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瀞漪 金石财经主持人
邢自强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曾瀞漪:从二季度开始到现在,不到两个星期,短时间内中美关系就发生了变化,你认为这个「变化」是什么?
邢自强:中美关系和最近的天气一样,已经出现了暖意,这种回暖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人员的交流往来变多了;最近我们出差,不论是首都机场,还是上海浦东机场,国际区排队入境的外国人更多了,很多都是美资等外商派到中国来参加会议的。这是一件好事,比去年的入境人流明显增多。
其次是谈论的话题出现转变。去年春天,许多海外的外商代表、企业家来到中国,很多谈论的都是令人较为担忧的、深度的地缘政治话题。从当时的气球风波、台海局势,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黑天鹅事件。但今天大家谈论的话题主要聚焦经济,更加理性,比如合作、产能、新能源。我认为话题上比去年更理性、更聚焦。
最后,我们自己也感受到,尽管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挑战很大,但是似乎困难也已经见底了,最近的各项经济数据都有企稳的迹象,所以大家对中国经济的兴趣、对投资布局中国的兴趣,比去年略有回暖。
曾瀞漪:你刚才提到的这三点,能不能从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动当中看出来呢?
邢自强:有一些端倪。比如去年下半年,在债券和股票市场流动的资金,出现了流出的现象。但是今年2月份以来,外资基本上没有进一步的卖出和流出了。有一些比较细小的净流入,虽然规模不大,但至少从趋势上,止住了去年底撤出的势头。
第二,正如刚才提到的,许多跨国企业的领袖、大资产配置主权基金的投资总监,来中国考察得更频繁了。虽然当下没有做出加仓或扩大投资布局的决定,但至少来中国看看的兴趣,比去年更浓了。
曾瀞漪:中美之间的理性对话可以帮助全球资本市场理性判断中美之间的关系。理性,这两个字特别重要。包括这一次,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你认为在应对美国对新能源产业施压,中国的响应有怎样的特点呢?
邢自强:最近耶伦访华提到的重点之一就是中国在新能源行业的产能过剩,中国的响应还是非常温和、务实和理性的。
第一,双方同意建立工作组,就这个话题继续展开磋商交流,就是说愿意把这个事儿给掰开了、揉碎了,去说清楚,愿意继续交流。
第二,目前看起来,双方还处于相对温和探讨的架势。美国没有立即采取301调查或者关税大旗,中国方面也据理力争。当然最终还是要找到双方的共同之处,这种共同之处就是双方都希望自己的经济增长更加平衡,美国不希望像过去几十年一样,制造业都是外包,也希望能够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有本地制造业的机会。
同样,中国过去是制造和供给强,但内需相对偏弱,现在是不是也要考虑更加平衡的增长,对内部的消费需求采取更大力的支持,使得增长模式更平衡,我认为这对双方来讲都是有好处的。
曾瀞漪:这次耶伦到中国来提出的一些要求,反映了美国也很着急、很焦虑自身的状况,某些方面也是在学习中国的政策做法。中国在两会之后,各个部门都积极发力落实相关政策,你认为从政策发力到现在,中国经济有什么样的变化?你又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邢自强:正如刚刚一开始提到的,最近经济指标出现了小阳春,特别是生产端的,工业、投资、出口表现比预期强。
所以最近我们也上调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测,去年底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可能有4%出头的增长,现在上调到4.8%,尤其是一季度和上半年。一季度可能高达接近5%的增长,上半年预计也超过5%。这是一个好消息,增长的势头比想象中强一些,但是我们也比较理性地看到,增长的重要源泉是来自于出口、来自于生产。尤其是美国经济韧性比较强,带动了全球对美国的出口,中国作为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国家,一季度出口价值增长大概8%到10%之间,量的增长在接近20%,显示中国的出口带动了一季度强势的经济增长。
但是内需方面可能还是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不管是老百姓的消费需求、服务业,还是国内的基础建设和房地产,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制约。所以从这个节骨眼来讲,两会之后的工作重点,我相信后续对于消费行业的支持还有很大的空间。
曾瀞漪:中国3月份CPI环比下降1%,PPI同比跌2.8%,这是否显示内需还需要再发力?
邢自强:是的,最近大家看到两个通胀数据,一个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个是中国,似乎出现了那边通货膨胀压力居高不下,中国这边反而是物价下行,比较疲软,双方的对比比较鲜明。
实际上中国的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可能还是面临信心不足,就业等形势不够明朗,所以大家有一些预防性的储蓄和消费降级的趋势。这个过程中,还是需要在下一步的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发力时,把焦点投向支持居民消费。我认为短期内会有包括家电、汽车等消费品的以旧换新政策。但是中长期而言,我们也建议向社保体系注入财政储备,来覆盖包括2亿多农民工在内的新市民,让他们享受到医院、教育和公共住房的社保福利,从而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得整个消费潜力能够被释放出来,我认为提振国内消费需求还是有比较大的空间。
曾瀞漪:减少后顾之忧,让农民工或者是城镇以外的居民,能够释放他们的消费力。另外,美国星期三公布的3月份CPI,扰乱了全球金融市场。最主要是市场认为,美联储今年可能最多降息一次,甚至还会再加息。你怎么看美国现在的经济,美联储在今年会不会加息呢?
邢自强:从去年底开始,我提到过一个观点,美联储这次可能不着急降息,会「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现在海外的观察人士总结为所谓的「higher for longer」,即美国的利息,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明显下行。
这背后的根源之一,就是美国现在是一个高增长高通胀的新发展范式,今天的美国可能跟90年代有很多的相像之处。首先是科技,其次是人口。科技层面出现了AI产业变革,有点像90年代的互联网风暴,通过互联网革命提升企业的投资,最终提升生产率,使潜在增长好过从前。
第二点是人口,现在美国出现了大量新移民涌入的现象。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统计,过去两年多,每年入境的新移民有300多万,比过去一年高出了200万,这种情况当然对经济也有一定的支撑。
所以美国最近的经济数据和通胀数据居高不下,背后跟企业如火如荼地投资IT设备及AI相关产业,以及人口快速增长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潜力有关,这些都跟90年代十分相似。回顾90年代,实际上美国并没有在当时大幅地、连续性地降息,因为高增长带来的通胀水平可能不会大幅下降,同时它的经济也能够消化相对比较高的利率水平,这就是目前我们看到的现象。大家所说的「higer for longer」,本质上是由IT革命和人口带动了美国经济增长的潜力,目前还是比较有韧性的,所以利率一时半会儿不会出现市场所预计的那么大的降幅。
曾瀞漪:市场对于美国现在的经济表现有很多复杂感受,比如美国的经济表现虽好,但通胀高,是不是也会有风险存在?在商品市场,比如黄金的价格,现在已经升到将近2400美元的水平,是不是说明市场也难以判断美国的经济问题?
邢自强:我认为大家肯定是高度关注美国经济表现的,尤其是美国今年总统大选之后,市场会关注政策的变化,现在的情况是通胀压力仍然居高不下。
大选之后,如果是白宫易主,换成了共和党,对外,共和党可能会倾向于通过关税等形式,把贸易壁垒堆得越来越高;对内,共和党比较喜欢减税,让企业的税率继续保持在比较的低水平。但这两者是否会造成一定的通胀压力,进一步增加大家对金融市场波动性的担忧,我认为对美国经济和美国金融市场后续的风险,也要有高度的认知。
但是总的来讲,这对中国是「双刃剑」。一方面短期内,美国可能降息幅度不及预期,高利率和强美元,对亚洲经济体来讲,不见得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美国的需求比较强,使得当前的出口表现强势,对经济的贡献还能保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