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史易混淆字【一百】:无---無---橆---蕪

学术   文化   2023-05-02 02:03   福建  

圖片來源《字源》

:【卽“無”,同“无”】

1.《說文·亡部》:,亡也;从亡、無聲;武扶切;,奇字无,通於元者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

2.《說文段注》:,亡也,凡所失者、所未有者,皆如逃亡然也。此“有無”字之正體,而俗作“無”;“無”乃“”之隸變,“”之訓“豐也”,與“無”義正相反;然則隸變之時,昧於“亡”爲其義,“”爲其聲,有聲無義,殊爲乖繆。古有叚“”爲“”者,要不得云本無二字,漢隸多作“”可證也。或叚“亡”爲“無”,其義同,其音則雙聲也。从亡、聲,按不用“莫聲”而用“聲”者,形聲中有會意。凡物必自多而少而無,《老子》所謂“多藏必厚亡也”。武夫切,五部;古音“武扶”與“莫胡”二切不別,故“無、模”同音。其轉語,則《水經注》云:“燕人謂‘無’爲‘毛’”,楊子以“曼”爲“無”,今人謂“無有”爲“沒有”,皆是也。”奇字無也,謂古文奇字如此作也,今六經惟《易》用此字。通於元者,“元”俗刻作“无”,今依本正。《禮運》曰:“是謂合莫”,《注》引《孝經說》曰:“上通元莫”,《正義》云:“上通元莫者”,《孝經緯》文:“言人之精靈所感,上通元氣寂寞”,引之者證“莫”爲“虛無也”。正本“元”字作“无”,謂“虛無寂寞”,義或然也。按此注疏,今本譌誤不可讀,而北宋本可據正;疏正本字當是定本之誤,謂引“上通元莫”,顏師古定本作“无莫也”;依云:“通於元者,虛无道也”,則《孝經緯》必作“元莫”矣;葢其義謂“上通元始”,故其字形亦用“元”篆,上毌於一。虛无道也,謂虛无之道,上通元氣寂寞也。《玉篇》曰:“无,虛无也”,奇字之“无”與篆文之“”義乃微別說其義,非僅說其形也。王育說:天屈西北无,此稱“王育說”又“无”之別一義也。亦說其義,非說其形。“屈”猶傾也;“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見《列子》及《素問》;“天傾西北者”,謂天體不能正圜也。

3.《爾雅·釋詁》:無,閒也。【注】有間隙。

4.《玉篇·亾部》:無,不有也,古文作“”;與“无”同,虛无也。

5.《廣韻·虞韻》:無,有無也;亦複姓,二氏楚熊渠之後,號無庸,後爲氏。又有無鉤氏出自姓。

6.《廣韻·虞韻》:无,虛无之道;又漢複姓,《左傳》:有大夫無婁修胡。7.廣韻·模韻》:无,“南无”,出《釋典》。

8.《字彙·火部》:無,有之對也;又姓。

9.《字彙·无部》:无,古“無”字,《易》多用之;南无,出《釋典》,今作“南無”。◎《六書正譌》:天屈西北,从天而屈其西北,會意,隸用“橆”,乃“蕃橆”字

10.《正字通·无部》:无,古文“無”,《周易》“無”皆作“无”;又梵音,南无,南讀拏,上聲,无讀若模亦讀摩,今作“南無”。

11.《助字辨略》卷一:,有之反也又與“无、亡”通

12.《經義述聞·通說下·語詞誤解以實意》:無,發聲也。

13.《經傳釋詞》卷十:無,勿也,常語;轉語詞也,字或作“亡”,或作“忘”,或作“妄”,或言“亡其”,或言“意亡”,或言“亡意亦”,或言“將妄”,其義一也;猶“得無”也;不也;否也;非也;未也。



圖片來源《字源》

:【同“橆”】

1.《說文·卷六·林部》:,豐也;从林mo,或說規模字;从大卌,數之積也;林者,木之多也;卌與庶同意。《商書》曰:庶草繁無。【注】徐鍇曰:或說大卌規模,諸部者不審信也。文甫切。

2.《說文段注》:,豐也,《釋詁》曰:“蕪、茂,豐也”,《釋文》云:“蕪,古本作”。从林會意。此字今補。或說規模字,或說“”是“規模”之“模”字也。或之者,疑之也,故《木部》“模”下不錄。从大卌謂“,從大卌”,會意也。此字今補。數之積也,“卌”篆不見於本書,故釋其本義。《耒部》“”下曰:“卌叉”,用“卌”字。《石經論語》:“年卌見惡焉”,是“卌”爲四十幷,猶“廿”爲二十幷,“卅”爲三十幷也。其音則《廣韻》“先立切”,“四十”之合聲,猶“卄”讀如入,“卅”讀如趿也。《廣韻》引《說文》云:“數名”,卽此。已上十四字,說“從”之意。林者,木之多也,說“從林”之意。與庶同意,”各本作“卌”,誤。“”從林大卌,“庶”從广炗,其製字之意略同,皆貌其衆盛也。文甫切,五部。按此“蕃”字也,隸變爲“無”,遂借爲“有”字,而“蕃無”乃借“廡”,或借“蕪”爲之矣。《商書》曰:庶《洪範》文,今《尙書》作“蕃廡”,《晉語》:“黍不爲黍,不能蕃廡”,亦同。

3.《玉篇·林部》:,繁豐盛也;今作無,爲有無字

4.《廣韻·麌韻》:,蕃滋生長;隸省作無,今借爲有無字

5.《字彙·木部》:橆,此古文“蕃橆”字也;有無之無則用“无”字,至秦始皇以“橆”作“无”矣,李斯隸變“林”爲四點,又以“橆”改作“無”矣,後因之,故諸經“焚”後復書者皆用“無”字,惟《易》不在齊列,仍用“无”字;又豐也。

6.《正字通·木部》:橆,同“”省,“”訓蕃盛;“有無”之“無”作“”,古用“无”;至秦始皇以“”作“无”,隸變“林”爲四點,改作“無”,後因之。



圖片來源《字源》

1.《說文·艸部》:蕪,薉也;从艸、無聲;武扶切。

2.《說文段注》:蕪,薉也;从艸、無聲,武扶切,五部。

3.《爾雅·釋詁》:蕪,豐也。【注】豐盛。

4.《廣雅·釋詁三》:蕪,薉也。

5.《玉篇·艸部》:蕪,薉也。

6.《廣韻·虞韻》:蕪,荒蕪。

7.《小爾雅·廣言》:蕪,草也。案:蕪,本草穢而訓爲草,猶萊。







案:個人整理,僅供參考。


润道易隐
景仰先聖之斯文,追述千年之文明,體悟經術之大義,遊歷中華之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