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历史演变

文摘   2024-10-25 08:22   上海  

全套资料售价为188(也可自选),并享有赠送15个高校真题的福利

需要可添加小编微信:jay1210304344

添加小编微信,get资料

jay1210304344



巴以冲突

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过国家。后来,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复国主义者主张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建立以犹太人为主的国家。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当时该地区大部分居民为阿拉伯人,约66万,犹太人仅有9万。英、美等强国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运河,竭力支持犹太复国运动。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已经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迅速被激化。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阿拉伯、犹太两个国家,并将耶路撒冷市国际化。阿拉伯各国坚决反对分治决议与犹太建国方案。


1947年11月30日晨,在耶路撒冷和一些阿、犹混居的城镇,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这被认为是巴勒斯坦“非正式战争”的开始。之后,双方冲突不断。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人于当日下午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次日晨,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战争正式开始。


战争开始阶段,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在数量上略占优势。其中埃及出兵7000人,外约旦7500人,叙利亚5000人,伊拉克1万人,黎巴嫩2000人,阿拉伯解放军和阿拉伯拯救军1万余人,共计4万多人。空军装备有各类飞机131架,舰船12艘,坦克装甲车240辆,各种野战炮140门。而以色列总兵力只有3.4万人,各类飞机33架,舰船3艘。因此阿拉伯军队很快占领耶路撒冷东城区、比尔谢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色列临时首都特拉维夫。以色列经紧急扩军,采购武器,统一各派武装力量,最后发展到10万人,并于7月、10月和12月对阿拉伯军队展开反攻。而阿方由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并受帝国主义掣肘,最终战败。1949年2至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其余均被以色列占领,96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它既是巴以冲突的开始,也是巴勒斯坦难民的由来。


第二次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的一条运河,全长175千米,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欧亚两洲之间的航程,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苏伊士运河自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殖民者所控制。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兵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并建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


为了争夺苏伊士运河,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以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并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为借口,向埃及发动进攻。10月29日,以军一个伞兵营空降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其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但武器落后。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纳赛尔将驻守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军共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了西奈和加沙地区。在世界人民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美国从此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以军取得了蒂朗海峡的航行权。联合国军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


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美苏两强在中东地区的对抗日趋激烈,以色列得到美国的支持,而苏联则大力资助阿拉伯国家。1958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9月又取消联合),使以色列感到了南北夹击的威胁。1964年,阿拉伯国家出现了团结合作的局面,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法塔赫)和利用约旦河的问题上达成协议,并得到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再次激化。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以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为借口,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所有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了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又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占领了6.5万多平方千米的阿拉伯领土,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67年的“六·五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丧失了大片领土,尤其是埃及,损失最为严重。因此,埃及一心想收复失地。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以双方又进行了两年的“消耗战争”。埃军炮兵部队向苏伊士运河东岸的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起,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战略空袭。双方还互派突击队偷袭对方。1970年10月,萨达特继纳赛尔之后出任埃及总统。为摆脱“不战不和”的局面,萨达特开始大力加强军备,并与苏联签订友好合作条约。


1973年10月6日,埃及(总统萨达特)为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为收复全部戈兰高地,联合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埃、叙双方将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其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以军仓促应战,陷入被动。以军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努力化被动为主动。埃及和以色列分别取得了苏联和美国的支持,双方分别使用苏、美的先进武器,使战场演变成了苏、美新式武器的试验场。逐渐陷入以军包围的埃军向苏联发出求救,苏联遂向以色列发出警告。同时美国为了维持与苏联、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也向以色列施压。22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呼吁埃、以双方停火,埃及、以色列都表示接受。10月27日,以色列宣布停火,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


通过这次战争,埃及控制了苏伊士运河以东纵深约10千米的狭长地带,基本上达到了战争目的。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为借口,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以南2800平方千米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量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


接着,以色列调集重兵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尼斯等八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士兵也同时撤走。9月29日,以军撤出黎巴嫩,以黎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但叙利亚与巴勒斯坦都不承认。从此以后,巴以冲突不断,中东也成为现代战争多发区之一。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法塔赫)、黎巴嫩真主党、以色列摩萨德(特工),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都是中东战争的产物。第五次中东战争以来,埃以实现了和平,但巴以双方流血事件不断,真正实现中东和平仍十分遥远。犹太人与阿拉伯入之间的中东之争将持续下去。


非常推荐的课程专题

答题课程每节课70分钟,小班授课,140RMB一节课~~

有兴趣直接联系小编进行联系(十七是国关硕士毕业,目前PhD在读,可添加的微信号是:JAY1210304344)




