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沂源县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试点为契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片区突破行动,探索“三联共建 抱团发展”新模式,着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蹚出了一条山区农业县乡村振兴有效路径。目前,全县已因地制宜建设示范片区32个,覆盖47%的行政村。
一、探索组织“联建”新机制,增创乡村振兴新动能。一是组织联强“区域化”。按照“党建引领、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原则,打破就村抓村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成立77个以产业为纽带的功能型党组织—党建共同体,覆盖所有村和106个非公企业、22个社会组织,带动提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32个,统筹布局联建产业项目90余个,产生“1+1>2”的化学反应。二是人才联育“一体化”。建立落实“班子联培、后备联育、党员联管”联动机制,纵向把镇办党员干部和片区村“两委”成员联结起来,横向把片区村“两委”成员和党员捆绑起来,锻造过硬班子、过硬队伍。成立县乡村振兴实训中心,12个镇街联动设立特色产业实训站,全县每年实训2.3万人次,各类乡土人才达4217名,吸引返乡创业及外来人员1146名。三是制度联动“标准化”。明确共同体党组织宣传贯彻上级政策、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等6项主要职能,落细落实区域产业发展、村级规范运转、社情民意收集等10项具体职责,推动联村区域内感情融合、工作融合、发展融合、党建融合。
二、探索产业“联兴”新机制,塑造乡村振兴新优势。一是产业发展“园区化”。立足“一果三桃”主导产业优势,整合利用各类资金资源,深入实施果业振兴计划,连片打造现代果业园区。全县建设智慧农业应用场景27处、现代农业示范园64处,更新改造老果园32万亩,发展富锶农产品基地2.3万亩,优质果率从30%提高到80%以上,引领驱动全县75万亩林果“旧貌换新颜”。二是平台赋能“体系化”。建设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沂源实验室,推广苹果新品种26个,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34个。建设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孵化中心,规范提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25家,全县入社社员8万余户、占农户总数的47%,带动社员户均年增收1000余元。发挥全域富锶优势,与中国农科院共建富锶产业研究院,建设“中国锶都”,推进富锶农产品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三是项目实施“融合化”。整合各级各类资源力量,实施村级项目1085个,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800万元;借力国有资本集成优势,成立共富公司20个,招引实施产业项目18个,覆盖117个村,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300万元,所有村集体收入均超过10万元。聚力推动34家农业龙头企业领办项目273个,产值23亿元,吸纳务工农民1.02万人。探索建设手工制作、食品加工等“共富工坊”245个,带动75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三、探索基层治理“联动”新机制,厚植乡村振兴新内涵。一是村庄建设“景区化”。聚力实施“双沿打造”行动,以生态化思维系统推进路网提升、环境整治和村头花园、房前菜园微改造,推动示范片区提档升级,209个村连点成片,打造省级景区化村庄6个,建成小微景点180余处,让美丽村庄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二是民生服务“品牌化”。全域建设运营“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353处,实行“民生综合体+中央厨房+种植基地”全链条运营模式,在重点做好“助餐、助浴、助医、助购”一体化服务的基础上,拓展文体娱乐、宣讲教育等服务功能,融入党史、村史等红色元素,实现既“塑形”又“铸魂”。三是治理推进“系统化”。依托片区“党建共同体、民生综合体”双阵地平台,配套建设高标准矛盾调解中心,将各自为政的村级管理模式转变为统筹高效的一体化服务模式。用好“党建引领、一网三联、全员共治”社会治理模式,2292个微网格、1.5万名网格员、8009名公益岗“一网三联、全员共治”,四分之一的村建成市级以上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