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考

2024-10-31 20:28   江苏  



宁夏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考

李明马斌  牛颖

(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中卫综合试验站)


宁夏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原交会地带,是黄土高原、蒙古高原、贺兰山地的交汇处。该地区在地形地貌、植被气候、资源环境等方面,集中体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绿洲平原、干旱风沙区、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类型区的特征。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我国西北地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典型代表区域,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被誉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天然药库”。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宁夏境内分布有药用植物1212种,隶属于130科548属;药用动物173种;药用矿物7种。中药资源总计1392种,其中野生药用植物993种,隶属于118科449属。特别是农田中的“杂草型”资源极为丰富。

在宁夏中部干旱地带,普查发现农田杂草27科76属119种。其中,药用植物22科37属50种,占杂草种类总数的42%。这50种药用植物在《本草纲目》《本草学》《证类本草》等古代医药典籍中均有详细记载,《宁夏中药志》亦全部收录,历代《中国药典》共收录10种。

在宁夏六盘山地区,普查结果显示农田杂草共计31科93属154种。其中,药用植物31科84属143种,占杂草种类总数的92.85%。这143种药用植物同样在《本草纲目》《本草学》《证类本草》等古代医药典籍中有记载,《宁夏中药志》全部收录,历代《中国药典》共收录32种。

宁夏是2000年科学技术部认定的“中药材现代化科技产业中药材基地”,中宁枸杞子、盐池甘草、盐池麻黄、平罗菟丝子、同心银柴胡、海原小茴香、六盘山膜荚黄芪、柴胡、秦艽,以及彭阳山杏、山桃等都是宁夏极具特色的道地中药材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宁夏已形成了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六盘山区等特色鲜明的中药材产业集群区域。中药材作为农村经济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生态产业。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药材产业雏形基本形成,经济效益彰显,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宁夏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3年宁夏中药材种植总面积66.46万亩(不含山桃山杏、林下药材面积),药材总产量15.1万吨。农业农村部门统计,2023年宁夏中药材面积134.3万亩(不包含林下药材),其中:枸杞28.5万亩,甘草、黄芪等35.8万亩,山桃山杏70万亩;总产量13.6万吨,一产产值62.5亿元。据全国中药材统计专业委员会数据,2022年宁夏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57万亩,较2016年的45万亩扩大了15.8%,全国排22名,西北五省区中位居第4,低于甘肃、陕西、新疆,高于青海,总体面积稳中有升(见附表1,数据来源于《全国中药材统计调查报告》),产量稳定增加、产值不断提升,为我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中药材区域布局趋于合理,产业优势明显,为乡村全面振兴树立了样板

“十三·五”期间,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中药材团队研究制定了《宁夏中药材种植区划》,在这一规划的指导下,各市县区遵循适地适药、道地生产、合理布局,初步形成八大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种植品种达30余种,包括枸杞、甘草、银柴胡、麻黄、黄芪、小茴香、菟丝子、柴胡、胡芦巴、秦艽、大黄、板蓝根、黄芩、党参、苦杏仁、牛蒡子、铁棒锤、金莲花、芍药、菊花、独活、射干、酸枣、山药、红花、木香、防风、苦参、艾叶、地黄、白芷、桔梗、紫菀、款冬花、土贝母、淫羊藿、莱菔子、沙苑子等。其中,六盘山区以秦艽、柴胡、黄芪、黄芩、红花、板蓝根、大黄、党参等为主的半冷凉、半阴湿地区道地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左右;中部干旱带以甘草、银柴胡、黄芪、黄芩等为主的沙旱生药材种植面积达12万亩左右;银北引黄灌区以菟丝子为主粮药间作面积达15万亩左右。隆德县、彭阳县、原州区、同心县、红寺堡区、盐池县、平罗县等县区,都有了种植面积过万亩的特色药材品种,产量稳步提升,抵抗市场和极端气候影响显著,产地初加工、市场流通、电商销售水平逐步提升,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和优势特色产业。

