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秦安往事(16):​文峰墩

文摘   历史   2024-11-27 16:31   甘肃  

点击上方第二组蓝字,关注成纪广林


成纪广林,讲述古成纪秦安的历史文化

尘封的秦安往事(16):文峰墩

文/李雁彬


秦安文峰墩位于凤山堡子坪东北古道深壕沟。因东山为县城之主山,有古代所辟开通往外地的道路,形成深壕,在风水家看来为一大缺憾。晚清安维峻祖父安仁以堪舆之学行世,因而安维峻深受其影响,对此深信不疑。所以在《文峰墩碑记》中言:
宦途之通塞,虽曰天命,亦地脉盛衰为之。

并且考之于现实,认为:
秦邑自乾山崩陷以来,官斯土者,升迁仅及直刺止。邑绅无论京秩外任,少完全无害者。风水之限人如此哉!
乾山,在西川歹家窑,崩陷时间在1908年之前的40年前,即1868年(同治七年),山崩之后,清代在此筑有一墩,今尚存。风水家验之事实,认为自此之后任秦安知县者升迁最高为刺史级,本地在外为官者,亦受风水所限,仕途不畅。时任秦安知县的程履丰,也是一位大儒,即首倡筑墩,巨国桂在其年谱中记载有筑文峰墩之事,概指西川歹家窑或县北锁子峡口之墩,今不可考知。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全县士绅安维峻、丁锡奎、薛庭芷、高秉衡、徐锡龄、巨国桢等纷纷倡导捐助,修筑东山文峰墩,于当年七月完工。据传县城凤山之下有南城门曰正阳门,其先欲建城楼于门上,因安维峻力争,将其材料在文峰墩上建造了文昌阁。民间又传:
筑起文峰墩,塌了正阳门。
正应其事。
文峰墩高10余米,周围20余米,雄伟壮观,上筑文昌阁。今阁楼已不复存在,仅剩有土墩依然完整。民国之时,秦安八景中有“印台晓日(文峰墩)”“山凤来仪(凤凰山)”二景在凤山之上。
文峰墩雅称为印台,即象征做官为宦,掌官印。一般建于山脉有缺陷或水口之处,用来弥补风水。秦安县城周围现存三大印台,除文峰墩之外还有西川歹家窑印台、东南马家坪花篅子上的印台。而马家坪花篅子印台最为古老雄伟,明志中称:
南五里曰花山砦。
宋代时,为一边防军事设施的城砦。明代“印台云锁”之十咏景观即指此。
文峰墩碑记
(清)安维峻

宦途之通塞,虽曰天命,亦地脉盛衰为之。秦邑自乾山崩陷以来,官斯土者,升迁仅及直刺止。邑绅无论京秩外任,少完全无害者。风水之限人如此哉!补筑文峰之说,倡自邑侯程芑田先生,历四十年之久无有起而任之者,今一旦观厥成,诚庆幸事也。乌可以不纪?

是役也,经始于光绪戊申年五月二十六日,讫七月工峻。费取诸凤阳门废城地基。董其事者,监生巨国相,从九安维崑厥功最伟,而秦安营千总谢锦堂实赞成之;相地则岁贡邓廷英,监生成通,监工则庠生徐锡祺;定议则邑侯黄国琦暨文社诸绅,进士、前任靖边知县丁锡奎,举人、洮州学正薛庭芷,举人、教习高秉衡,岁贡生王伟度,庠生胡登瀛,岁贡徐锡龄,附贡、前署平远训导巨国桢;维峻则但饭日而已。土匠王澡芬、泥水匠庞启甲、石工姜晋、画工艾生岫、例得并书。

戊申仲秋朔,礼学馆顾问官、前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谨记

成纪广林
甘肃秦安档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