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驿是国家兴办的信息传递和接待系统。邮驿系统的称谓随着不同时代和具体情况不同,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称谓,如“邮”“传”“驿”“置”“邮驿”“邮传”“驿传”等。具体针对河西地区来说,就是在陆路交通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设置一座馆舍,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客房、餐饮和车马,以及专门的服务人员,兼有兵站和招待所以及邮政和信息传递等功能。武威郡的邮驿系统,是保障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手段。
汉代河西地区的邮驿系统主要分为邮、亭、传、驿、置等。邮在汉代是邮驿系统的总称,只有作为某某邮时,才是特指某一个邮驿机构。亭,汉代的亭除了作为军事防御的亭,还有作为专门的邮驿的亭。传是传递信息的邮驿机构,也兼作为馆舍使用,相当于现在的招待所和旅馆。驿是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置是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这些邮驿机构通常都修建于河西重要的交通线路上。
邮、亭、传、驿、置都有自己的附属机构,比如邮舍、亭舍、传舍、厩置、食厨等。邮、亭、传、驿、置往往可以互称,他们的主要差别是职能和设置距离以及传递方式的不同。从居延里程简和敦煌悬泉置里程简我们可以看出,汉代甘肃地区邮驿间的距离是五十到九十里之间,即现在的 21 公里到38 公里之间。从里程简我们可以列出汉代武威郡的邮驿分别是北道的媪围、居延置、 里、揟次和小张掖,南道的苍松、鸾鸟、小张掖、姑臧、显美。
从行政体制上来看,汉代河西地区的邮驿机构,既有郡级邮驿官吏、县级邮驿官吏、置的邮驿官吏、亭的邮驿官吏自上而下组成的内郡管理模式,也有都尉、候官、部、燧组成的自上而下的边郡官吏模式。郡府负责一切重大的事务,县府则侧重于供给后勤,这些邮驿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传递各种邮件和信息,迎送来往的官吏、使者、公务人员和外国宾客。
1990—1992 年,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敦煌甜水井附近的悬泉置遗址进行了发掘,我们可以借此了解汉代邮驿机构的大致情况:
悬泉置遗址位于交通要害之处,又有水源供给,是张骞通西域,贰师伐大宛的必经之地。该遗址包括主体建筑(坞院)、灰区、马厩及其附属建筑,总面积 22500 平方米。
坞院,呈 50×50 米正方形,墙用土坯砌筑,东北和西南转角处修筑有角楼。坞院内沿坞墙四周均有房屋建筑,共 27 间。马厩用土坯砌筑。灰坑中有汉简、陶片、马骨、牛骨等。
整个悬泉置遗址出土物以生活、生产器物为主。简牍文书有诏书和郡、县、乡、置各级官府文件、中央到地方各种法律法规条文、邮置系统的各项制度规定、邮置道里簿、廪食簿、日作簿、邮书、邮书课、信札等;帛书、纸文书、笔、砚等。生活工具有耳杯、盘、筷子、草编器、丝织品、鞋、鞋垫、袜子、陶器等,生产工具有铁犁、锸、镰等。还有农作物,如大麦、糜、粟、苜蓿、大蒜等,另有大量的家畜骨骼,如马、牛、羊、鸡、狗、兔、骆驼等。
从悬泉置遗址我们可以看到,汉代的邮驿机构既有军事防御的功能,也有信息传递和接待的功能,邮驿机构在平时也从事着农业耕作和畜养家畜等日常生产活动。通过这些邮驿机构,汉王朝加强了对河西走廊的有效管理。
(1)河西地区邮书的传递方式
汉代时期,河西地区出土的邮书几乎都是简牍,有“版”“方”“牒”三种称谓。“版”是比较正式、严肃的公文,“方”是用来记录政府机构的日常事务,“牒”是大多数用来作记录用的簿籍。汉代,文书的书写遵循一定的格式,内容包括文书发出的时间、发文机构、发文人的官职和姓名、收文机构、收文人的官职和姓名、文书里具体的事务和书写人的签名。
邮书写好后,要加盖印章,即封检题署。检上所题的字叫署。李均明在《汉简题署考》中将封检题署分为文书和实物两大类,封检内容有以下五类:
1. 署收件人的机构、职官、姓名等以表明收件人,私人信件同时还署有寄件人。
2. 根据文件的轻重缓急和客观需要,表明传递方式。
3. 记录寄件人与收件时间、送件人以供核查。
4. 标明被封缄文书的类别。
5. 标明被封缄实物的类别、数量和所有人。
以传递工具来说,河西地区邮驿传递方式为:步递、车递和马递。汉简所记边塞传递文书的方法,除了“以邮行”,还有“以次行”和“以亭行”两种。除此之外,还有“县次行”“燧次行”“轻足行”和“吏马驰行”。“以邮行”是更多传递边塞烽燧间的文书。“以亭行”就是按照把文书信息一个亭一个亭地依次传递。“以次行”就是所传递的文书在郡中的县道依次传递。“以轻足行”就是用擅长行走的人来步行传递,通常只适用于短距离。“吏马驰行”就是快速传递,通常是紧急诏令、军情等。
(2)河西邮驿中的通行凭证
古代会在水陆交通必经的要道上设立关卡,称为关津或津关。路上的为“关”,水路上的为“津”。汉代,为了保障邮驿系统的有效运行,也采用了各种通行凭证。只有通过这些通行凭证,才能顺利进出关卡,享受邮驿机构提供的各种方便。河西地区,这样的通行凭证有符、传、节、过所等。
通行凭证是由政府发放的,分公务通行凭证和私人通行凭证。持有公务通行凭证的,经过沿途所设邮驿机构,都会受到接待,可以在里面就餐和住宿。但汉代对于这些通行凭证及通行凭证有关的簿籍关系管理非常严格,因为这涉及关津的安全、边塞的巩固、国家的安定。
(本文节选自《汉代武威的历史文化》)
作者简介:
免责申明:
本平台仅限于学术文化交流,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和首发媒介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做相关处理,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