隆德县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优越和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利条件,把中药材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来抓,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扩大中草药种植面积,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培植产业优势,实现了持续稳定增收,让泥土里长出“致富良方”,推动了全县五特产业经济稳步发展。(转载2024-04-07《中国农网》)。原州区因地制宜,把发展红花等中药材种植业作为富民产业培育,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及“订单种植”模式,在官厅镇官厅村、石庄村,头营镇南屯村,三营镇赵寺村,河川乡寨洼村建设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5个,总面积6000余亩,带动种植中药材3.25万亩,带动就业人数达3500余人(转载2024-08-08《固原日报》);红寺堡区招商引资扶持发展中药材产业,2021年从安徽亳州引进了“岐黄圣草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发展中药材产业,公司流转4000余亩土地种植甘草,同时为当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与农民建立了“技术共享、信息共享”,在公司的带动下,甘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至2024年红寺堡区共种植甘草16000余亩,使甘草种植业成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转载2024-06-20《人民日报》);菟丝子具补肾益精,养肝明目之功效,种植成本相对较低,农户盈利相对容易,投入产出比高,较耐贮藏,抗风险能力强。平罗县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种植菟丝子,种植历史40余年,种植规模为宁夏的三分之一,而宁夏的种植面积又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二,为全国菟丝子最大的产区。种植菟丝子,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中药材既是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抗旱避灾的优势作物,在2021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西北部及东部地区普遍遭受严重旱情的情况下,中南部旱作区约90%的农作物受到了影响。然而,采用最新技术模式种植的黄芩、黄芪、柴胡、红花等中药材,在大旱之年却展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特别是科技部东西部科技扶贫协作项目“深度贫困区中药材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精准扶贫”中的双覆膜科技成果,在同心县预旺镇、原州区官厅镇、彭阳县白阳镇、隆德县联财镇等地示范种植的双覆膜黄芩、黄芪,在无补灌条件下,生长状况良好,表现出极强的耐旱性,其抗旱避灾的效果极为显著(转载2021-08-13《宁夏科技厅官网》)。


(三)中药材种植收入较为显著,比较效益突出,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了渠道

从对各市县中药材种植取得的成效看,中药材种植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尤其在宁南山区种植中药材,发展林下药材经济,可为农民群众拓展更为稳定持续的收入来源。根据对2024年西吉、原州区、隆德县、同心县、红寺堡区、盐池县等中药材种植的收益调查,中药材种植均表现为正收益,种植大宗药材一般亩均纯收入可达到1000--15000元,比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的收益,高了近一倍以上。

隆德县温堡乡引进中药材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黄芪、柴胡、银柴胡、款冬花、大黄、牛蒡子、半夏等药材,2023年中药材亩纯收入就达到了7482元,产投比2.4,而同时期的玉米收入为565元、马铃薯收入为650元,产投比分别为1.4和1.3;2024年,中药材的收入均高于农作物。2024年中药材的种植收入基本与2023年相当,但今年的玉米、马铃薯则为负收入(见附表2,数据来源于隆德县温堡乡政府)。

原州区官厅镇海拔高、积温低,农业结构单一,产值偏低,农民增收途径有限。2018年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在官厅镇官厅村建立了中药材种植示范点,开展红花的新品种引进与规范化种植,从新疆和河南等地引进了13个红花品种,筛选出了无刺多头红花品种“豫3号”,总结出了“秋覆膜、冬播种、春补种、夏采花”红花高产栽培技术,红花产量最高达到了30kg/亩,平均产量达到25kg/亩。2024年红花纯收入达到了1325元,较玉米高出了900元(见附表3,数据来源于原州区共创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每亩红花采摘又可提供10个以上的劳动用工。2024年原州区的红花种植面积达到7000亩,技术辐射彭阳县1000亩和西吉县2000亩。

同心县预旺镇,十年九旱。近年来,在宁夏农林科学院的技术支持下,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2024年种植的银柴胡、北柴胡、黄芩亩收入分别达到8750元、1943.5元、5930元,年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17元、648元、1977元,而当年的小麦、玉米、马铃薯、谷子、苦荞、西瓜等农作物的纯收入则分别为-340元、-240元、-175元、70元、490元(见附表4,数据来源于预旺镇农技服务中心)。相比之下,种植中药材的收入较为可观。

彭阳县有约70万亩的山杏、山桃,整个固原市共120万亩的山杏、山桃,每年可产生约5亿元的经济产值,仅彭阳县就包括天成扶农公司、壹珍药业等加工能力达到1000吨以上的企业就有5家。


