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幸福港湾——秋晒

教育   2024-11-02 08:01   湖北  


秋  晒


01

葵花变坏了


1.葵花的观察与发现


贺政语:“田老师,你看葵花,有黑黑的东西了,好臭呀。”

我走进一看:“原来它是什么样的?”

贺政语:“原来它是像这样的发黄的,而且是硬的,好难闻。”他又凑近闻了闻。他的动作和表情引来旁边的小朋友,小朋友都来看这个变化。

白书赫:“我看看,我看看。”孙艺晗也模仿贺政语的动作,捏着鼻子。彭慕男拿来放大镜仔细地看着葵花的变化。

贺政语赶紧拿起旁边的豆角看看有没有也发生变化。






2.经验分享


贺政语:“这个葵花不能吃了,它坏了,里面有细菌了。”

张籽依:“扔了吧,吃了肚子会痛。”

教师:“这个葵花就这样扔了,挺可惜的,那其他的东西,比如我们摘回来的豆角、土豆、红薯怎么办?它们也会像葵花一样变坏吗?”

小朋友说:“会”。

教师:“那怎么办?”

白书赫:“要不把它们放在太阳下面晒晒,把细菌就晒死了。”

教师:“这可能是一个好主意,要不我们试试。”


3.教师支架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出,教师应“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小组、集体的形式讨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提升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的经验。”


因此,在捕获到孩子对这一偶发的事件极具热情的时候。教师搭建了情境支架,在班级的生活区添置秋晒需要使用的工具,如儿童刀、削皮刀、分果器、使用剪刀、案板、洗菜篮、编织盘等。其次,布置一个秋晒场景,为幼儿提供让幼儿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秋晒环境中。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秋晒的情境和过程。

教师通过环境和材料的创设支持幼儿有意义的深度学习。


秋晒


4.教师分析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学习的过程是“同化”以及“顺应”的过程。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改善认知结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建构。


活动中,孩子们作为学习者,也是活动的发起者,积极主动地分享关于葵花变质的经验,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伙伴之间的相互交流推动了游戏的继续深入,为接下来探究新的经验奠定了基础。


02

晾晒时间的记录


1.记录方法的探讨


教师:“我们的食物晾晒需要几天的时间可以晒好呢?”


刘思彤:“十天。”王若曦:“八天”,代欣彤:“一个星期。”

教师:“那我们怎么记录它们被晒了几天呢?”

李佳苡:“晒一天写数字1,晒两天写数字2,晒三天写数字3”

金家乐:“晒一天就放一个棍棍,就像我们喝水记录一样。”

教师:“在哪里放呢?”

金家乐:“就放在盘子里。”

朱子灿:“会弄脏食物的。”

教师:“那可不可以有一种不会把食物弄脏的方法呢?”

朱子灿:“可以用小夹子夹住。”

教师:“灿灿可以详细说一下吗?”

朱子灿:“就是用一个夹子夹住盘子,一个夹子代表一天。”




2.教师支架


教师应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同伴、玩法,支持幼儿参与一日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决策。因此,教师应尊重幼儿的表达与创作,搭建操作支架,对于幼儿自主的记录方式,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述提供纸、笔、小棍、夹子等材料,尊重并用行动回应幼儿的想法。



3.教师分析


通过教师的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幼儿对时间有不同的记录的方式。李佳苡小朋友体现了对“数”概念的运用,能将序数运用到生活中。金佳乐具有初步的“统计”的意识,同时将生活的经验迁移到新的问题的解决中,而灿灿则可以根据小朋友的表述创作性地提出新的策略。

教师通过幼儿的表述重塑了幼儿在教师心中的形象,那就是“幼儿是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者”,因此“相信幼儿”是教师的立足点。




03】3

怎么样更加容易干


1.干燥程度的比较


孩子们比较黄瓜干、红薯干、胡萝卜干的干燥程度。

小朋友在我们的晾晒桌上用手摸摸黄瓜干、红薯干、胡萝卜干。

彭慕南:“红薯干扎扎的,硬硬的。胡萝卜干碎了。土豆还有点儿软。”

教师:“为什么红薯干了,但是土豆却没有干呢?”

