事。韩寒当时写了一首歌,《后会无期》里面的(同名主题曲),“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就是指的这个事。回北京以后,我在网上搜,找到英国一位历史学家写过一本书,这事是真的!我同时也听说,这艘沉船,从来没人找到过。我做地球探测、海洋调查这么多年,哪里有事,我都是要去参与的。不管是2002年的大连5.7空难,还是2003年飞虎队战机搜寻;包括2013年沈阳法库美国飞行员飞行表演坠毁在湖里边,他的尸体都是我们找到的。
所以,这就是一个本能(反应),人家说有一艘船沉了没人找到,我就摩拳擦掌想去找了,所以当时是非常简单的动因。2016年就去找船,(海底)找到一艘船,我觉得应该是里斯本丸,所以2017年又去了,二次验证,用不同的物理方法、测绘方法,我觉得它就是里斯本丸,跑不掉,一定是!
就是在第二次去验证沉船的时候,才听说我们民间只剩了一位老人,当年参加救援的林阿根老人,当年应该是94岁了吧,也听说幸存英国老兵还剩一位,叫丹尼斯·莫利,当年已经98岁了。所以,我就很简单地意识到这个事,就得自己干了!谁让你又干海洋调查,你把船给找着了?找不到船不知道,也知道只剩两个人证,又找到了物证,本能反应就是——该把它记录下来!这个船上有1816名盟军战俘,我们手里的名单不到20家,所以就想着(在英国)打(报纸)广告(寻找幸存者)。当时我们些小朋友说,现在谁看报纸,我说不对,老年人看报纸,我这个老年人就爱看报纸,看报纸看手机两码事,它有质感。所以,我们就选了三家报纸,一个是《星期日泰晤士报》,一个《每日电讯报》,还有《卫报》。大概最贵的就是《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给我打了个折扣,大概平均2万英镑一页,干了一个多月。后来BBC听说这个事,又了解是一个个人行为,就很好奇,邀请我去做了一个全球直播的电视访谈。这一下,两个多月找到了380多家人。关键是,还找到了一位仍然存活的老兵战俘,在加拿大山区。里斯本丸经过了82年以后,遇难人数超过泰坦尼克号的一半,而且我们的中国渔民当年不进场救援,日军不停火,里斯本丸的遇难人数就很有可能超过泰坦尼克号。但泰坦尼克全球尽人皆知,里斯本丸没人知道。我在60年代就看过黑白的《冰海沉船》,那个时候电影影响没那么大,但是今天全球几乎人人皆知,就是因为卡梅隆导演这个大电影。而且泰坦尼克号是自然灾害和人为错误,里斯本丸是日军的暴行,这是人为的,刻意的。所以,这一段历史被我们挖掘出来了以后,如果让全球尽人皆知,它的影响力是最值得的。还有,最值得纪念的——英勇救援的中国渔民和遇难的盟军战俘。这是82年前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的老百姓,我们的先辈们是目击证人,是参与者,是救援者。当然,今天我们都说,讲好一个中国故事,这个故事被淹没掉了。所以,我说这部电影的价值,它就在于抢救历史,把空白填好,同时我们应该去告诉全世界,曾经在我们家门口,在我家里面发生了什么事。其实(拍电影)不是情怀,这是我的使命!这是历史的最后一个机遇!我一直说,我做了是人家该做的,要不做,(就成了)历史罪人。刚好踩在历史的尾巴上,又有专业背景,你不去做,真的对不起历史!你对不起历史让你活在今天,让你撞见这个事——这就是你该做的!但这个题材,都不知道咋做,这么大的素材量,怎么剪?关键是,怎么做成大银幕作品。这个电影我干了8年,其实没人知道怎么做,所以我一直说,不是我选择做导演,是这个事必须把它搬到银幕上。摸着石头过河,当然也有很多伙伴们来一起贡献,大家抱团一起组队完成。但毕竟是太多环节了,再加上我也没钱,我已经倾家荡产,请得起谁来做啊?!这个事就是用我所有的资源,所有的能力,能走多远就必须走多远。我一直打引号,我说我是个“临时工导演”,就一回,一辈子就干这一回(导演)。战争是一个罪恶,战争能破坏千千万万人的家庭,和亲情,和爱情。所以,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这部电影能唤起大家——不要忘记历史,远离战争,珍惜今天的和平和自己的亲人。日军的暴行应该揭露,应该告诉世界,但不是这部电影的第一目的,这是顺带的,因为它只需要一点篇幅就够了。我们80%以上的篇幅,是落在一个一个善良朴素的人们的命运,当然包括我们渔民先人的勇敢和意志。日军的暴行就在那摆着的,不太用很大的篇幅就能看清楚。《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电影回本不可能,回不了本,也没想过回本。要回本得……我想想看,得1.5亿元以上才能回本。我没有任何(票房)预期,做电影的预期啥呀?