历史演变

第一阶段为一战后至冷战前,根据国际联盟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第22条有关“委任统治”的条款,巴勒斯坦与其他几个前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地区一起交由英国委任统治。除一个委任统治地之外其他委任统治地全部按照最早的设想纷纷独立。巴勒斯坦成为一个例外,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不是仅限于“协助管理和提供建议”,其首要任务是执行英国在1917年颁布的《贝尔福宣言》,该宣言支持“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国”。


1922-1947年巴勒斯坦被委任统治期间,大量犹太移民从其他地方尤其是东欧涌入,30年代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更使该地区犹太人口急剧膨胀。巴勒斯坦人对独立的诉求和对犹太移民的抵制导致了1937年巴勒斯坦人民的反抗,其后,在二战期间和二战之后,来自双方的恐吓和暴力从未停止过。


第二阶段为冷战初期至70年代。导致巴以冲突开始的是1947年英国将巴勒斯坦问题移交给了联合国。考虑了不同的方案之后,联合国提议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独立的国家,一个是阿拉伯独立国,另一个是犹太独立国,并在耶路撒冷市建立特别国际政权(181号联大决议第二部分)。分治计划中设想的两个国家中一个成为后来的以色列,在1948年的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77%的土地,以及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地区。一半以上的巴勒斯坦当地居民要么逃离要么被驱逐出了巴勒斯坦。约旦和埃及占领了分治决议本来划分给巴勒斯坦阿拉伯国的其他部分领土,这个巴勒斯坦阿拉伯国从未正式成立过。


1967年的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当时约旦和埃及控制的巴勒斯坦其他地区(即西岸和加沙地带),这包括之前未被以色列占领的耶路撒冷残留的地区,其后这些地区也被以色列兼并。这次战争导致了第二次巴勒斯坦人的大量外逃。安理会于1967年11月22日通过第242号决议,敦促以色列从它在1967年占领的地区撤离。


第三阶段为70年代至冷战结束。1974年,联合国大会重申了巴勒斯坦人民实现自治、民族及主权独立以及重返家园的不可分割的权利。随后一年,联合国大会建立了巴勒斯坦人民行使不可剥夺权利委员会。联合国大会授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联大以及其他由联合国主办的各会议中以观察员资格。然而事情继续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1982年,以色列侵略黎巴嫩,宣称要消灭巴解组织。后来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在得到保证在其撤离之后上千万留下来的巴勒斯坦难民有安全保证之后,巴解组织的军队撤出贝鲁特,转移到了其他邻近国家。


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国际会议于1983年9月召开,参加人数众多,除其他事项之外,这次会议通过了包括如下原则的《日内瓦宣言》:必须反对和拒绝以色列在被占领领土上建立定居点,以及其所采取的改变耶路撒冷地位的切行动;该地区所有的国家均有权在安全和国际公认的边界内生存,所有的人民均有权享受公正的待遇并过安定的生活;承认并实现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剥夺的合法权利。


1987年12月在被占领的巴勒斯坦地区发生了集体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抗暴行动。以色列军队对这次抗暴行动的镇压伤及大量人员并导致了巴勒斯坦平民的大量伤亡。整体来看,自1973年阿以战争后,整个19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各方在不同论坛为联合国安理会第242和338号决议基础上实现中东全面和平而不断努力。


第四阶段为冷战后至21世纪初。联合国大会在1993年会上通过一项题为“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决议,对《原则声明》表示支持,同时重申大会自己提出的若干原则以指导最后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此外,大会重申,联合国将继续承担对巴勒斯坦问题应尽的职责,直至该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在这些公开的外交努力的同时,以色列与巴解组织在挪威举行秘密会谈。


双方于1993年8月末结束会谈并达成协议,这一消息使国际社会既吃惊又萌生希望。1993年9月10日,以色列与巴解组织就相互承认换文,双方代表并于9月13日在白宫举行的一个仪式上签署《关于临时自治安排的原则声明》,出席签字仪式的有美国总统克林顿和俄罗斯外长安德烈·科济列夫。


声明签署后,以色列总理拉宾与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握手。这一历史性协定为巴勒斯坦人民在加沙地带和西岸实现自治开辟了道路。它标志着一个谈判解决永久地位问题的进程的开始。1994年7月,阿拉法特返回巴勒斯坦建立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此后达成的若干协定使更多地区归属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控制。


1995年9月28日,相关各方签署了历史性的《以色列一巴勒斯坦关于西岸和加沙地带的临时协定》,即《奥斯陆第二项协定》,取代了1993年的《关于临时自治安排的原则声明》。《奥斯陆第二项协定》规定了解散以色列行政公署,撤销以色列军政府,并将西岸分成三个区,每个区都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不同程度地各司其责。


在巴勒斯坦,阿拉法特于1996年1月当选为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他随后任命了由21名成员组成的巴勒斯坦委员会执行局。安全理事会对选举表示热烈欢迎,称之为“中东和平进程中迈出的重大一步”。1999年9月4日,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和阿拉法特主席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但定居点建设和持续暴力给谈判造成障碍。此后,和平进程再度停顿。