(四)中药材耐旱耐瘠抗逆性强,生态适应性好,为土地高效利用开辟了途径

中草药多以野生资源木本和草本为主,自然条件下,主要分布在林缘、林下、路旁、山坡地、荒地、沙地等生境。中药材种植,可以充分发挥山区的地理环境优势,合理开发林地、山地空间资源,在实现有限土地资源高效且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一是避免与粮食争地;二是保障了中药材“有效、安全、可靠”;三是拓宽了农民增收的途径,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

彭阳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订单收购、基地示范带动、农户积极参与“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深度融合等模式,极大地推动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彭阳县壹珍药业、天成扶农等龙头企业在白阳镇中庄、草庙乡包山、冯庄乡石沟建立千亩优质中药材示范基地3个,引领带动全县发展4万亩以黄芪、黄芩、党参为主、红花、板蓝根等大田药材。同时,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招标采购种子,在退耕还林区和生态移民迁出区种植以秦艽和柴胡为主的林下药材3万亩,巩固提升历年种植林下仿野生药材达到8万亩。真正实现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中卫市积极探索压砂地退瓜后接续产业新路子。2017年,中卫阳光牧场有限公司,在宁夏农林科学院“十四五”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示范项目组的技术支持下,在压砂地试验种植金银花药材,项目组科研人员从金银花品种的引进与筛选、栽培技术及生态种植模式、病虫草害绿色防控、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攻关,形成了成熟的压砂地金银花种植管理技术,使得金银花的产量得到显著提高,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2024年,金银花平均亩产100公斤,亩产值可达8000元,净收益达4000元以上。

平罗县灵沙乡何家村北大滩位于惠农渠系灌溉下游地带,地势低洼,盐碱严重,土壤pH值达到8.91,含盐量高达6.14g/kg,局部盐碱化程度极为严重,高达9.24‰,属于典型的重度盐渍化土壤区域。长期以来,节水型耐盐作物如枸杞、高粱等的实验性种植尝试均未能取得成功。2022年,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开展耐盐中药材引选试验,先后引进了11个耐盐碱中药材品种,初步确定甘草、艾草、桔梗、罗布麻等6种药材,具有较强的耐盐性。特别是,试种的31亩甘草药材,在重度盐渍化土壤中的移栽成活率达到了80%,且生长正常,与对照区域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艾草、桔梗、罗布麻、酸枣、黄芩、知母、苦参等5种药材,经小面积实验,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生长态势。这些试验结果的获得,为盐渍化土地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扶持政策相对较少,种植规模难以扩大

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是制约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我区中药材产业特色鲜明,扶贫优势突出,但产业定位既不是特色优势产业也不是重点扶持产业。目前,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主要依靠部分市县政府,缺乏垂直产业管理部门参与。涉农部门因为不主管中药材产业,没有出台面向中药农业的产业政策,也没有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一些既有的农业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中药材产业。县(区)政府扶持政策各自为政,或有或无,有扶持政策的县(区)标准也不统一,且不稳定、不持续,致使中药材产业发展缓慢,同时受“耕地非粮化”政策的影响,中药材种植规模难以扩大。

目前,全区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以上的中药材,除枸杞子药材外,苦杏仁、桃仁、菟丝子、柴胡、小茴香、金银花、银柴胡、黄芪、黄芩、白芍、红花等11种药材,其种植面积与产量占比均超过全区中药材总量的70%,道地药材未发展为我国主要产区。与邻近省区相比,体量较小。所以,标准化种植规模小是制约推动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种子种苗繁育不能满足本地需求。全区共有中药材育种育苗基地8个、面积1600亩,种子种苗供给只能满足需求的一半不到。二是民间资本无力投资。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90%以上依靠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农民土地的方式进行种植。企业、合作社因资金能力有限,且无相应补贴政策,无力采购大型农机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种植,管理模式大都比较粗放,造成了种植规模虽大但标准化种植规模较小且产能低下的现状。


(二)药材专业高端人才欠缺,科技支撑能力较弱

全区中药材行业专业人才和团队的短缺,以及缺乏从事中药材产业关键技术与新产品研发的高级研究人才,严重阻碍了中药材产业向高端化和高附加值方向的发展。此外,科技投入的不足,同样是制约当前我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中药领域应用研究方面明显不足,深度开发无法开展,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相对薄弱。同时,中药材企业也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开发与深加工能力不强的问题,这些企业又大多位于中南部市、县(区),受生活环境所限,企业招人难,留人更难,专业技术团队多是拼凑而成。

