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实践】淄博市构建“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 以高品质就业公共服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政务   2024-12-27 18:51   山东  

近年来,淄博市兜牢就业民生底线,系统谋划“家门口”就业服务改革, 探索布局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特色载体,逐步构建起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链条,助力群众实现“家门口”近就业、快就业、稳就业,持续擦亮叫响“就在身边”就业服务品牌。

一、聚焦“建在哪”精准落子,夯实服务体系支撑力。一是坚持阵地建设“一体化”。注重需求引导与供给优化协同,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优化服务路径。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就近就便、灵活设置原则,在镇(街道)、村(社区)、产业园、商圈、高校、银行等场景建设各具特色的“家门口”人社服务项目178个,夯实“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米”。二是坚持队伍建设“一体化”。整合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公益岗等现有人员力量,组成“铁脚板”就业服务队,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搜集居民就业需求。开发城乡公益岗人社服务专员,举办职业指导师职业技能大赛,推动创业导师沉到站点,开展创业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366人的创业导师服务队伍。三是坚持服务标准“一体化”。服务项目建设坚持“市级指导+区县特色”,为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求职招聘、就业援助、权益维护等日常就业服务和就业规划等专业指导,梳理下沉人社业务事项71项,实现服务标识、服务设施、人员配置、服务流程、服务规范、服务标准的“六统一”。

二、聚焦“服务谁”靶向施策,提升服务项目承载力。一是坚持弱有所扶。创新实施“五色分类管理法”,对长期失业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五类重点群体,按照就业迫切及困难程度进行五色区分和登记,分类实施靶向服务,已服务失业人员4.9万余人次,服务企业8085家次。二是坚持需有所应。聚焦社区居民微就业,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市场服务机构携手,实施就业公益创投项目,利用社区公共资源“换”市场化服务,盘活社区各类存量房屋资源,采取与企业、服务机构联合或直接引入企业入驻等灵活方式,引进穿戴甲、假睫毛制作、数据标注等项目,帮助2.5万余人次拥有一技之长。三是坚持创有所助。聚焦青年群体微创业,实施“创业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依托服务项目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沙龙、创业咨询等服务活动,征集投资少、门槛低的小餐饮、小百货、小手工等创业项目,发布项目“白名单”,推送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政策扶持。今年以来,实现政策性扶持创业19180人。

三是聚焦“成效优”创新载体,增强服务赋能内驱力。一是创建“推送+上门”服务模式。通过就业服务数据库,精准筛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信息,分发推至属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网格员上门走访,为其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业培训和就业见习机会等就业帮扶。二是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线上,开发线上零工市场“鲁C零工”,开展“社区微业”零工专场招聘季活动,面向各类劳动者特别是灵活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开展零工专场招聘335场,提供岗位1.2万余个次。线下,定期开展“人社服务进社区”,举办家门口“就业集市”“招聘夜市”等活动,为周边商户和求职者搭建“急招即来”零工平台,开通灵活就业找岗“直通车”。项目建设以来,全市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109场,提供招聘岗位10.9万余个次。三是提供“新兴+传统”就业服务。开发“社区微业”,既提供适合青年、宝妈等群体的抖音小站创业直播、布艺堆画制作等岗位,也发掘适合大龄就业困难群体的“小修小补”便民小屋、帮厨、保洁员等岗位,多层次拓宽社区就业渠道,提升社区就业消纳力。高青县创新打造“下楼上班、下班上楼”就近就业的“共富工坊”新形态,帮助村集体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

淄博改革
宣传中央、省市委全面深化改革相关政策,宣传淄博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典型经验做法,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