第五阶段为21世纪以来,2000年7月,克林顿总统在戴维营召开了中东和平问题首脑会议。然而,以、巴未能消除分歧,未能达成协议。2001年1月初,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谈判代表在埃及的塔巴会晤,再度作出努力。双方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表示,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达成最后解决。然而以色列迫近的选举导致巴拉克总理中止了会谈。


2002年间,安理会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对每况愈下的局势表示了严重关注,并呼吁结束暴力和恐怖主义,从巴勒斯坦城市撤出以色列军队,尊重国际人道主义法。在2002年3月通过的一项里程碑式的决议中,安理会确认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一个地区各自安全和得到承认的边界内并存的想法。使这一憧憬变成现实的“路线图”是由四方(美国、欧盟、俄罗斯和联合国)制定的。


巴以双方于2003年6月在亚喀巴首脑会议上作出了执行“路线图”的坚定承诺。尽管有一些进展的迹象,和平进程停滞不前。随后,以色列决定在东耶路撒冷及其周围修建围墙。为了对此作出回应,大会于2003年12月请国际法院就修建围墙的法律后果发表咨询意见2004年7月,国际法院认定在被占领巴勒斯坦领土修建围墙的路线违反国际法,表示以色列必须停止修建围墙,拆除已经修建的部分围墙,并对巴勒斯坦人的财产所蒙受的一切损失作出赔偿。


2004年初,以色列宣布从加沙地带大部分地区和西岸小部分地区撤出的计划。2004年5月,“四方”为这项撤出计划订立了一些原则,表明撤出必须是彻底的,也在西岸采取类似的步骤。“四方”还表示所有关于最后地位的问题,例如边界和难民问题,均应由双方根据国际公认的和平进程框架进行谈判。与此同时,被占领巴勒斯坦领土的人道主义状况却继续恶化......


小结

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结果是,在两个声称具有不同的民族认同和争夺一块土地的群体之间发生了7次战争。以色列声称,早在《圣经》问世的时代,那块地方就属于犹太人,它后来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才为罗马人所占据。以色列人宣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发生的希特勒的大屠杀表明,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家是十分必要的。


1948年犹太定居者同意接受把巴勒斯坦一分为二的解决方案,但是当地的阿拉伯人反对这么做。联合国承认了以色列国,但是以色列人不得不为了阻止阿拉伯人的联合攻击、维护国家的生存而斗争。以色列人认为,以色列国的存在是有历史原因的,也是正当的。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反驳说,他们也在这个地区生活了好几个世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表《贝尔福宣言》的时候,巴勒斯坦地区90%的居民是阿拉伯人。知道1932年,仍然有80%的当地居民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进一步指出,大屠杀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污点,但犯错的是欧洲人,为什么要阿拉伯人付出代价。


从中东的暴力冲突历史可见,族群、宗教和民族主义的根源使得地区冲突变得越来越激烈和难以解决。双方的强硬派人士使对方态度更加强硬。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不能很快地提出和平的倡议,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以色列的合法性,这样反过来增强了以色列的强硬派在国内的地位。极端主义者结成了跨国同盟,使得那些试图达成妥协方案的温和派人士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10年后,以色列总理拉宾也因为冒险采取和平行动被犹太宗教极端分子所暗杀。在这样一个极端的世界中,双方很难相互信任和进行合作,囚徒困境是该地区政治模式的绝好表述。


中东和平进程虽然取得了进展,但化解阿、以多年的恩怨纠葛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巴以和谈即将涉及最为棘手的难题。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内部的强硬派势力仍在不时挑起暴力冲突,危及和平协议的实施。



左望 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

微信:JAY1210304344


小编为自己代言

长按二维码关注

设立以下课程专题:A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B 具体研究方法、C 定量研究的原理与实操、D 定性研究的原理与实操、E 统计学与R语言、F 机器学习与建模、G 科研工具Python和Rstudio的使用。

国关国政外交学备考专题:国关理论(6课时);国政概论(6课时);冷战史(10课时);当代外交与中外关系(10课时);地区问题(6课时);政治学与马克思政治学(12-15课时)。


每节课60-65分钟手把手教学理解理论与实际操作,小时收费仅120RMB,附赠阅读材料,平时免费解答!有需要联系小编微信即可:jay1210304344


此外,也提供定制的社会科学研究设计辅导,200RMB一节课,为研究问题的选题、运作、案例选取、模型选定和分析框架的选取提供建议~~


查看详细

小编微信在下边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右面二维码  

进入微店

内容可视化~~


左望 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
运营人求学多年,国际关系硕士毕业,目前PhD博士在读。专注于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兴趣为国际与国别中的政治经济问题。长期提供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区域国别等专业的考研考博辅导与政策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