人才匮乏,科技创新动能不足,直接导致了当前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一是中药材种子种苗方面:品种选育基础薄弱,繁育技术水平低,种子种苗基地规模小、产出低,种子加工技术应用落后。宁夏栽培药材种类30余种,除银柴胡、小茴香、菟丝子外,其他药材均无稳定的种子种苗生产基地,种子种苗量小质劣,供应能力与当前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的需要差距很大

二是中药材种植方面:①盲目引种,如原州区部分农户将藏柴胡当成柴胡种植;彭阳县、隆德县万寿菊种植列入中药材补贴品种;同心县将文冠果当木瓜,油用牡丹当药用牡丹种植,上万亩的文冠果,经十余年培育已经成林,却无产出;彭阳县引种当归、太子参;原州区、海原县引种土贝母;2024年平罗县有企业,在通伏乡集中村的稻旱轮作地引种300亩半夏药材,全部绝收。②种植过程科学化程度低,中药材种植基地专业程度低,无GAP备案管理基地。③中药材机械不配套、产投比低。

三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控方面:质量检测和监控是保障中药材质量的有效手段,现代药材的检测除了基本检测项目外,还需要有效成分含量、重金属、农残、二氧化硫和黄曲霉毒素等关键指标,这就需要有专业的检测技术人员、高端设备仪器和完备的中药材质量检测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药农和药材种植企业自身的检测条件有限,检测手段仍停留在传统的“眼观、手摸、鼻闻、口尝”上;二是本地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少,药材送检成本高,药农或企业难以承受。药材质量检测体系缺乏,质量控制体系缺位,质量检验渠道不畅等,严重制约了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中药材产地加工利用方面产地加工基础薄弱,“规上”企业数量少,中药材产地加工不规范,中药饮片及制剂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发展水平低,产品竞争能力低、经济优势发挥不显著。全区现有中药材种植、加工、营销企业300余家。宁夏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及饮片加工能力达到500吨以上的有12家,中药材饮片年加工能力1万吨以上,加工总产值约5亿元。其中,隆德县最多,有28家药企。区域内的药材的70%,以原材料形式销往全国各地。


(三)忽视大宗药材深度开发,品牌培育保护滞后

根据《宁夏中药志》等典籍记载,宁夏地产的枸杞子、甘草、麻黄、菟丝子、银柴胡、黄芩、黄芪、柴胡、秦艽、小茴香、红花、胡芦巴、苦杏子、桃仁等14种药材为国内市场公认的地道药材。其中,中宁枸杞、盐池甘草、同心银柴胡、海源小茴香、六盘山黄芪、六盘山秦艽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盐池甘草获批为国家驰名商标,隆德黄芪获得了“全国名特优农产品”证书、“全国特质农产品”证书

菟丝子在宁夏的种植历史有四十余年,是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仅平罗县年种植面积就达10--20余万亩,占据宁夏的三分之二,而宁夏的总产量又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2024年宁夏菟丝子5.8万亩)。菟丝子是我区的重点大宗道地药材,其药用历史十分悠久,《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性味甘、平,归肝、肾、脾经,具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之功效,为历版《中国药典》收录。现今,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补肾安胎方面,另,由于药性温和,无明显毒副作用,因而在治疗男性不育、习惯性流产、小儿遗尿症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同时,菟丝子抗衰老作用十分明显,可调节免疫功能,保护心脑血管,对于改善亚健康状态,延缓衰老,增强体质等,具有较好的作用,以菟丝子为原料的保健药品和保健食品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但我区菟丝子的产品开发和产业链链主企业培育,却一直被忽视,其应有的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发掘。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品牌保护工作也滞步不前

同样,固原市有约110亩的山杏、山桃,其中彭阳县有70万亩,这些山杏山桃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带来5亿元的收入,仅彭阳就有年初加工山杏山桃1000吨以上的初级加工厂就有5家,但是,山杏、山桃农产品地理标志尚未申请,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尚处空白。


