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学者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论文Microbial and metabolic profiles unveil mutualistic microbe-microbe interaction in obesity-related colorectal cancer,揭示了肥胖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其中益生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和促进肿瘤的物种P. stomatis可能参与交叉喂养,从而促进肿瘤发生。
研究背景
肥胖是结直肠癌(CRC)的一个风险因素,肠道菌群在肥胖和CRC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被广泛认可。然而,区分肥胖相关CRC患者与肥胖人群的粪便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尚不清楚。
研究亮点
肥胖型结直肠癌(CRC)表现出独特的微生物特征。
与肥胖型CRC相关的脂肪酸和磷脂发生了改变。
益生菌与肿瘤富集物种之间的交叉喂养可能推动肥胖型CRC的发展。
微生物生物标志物显示出为基于BMI分层的CRC筛查提供希望。
研究内容
从2018年到2021年,研究者从复旦大学上海癌症中心和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集了539份粪便样本。根据中国的BMI标准,将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分为四组:低体重组(BMI ≤ 18.5)、正常组(18.5 < BMI ≤ 24)、超重组(24 < BMI ≤ 28)和肥胖组(BMI > 28)。由于样本量不足,低体重组的17个样本被排除,剩余522个样本随机分为发现队列(n = 418)和验证队列(n = 104)。在发现队列的粪便样本中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和代谢组分析,以表征不同BMI组的肠道微生物分类和代谢特征,并研究差异物种、代谢物和微生物KO基因之间的关联。微生物组成变化:CRC患者的α多样性(Shannon指数)在不同BMI组中均低于对照组。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CRC和对照组之间的群落组成在不同BMI组中有显著差异。
肥胖与非肥胖CRC的微生物分类特征:研究发现在不同BMI组中CRC与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丰富的物种,特别是在正常体重和超重组中差异更为显著。Peptostreptococcus stomatis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在CRC中富集,且P. stomatis的丰度随BMI增加而增加。非靶向代谢组学显示,不同BMI组的CRC患者的粪便代谢物与对照组存在差异,特别是在肥胖组中。代谢物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BMI组CRC患者之间微生物酶基因表达的差异,并在肥胖CRC中发现了甲烷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脂多糖(LPS)生物合成途径的显著变化。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不同BMI组中差异丰富的分类群、代谢物和KO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随机森林诊断模型:基于不同BMI组选择的微生物标志物,构建了随机森林分类器,以精确筛选与BMI匹配的人群中的CRC。
图1.图形摘要
结论与意义:
研究提供了肠道菌群与代谢动态在肥胖CRC中的复杂相互作用的宝贵见解,并强调了在肥胖背景下,益生菌与促癌细菌之间可能的共生关系。研究识别了不同BMI组CRC的微生物和代谢特征,并阐明了可能导致肥胖人群中CRC高风险的潜在微生物机制。基于BMI分层生物标志物的诊断模型在区分CRC患者和BMI匹配对照方面显示出提高的效能,为肥胖个体提供了改进的筛查工具。
通讯作者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副主任,马延磊,副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入选者。作为结直肠外科的临床医师,研究工作聚焦于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Gut、EMBO J、Nature 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