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后的时光回响:当鲁迅与长安再聚“大愚书店”!

文摘   2024-10-25 13:37   陕西  


文 | 碧晗 若琦

摄影 | 雷晓咏


01
百年之约:重现一段鲁迅与长安的缘分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我们对鲁迅的传统认知中,似乎很难将他与广袤的大西北联系起来。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却真实存在着这样一段关于鲁迅和西安的故事。

▲鲁迅先生

在1924年的盛夏,西北大学向鲁迅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希望他能前往西安讲学。鲁迅欣然应允,踏上了前往长安的旅途,开启了一段讲学之旅。

在这次长安之旅中,鲁迅不仅分享了自己的文学理念,与当地的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还探讨了诸多文化与社会的问题。这段经历,不仅给鲁迅留下了特别的回忆,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历史故事。


在今年新出版的《1924鲁迅长安行》一书中详细记录了鲁迅此次讲学的具体情况,包括他的讲演内容、与当地人的互动以及他对西安这座城市的感受。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鲁迅在长安的所见所闻,感受到他作为一位思想者的敏锐观察力和深邃思考。

鲁迅与长安的这段缘分,虽然短暂,却意义非凡。它不仅展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文化巨匠的多面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今天,当我们翻阅《1924鲁迅长安行》,仿佛可以穿越时空,与百年前的鲁迅一起漫步在古都的街头巷尾,感受那段充满智慧与激情的岁月。



02
风尘仆仆、收获满满的鲁迅:在西安做了什么?

在2024年10月23日晚,新东方大愚书店联合《秦智》杂志社邀请到了陕西省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鹏程,也就是《1924鲁迅长安行》的作者,来与观众进行这场直击灵魂的沟通。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王鹏程教授不仅为大家解答了他在创作《1924鲁迅长安行》这本著作时的经历和对书籍的看法,还带领大家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围绕鲁迅和百年前的长安两个主题,探讨作品中鲁迅的趣事、来到长安的感受、讲学的影响以及长安的过去和现在、百年间的变化。


其中,大家最为好奇的就是“鲁迅来长安到底都做了些什么?”谈到这个话题,王鹏程教授微微一笑,这样回答道:

“鲁迅除了在西安游名胜古迹,曲江、大雁塔、小雁塔,还曾在西安尝鸦片,鲁迅还曾5次去易俗社看秦腔,如今的易俗社门口有一个鲁迅体的‘古调独弹’,当然关于这四个字到底是不是鲁迅写的,我在书里还做了个辩证。”

“实际上他大多的时间都沉浸在南院门的文物店铺收集文物,所以回北京的时候,他带了好多文物古玩,最后一下火车就被拦住了,以为他是文物贩子,所以鲁迅后来也是在日记里面暴露了自己对官吏颇为不满。”


在西安,鲁迅像游客一样游览,像“文物贩子”一样沉迷于文物的收购——可以说是收获满满!但是同时,他也像普通游客一样“风尘仆仆”,甚至可以说是更加“戏剧化”一些。

“1924年的7月7日,他从北京西车站出发,经历了7天7夜,到7月14日的下午2点才到西安。一路坐火车、坐汽车、坐渡船,用了多种交通工具,风尘仆仆。”

“1924年的西安,也就差不多12万人左右,而且道路也不平坦,所以我记得7月23日晚上,鲁迅出来逛街的时候就摔倒了,膝盖就磕破了。”


听到这里,在场不少的读者都忍不住跟着笑出了声。整个书店的氛围,在王鹏程老师的讲述中,变得热闹起来。几名路人,也推开了书店的大门,悄悄地坐在了最后一排,加入了这场对话。


03
矛盾重重:先生对大西安,究竟是“爱”是“恨”?

聊完了鲁迅来西安做什么,主持人和在场的读者们,自然而然地也都开始好奇:鲁迅先生对我们大西安的“体验感”究竟怎么样?


