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0-12月间由张学良的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领导的“锦州抗战”虽然并未能给予日本关东军太大的打击,但11月27日发生在锦州绕阳河(民国时期亦称饶阳河)的东北军装甲列车“中山二号”与日本关东军装甲列车(其实原本是满铁的装甲列车)之间的装甲列车对战却是整个十四年抗战中几乎唯一的中日双方都有详细记载的装甲列车对战。
此战虽然日军最终在步兵、炮兵和装甲列车的配合下勉强攻占了绕阳河车站,但却一度被“中山二号”的精准炮击打的抬不起头。日本记者久芳特派员写道:“此时敌军装甲列车射出的炮弹实在是精确之极,都在我军装甲列车左右四、五米处落下”。最终,在10时20分,一发最近的近失弹在距日军装甲列车仅仅二三米处爆炸,一枚弹片贯穿了当时正站在列车出入口处的日军大队副板倉至大尉的腹部,板倉大尉当场身亡,这一瞬间被日本记者的镜头定格。此后虽然中日装甲列车也曾交战,但板倉大尉仍然是“九一八”事变、甚至可能是整个十四年抗战中被中国装甲列车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军官。
说起来,板倉大尉还不是“中山”系列装甲列车苦主中唯一一位留下被害影像的,另一位的惨状请见下文
在锦州抗敌的东北军“中山二号”装甲列车在当时留下了不少照片影像;从中可以看出这种装甲列车的火炮和机枪车厢都是半圆柱体的车身配上圆柱体的炮塔和观察塔,造型简洁又颇具现代感。而且,从历史照片来看,一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的装甲列车大多数也是由造型类似(虽然细节不同)的车厢组成的,看上去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装甲列车的标准化,相对当时中国的工业实力来说颇为难得。作为抗战前国产装备里少数造型威武而且又数量不算太少的,这种装甲列车的历史自然引发了各种脑补。本文试图依据各种一手资料,尽量减少脑补和猜测,拼凑出这种装甲列车的早期历史。当然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它们竟然是在距离东北千里之遥的南京浦镇机厂诞生的。而“中山二号”从南京来到锦州的历程,又与它的乘员们在军阀混战时代的命运与选择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