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尿毒症患者来说,血透通路就是患者的“生命线”,如果血透通路功能出现损害,就会影响到患者健康甚至生命。
常见的通路类型有使用自身血管建立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和使用人工血管建立的移植物动静脉 (AVG)、临时透析置管(NCC)、带隧道的涤纶置管(TCC)。长期性血管通路应该首选自体动静脉内瘘,当自体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时,次选应为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长期透析导管因可能引起中心静脉狭窄、闭塞则作为最后的选择。
血液透析感染是指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反应。血液透析感染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常见的血液透析感染包括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血管通路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其中,以血管通路感染最为常见,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还会显著增加死亡风险。因此,当血液透析患者出现血管通路感染时一定要尽快采取治疗措施。
血管通路感染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皮肤感染灶:穿刺部位皮肤存在感染灶,如红肿、疼痛等,是引起血管通路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菌操作不规范: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如未戴手套、未消毒等,也是导致血管通路感染的重要因素。
患者自我保护不当:患者在透析间歇期未能正确保护穿刺部位,如过早取下敷料、患肢用力受压等,也可能导致血管通路感染。
血管通路感染的危害
不容忽视,它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寒战、畏寒、高热等全身性炎症反应,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患者常有菌血症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一般较容易确诊,但是也需要同血液透析本身的并发症相鉴别,以防漏诊或错诊。部分老年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为低热、体温偏低、嗜睡、意识模糊、低血压、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等,容易延误诊断。所以,当临床上怀疑有菌血症感染时,需要立即做血培养,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出口处和/或隧道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压痛、渗出、结痂等。
动静脉内瘘的感染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压痛、充血、肿胀、血清或脓性分泌物渗出、皮肤溃烂等。缺乏这些症状并不能完全排除人造血管隐匿性感染的可能,尤其当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脓毒血症、白细胞增多和不明原因发热时,更应引起重视。
处理原则
针对内瘘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医护人员在进行内瘘穿刺、拔针等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穿刺部位的清洁和消毒。同时,医护人员还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提高无菌操作意识。
加强患者宣教:医护人员应定期向患者宣教如何正确保护内瘘穿刺部位,如避免过早取下敷料、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同时,医护人员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
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已经出现内瘘感染的患者,应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医护人员还应注意抗生素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避免滥用抗生素。
加强监测和评估:医护人员应定期对患者的内瘘穿刺部位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问题。对于存在感染风险的患者,应加强监测和护理,降低感染发生率。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医护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医疗技术,提高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同时,医院也应加强对医疗技术的投入和管理,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服务。
内瘘清洁六部曲
动静脉内瘘清洁步骤
① 流动水淋湿动静脉内瘘穿刺区域皮肤
③ 反复揉搓动静脉内瘘穿刺区域皮肤
⑤ 充分洗净动静脉内瘘穿刺区域皮肤
② 取适量抗菌洗手液于掌心
④ 流动水冲洗动静脉内瘘穿刺区域皮肤
⑥ 一次性干手纸擦干动静脉内瘘穿刺区域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