对于这个问题,王鹏程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同样用了几个书中的故事来回应:

“鲁迅来西安,除了讲学,还是想写(长篇小说)《杨贵妃》,但是一看西安的天空,西安破破烂烂,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

“看了一些高大的白杨树,还有好多石榴树,道中喝了不少黄河水”……

乍一看这样的评论,好像鲁迅对于西安似乎也不甚喜欢。但事实上,鲁迅的“爱意”只是藏得很深:

“包括鲁迅的阅读里面也对关中的文物非常关注,所以鲁迅到西安有一次在南院门给接待他的张新兰说,我想买卤鸡,张新兰以为是他想吃这个卤鸡,实际上这个卤鸡是什么呢?古代发射弓箭的一种装置——弩机。”


“鲁迅就在西安的大街上游逛店铺,搜集文案,所以他这一段是很舒心很放松的,尝了凤酒,实际上是西凤酒,在西安他看了5场秦腔,省长兼督军的刘振华招待他们”。

在这场读书会中我们得知,在来西安之前的一段时间里,鲁迅是比较“消沉”的,可能是因为家庭兄弟不和的缘故。但他在西安度过了一段充实而轻松的时光,以至于对回去后的写作也很有帮助。

可既然如此,为什么鲁迅不“昭告天下”的夸赞一下这一趟旅途呢?这一点就要结合当时一些微妙的政治问题去看了。


“西安他玩得很好,但是别人要问,他却说不怎么样,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个当时直接邀请他的是西北大学的校长傅彤,傅彤这个人很厉害,是罗素的学生,也是刘振华的老乡,因为傅彤邀请他,但是傅彤背后的金主是谁呢?他是刘振华,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军长。当时在北京读书的陕西籍的学生,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攻击批评刘振华,甚至通电全国驱逐刘振华,这个鲁迅肯定是知道的。”

因为这个特殊的原因,鲁迅不得已要将这份对西安的“善意”埋藏起来。但是如果你有机会去读《1924鲁迅长安行》,有机会听一听王鹏程教授的解说。那么你将会发现,这场百年前的缘分,实实在在是一场“双向奔赴”。


04
时光里的回响:鲁迅与长安的永恒印记


在这个秋夜,大愚书店的灯光温暖而柔和,仿佛穿越了时空,将百年前的鲁迅与今日的读者在一片光晕中紧密相连。王鹏程教授的讲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段尘封的历史,让我们得以一窥鲁迅在长安的足迹。

鲁迅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更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人。他在长安的日子里,不仅留下了深刻的学术影响,也留下了丰富的个人体验。

▲活动结束后王鹏程教授为读者签书

通过王鹏程教授的分享,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鲁迅。他在西安的每一天,都在用心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从名胜古迹到街头巷尾,从秦腔戏曲到市井生活,无不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创作灵感,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正如王鹏程教授所言,鲁迅的形象不应被单一化,他是一位多面的、有趣的思想者。他的每一次旅行,每一次讲学,都是对生命的一次深刻体验。在《1924鲁迅长安行》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文学家的风采,更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情感与思考。

▲现场观众与王鹏程教授互动

当主持人的提问告一段落,台下的读者也忍不住举起手来互动。有人提出了关于鲁迅应试特点的问题,也有人对于此次的分享会,做出了自己的总结。其中一位中途路过特意进来旁听的读者这样说道:

“教授您也说了,他其实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也算给我一个启示,我回去一边多读书,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创作一下,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成果?”

其他读者再次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在这温馨的氛围里,读书会也悄然走向了尾声。


这场跨越百年的对话,不仅仅是对鲁迅的致敬,更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这个温馨的夜晚,每一位参与者都感受到了鲁迅精神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对文化的热爱与追求。鲁迅与长安的这段故事,将在时间的长河中继续流传,成为永恒的记忆。


END


监制 | 薛晓燕 李志维

审核 | 钟一 碧晗

排版 | 若琦


陕西旅游出版社:以文塑旅,回归本真

没在大雁塔下吟过诗?你就白来了一趟西安!

王鹏程:什么时候不需要读鲁迅了,这个世界才是真的好了

被“打工人”嫌弃的拉面,何以“征服”日本,成为宇航员特供美食?



秦智原
文化之美,精神之渊;冷静的思考,热情地生活。欢迎关注《秦智》杂志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