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
pic from oamul
聚沙成塔·背书打卡
2025·灰词季
今日学习
Day199 准社会关系
相关知识
01
准社会关系
1956年,霍通和沃尔首次在研究中引入准社会关系概念,用以描述受众在媒介使用时体验到的一种与媒体人物或媒体角色之间的长期友谊和亲密感,从而指向正常社会活动在媒介情境下的延伸。准社会关系与社会关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准社会关系双方在身份、职业、生活环境方面差异较大,且这种关系不具有交互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准社会关系或拟社会关系”。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准社会关系表现出现实性、交互性、群体性的新特点。准社会关系超越了其最初定义中所描述的单向性的特点,个体不再是媒体传播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变成内容的主动接受者和创作者,这带给准社会关系双方更多互动机会,使得准社会关系的建立更加便利。
02
准社会交往
早期研究者将准社会关系与准社会交往的概念混用,准社会交往(Parasocial interaction)也称类社会交往,是指当公众人物出现在媒体中时,个体对媒体人物的单向作用。随着个体与媒体人物交往的不断加深,其准社会关系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即准社会交往可以促进准社会关系的发展。准社会关系强调的是一种更持久的关系,它在个体不与媒体人物发生准社会交往时也能存在,相比之下准社会交往是更短暂的关联。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准社会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多样。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以往只出现在电视机前的表演者能够以更高的频率与受众进行互动,网络红人、视频博主,甚至是未曾谋面的虚拟陌生人都能与不同的个体发生准社会交往。另一方面,人们的准社会交往对象也随着呈现媒介载体的变迁而不断丰富,甚至不必是非虚构的人物。
近年来,学者们也尝试将准社会交往引入人机交互情境。如人们在与ChatGPT交互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将其当作社会行动者而非机器,从而与之建立起类似于现实中的社会关系,形成准社会交往。
参考文献
[1]屏幕后的陪伴:互联网环境下准社会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乔福强 吴志文 李梦霞
[2]ChatGPT的界面效应:准社会交往体验会降低依恋回避个体的技术接纳意愿吗?,卢嘉辉 李炳楠 蒲培洋
◐◑◒◓◔◕
欢迎大家参加「院校课程」
一起学习更多内容!
目前小田心上线了川大、西政、川社科、成理的「冲刺课程」,欢迎大家私戳小田心了解、试听(下方二维码可联系上小田心哦~)。也可以点击下方对应院校划线文字,查看详细介绍。
冲刺课程
▽
模考课程
▽
点击图片即可了解喜报详情
祝好
你可能错过了
/针对2025级/
模考课程
冲刺课程
院校真题解读
(24级真题解读陆续更新中)
近期热点分析
近期专题笔记
喜报
23级
24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