彭慕南:“土豆的块大,不容易干。”

白书墨:“小块的容易干,大块的不容易干。”




2.教师支架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提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在探索什么方式更加适合晒干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搭建情感支架。如在晾晒的过程中教师跟幼儿一起讨论“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什么样的食物适合什么工具”,通过分享交流,幼儿不仅增长了使用工具的经验,而且教师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树立信心。

其次,教师在科学区投放了风扇、不同厚度的布、纸等材料,鼓励幼儿做“干燥实验”,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影响干燥的条件。




3.教师分析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出,玩具材料种类丰富,数量充足,以低结构材料为主,能够保证多名幼儿同时游戏的需要。

在进行“干燥实验”的材料投放过程中,第一次,教师将风扇、纸、布放在一个托盘中,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但是,经过一天的观察,幼儿并没有选择这份材料。于是,教师调整材料的投放,将风扇、不同厚度的纸、不同厚度的布进行分类投放,观察幼儿的操作。

屈嘉耀小朋友拿着吹风机到盥洗室的镜子面前吹正在打湿的头发。一边吹一边说:“我妈妈就是这样吹头发的。”

因此材料的数量以及投放的方式体现了教师对游戏的理解,是以达成目标为前提还是更加重视幼儿的操作过程,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点。




04

晒干后有什么变化


1.形状、颜色、重量的变化


金家曲将放在桌子上的竹编盘碰在地上,正在晾晒的萝卜干、土豆丁丁被洒在地上,她弯腰捡起来。一边捡,一边说,“就剩这么点儿了。”

教师:“为什么说就剩这么点儿了?”

金家曲:“以前我们削的胡萝卜片把这一个盘子都放满了,可是现在就剩这么一点儿了。”

教师:“那是怎么回事儿呢?”

金家曲:“它会变小。”

教师:“除了大小发生变化,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张籽依:“颜色也跟以前不一样了,土豆块变黑了,胡萝卜条变得不鲜艳了”

李佳苡:“我看见胡萝卜条条卷起来了。”

刘思彤:“以前土豆条块切的正方体的,现在变扁了。”

教师:“那它的重量有没有变化呢?”

带着老师的问题,孩子们开始尝试进行重量的测量。




2.教师支架


教师在科学区为幼儿提供天平、装水的盆、不同重量的低结构的物品,如石头块、玻璃珠、纸、泡沫、铁等材料,既支持幼儿通过实际测量又可以通过“沉浮实验”探索重量的秘密。


01

教师反思


1.反思环境


适宜性:秋晒的环境应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幼儿能够充分探索和体验。

教师根据班级整体环境布局秋晒的场地,如设置合理的光照、通风条件,以支持实验的顺利进行。

教育性:环境创设融入教育元素,如以幼儿的方式进行秋晒的时间记录等,引导幼儿了解晒干实验的背景和原理。

教师利用环境中的自然元素(如阳光、空气)作为教育资源,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反思材料


丰富性:在活动中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操作材料,如不同种类秋收食物,以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

材料的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易于引发幼儿的共鸣和兴趣。

开放性:材料的投放具有开放性,即教师不预设具体的玩法或结果,鼓励幼儿自由发挥和创造。如“干燥实验”。

教师关注幼儿对材料的反应和互动,及时调整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以支持幼儿的探索活动。


3.反思幼儿


幼儿具有深度探究能力:幼儿在实验中的探索行为,如观察、操作、思考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师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与分享能力显著提高: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合作与分享行为,如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分享实验结果等合作和分享能力获得了显著的提高。


注:本文系伊金霍洛旗空港幼儿园投稿

在线论坛


推荐阅读

胡华:“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思考与探索

华爱华:活动区材料如何投放才能促进幼儿发展?

王海英:园本“沉浸式”教研立足于教育实践

解决教师工作中的“真问题”

吴荔红:如何撰写幼儿园游戏活动案例?

冯晓霞:《指南》社会领域要点解读

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故事的内涵、问题与对策

朱家雄:幼师培训应当把握教师的 “最近发展区”

李季湄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

虞永平:让幼儿园课程评价情境化、真实化





|版权说明
学前智库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编辑:刘诗诗
美术:黄 琳
终审:刘  菁


电子邮箱:327792652@qq.com

联系主编:189 7114 4641(微信同号)


学前智库
学前智库致力于区域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研究,为区域政府提供科学的学术支持;课程与教学研究,研究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幼儿教师发展研究,研究学前专业教师培养体系及教师专业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