就你想做的,然后你想分享给观众就去分享就好了。电影本来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是多元化趣味和品味的读解。所以没关系的,这部电影又没有别人投资,那些联合出品都是我借的钱。里面有一两家,包括韩寒投了一点风险投资进来,也就是说90%都是我一个人背的!那有什么办法?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卖什么呗!把我房子卖了不就完了吗?房子嘛,本来就是个资产。那我拥有什么呢?我拥有一部电影作品,这不是财产吗?这不是财富吗?它只不过留给后人。所谓“倾家荡产”是世俗的说法,房产没了,固定资产没了,但我还有科技成果呀,我还做了好多电影呢?所有走进电影院的观众看完这个电影,到目前为止,几乎100%都告诉我,是蛮感动的,而且因为它是真实的,也挺震撼。上次我有几个朋友来,人家就说了四个字:震撼、感动。我本来想呢,这个电影能回本,利润我全捐给我们的渔民和战俘,让他们作为活动经费,能够来往交流,就像2016年《百鸟朝凤》嘛,我就说我们投那一点钱,如果收回成本呢,把剩下的所有利润,都捐给中国电影基金会嘛。所以对《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电影,我的定义是说:我不相信能回本,如果能回本,如果有额外的收益,肯定是送给舟山的渔民后代跟盟军战俘他们之间的交流经费嘛!之前,电影局的领导们说,这部电影票房适合走长线,让它慢慢走,那就是看我们的观众朋友们口口相传。
战俘后代与当年参与救援的中国老人
我大学毕业之后,一开始在研究所,后来在一家外企,也是做科技产品。然后又去读书,在1991年年底决定自己创业。所谓自己创业,不是说我当老板,而是说,我可以选择我每天干嘛了。我在创业9年之后觉得,可以干点更多的事了,开始做电影。但我这两个不同性质的公司能互相支持,比如《后会无期》的一些航拍,都是我的团队干的!比如说《阳光劫匪》那条船,马丽他们坐的那条快艇,也是我的团队干的啊!所以,我是在地球物理和海洋技术装备这个领域中,唯一一个做编剧做制片的人,也是在电影圈里,唯一一个干机器人,干地球物理和海洋技术装备的人。我是白天干科技,晚上干电影。所以,我们公司,这边是几个电影工作室,干电影创作和制作的地方,穿过一道门,那边就是科技公司。如果说投资,投入了心血和时间和精力,这叫投资,至于投的一些所谓现金,一些资金,那是因为别人怕风险,但我们又想做,所以我说我是“花钱做电影”,不是投资做电影。我在电影行业里,最喜欢做的,第一,是做编剧,其次是监制或制作人。我喜欢文学艺术,是因为我从小喜欢摄影,我喜欢构图,更重要的,喜欢历史,喜欢社会的人和时代感,又喜欢跟人聊天,就是分享故事。2010年,我们买了韩寒一本小说《光荣日》,想改编电影,那时候就认识了。后来,我们《观音山》电影要上画,准备做推广,请韩寒写歌词。韩寒一分钱没收,说只为朋友写歌,不为钱。当时韩寒跟我开玩笑,老方,我跟你要价,你又付不起!他知道我赔钱了嘛!所以呢,他只为朋友写歌,我们当时就非常感谢韩寒。我也跟韩寒说,我没有别的东西能帮到你,如果有一天你要想做电影,我来给你抬轿子,我来给你托着,我来帮你扛,做制作。所以呢,到了2013年,5月1号那一天,他的搭档路金波路老师把我薅到上海,说韩寒这回认真想做电影了,老方,你过来跟他聊吧!我们仨就坐在一起分工,韩寒做编剧导演,我来做制作人,路金波老师去做融资宣传。我们三个就分了工,还没说做什么呢!然后韩寒讲了三个故事,第二个,就是《后会无期》最早的一个念头,一个意境,他说叫《东极岛少年往事》。
右起分别为:方励、路金波、韩寒、于冬
我们就在2013年去了东极岛采风,2014年拍摄时,听说了里斯本丸。所以,我一直跟路金波老师跟韩寒说,我说韩寒导演,你是个“始作俑者”,你当初不说东极岛,我都不知道东极岛在哪。其实他也没去过,我们仨都没去过,就这样来的。所以它有一个,历史渊源在那,其实一切是因为我们《观音山》的时候,韩寒帮了我们很大的忙。我跟李玉导演合作最多,是因为……我特别喜欢做编剧,然后我们俩搭档刚好两个不同的视角,而且电影观念比较一致,所以很自然地就合作了。她基本上跟我一样,从来不是为了要赚钱来做电影,因为电影不是一个赚钱的地方,能赚钱地方太多,但电影的赔率太高。所以,做电影要有跟大众分享的欲望和动力,再加上对世界的观察、好奇。撰稿整理 | JackA
摄影 | 云杰
策划 | 文娱春秋编辑部
为防失联,请将【文娱春秋】设为星标哦~
xiachuchu2001 AndyLiu40624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