(四)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不足,部分品种面临灭绝

宁夏六盘山区的膜荚黄芪、宁夏贝母、桃儿七、七叶一枝花、淫羊藿、升麻,罗山的手掌参、玉竹、穿龙薯预,盐池草原的甘草、锁阳,同心县兴隆乡的沙苁蓉、盐苁蓉等珍贵中药材物种活体保存状况堪忧,野生资源的破坏程度极为严重,正逐步陷入“价格越高,盗采越烈;盗采越多,资源越少;资源越少,价格越涨”的恶性循环之中。其中,乌拉尔甘草的种质资源濒临枯竭,种子生产量从20世纪的100吨锐减至零;六盘山淫羊藿由于当地商家无约束的高价收购诱惑,农民肆意盗采;同心县兴隆乡黄谷川沙苁蓉、盐苁蓉,遭受过度盗挖。尤其是淫羊藿、沙生肉苁蓉以及盐生苁蓉的野生储量急剧减少,正面临灭绝的严峻威胁。

三、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中药材产业发展基于一方水土、富有地方特色,吸纳群众就业能力强,多元化发展潜力大,可衍生出特色种植业、药材加工业、药材流通业、生态文化旅游业、药膳康养业等新业态,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契合“土特产”标准,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阳光工程、增收的富民产业。中药材作为中医的物质基础,不仅是具有战略性特点的重要资源,也是宁夏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撑点,为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政策扶持力度,确立中药材产业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富民兴村战略性产业

中药材广植于贫困地区,历来就是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医药是农业兴旺的排头兵,农村文明的催化剂,农民富裕的定海针,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打造三产融合的最佳产业链,促进乡风文明及健康管理的最好媒介,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桥梁和渠道。“十三五”期间,中药种植业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展现出了强大的魄力。宁夏中南部地区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迁出区土地400多万亩,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绝佳地带,是宁夏中南部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应将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实施自治区“三大战略”的突破口和中南部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一是,建议将中药材产业与枸杞产业一体化管理,以枸杞产业为龙头,带动其他中药材共同发展,探索“枸杞+”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完善协同管理机制,合力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贯彻执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宁党发〔2021〕7号)文件精神,制定相应的中药材产业补贴政策,以调动种植、加工业的积极性,促进中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均衡发展。同时,将中药材种植、产地初加工、销售纳入“六特产业”政策和保险资金范围之内;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对产业具有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龙头企业,引领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等核心产业做大做强。特别要支持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中药物流企业,建设药材仓储设施,加强电商销售,提高经营水平,大力开拓市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科技攻关支撑,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全面实施《宁夏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21-2025年)》,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针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开发具有明确功能成分、确切疗效的中药材健康产品,优化并集成关键生产技术,构建健全的产业链体系。培育一系列科技含量高、疗效明确、综合带动效应显著、市场价值巨大的中药材重要品种。

(1)设立宁夏中药材专家委员会,负责对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以及乡村振兴项目进行立项评审、中期评估和验收工作,以解决过去非中药材专业领域专家评审对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所造成的阻碍

(2)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以“科研创新、产业赋能、技术集成”为核心,致力于强化创新驱动,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中药材产业的科技创新转化能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持续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宁夏农林科学院的中药研究团队在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特别是在双覆膜技术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干旱地区中药材出苗难、保苗难的双重难题。通过该技术的应用,黄芩、银柴胡等中药材的保苗率显著提高,增幅超过三倍。该技术成为同心、海原等地稳产增收的主推技术,但成果在固原市的推广覆盖范围,仍然有限,亟需科技成果的大力支持。

(4)隆德县蕴藏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其种类占据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总数的67%。黄芪、秦艽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获得认证。该地区拥有3家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和6家获得SC认定的企业,年加工中药材能力近3000吨,生产饮片种类超过700种,年产量超过1500吨,并成功研发了20余种兼具药用和食用价值的产品,中药材总产值达到2亿元。隆德县已经成为全区中药材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县。建议将隆德县打造成为全区首个“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综合示范县”,以促进宁夏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建立完善标准体系,显著提升宁夏大宗道地中药材品牌的价值和市场竞争优势

积极推行中药材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及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战略,目的在于引导和规范地道药材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聚焦于药材生产、采购、流通等关键环节,推动建立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促进中药材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1)自治区标准化研究院将承担组建中药材标准化专家委员会的重任,主导药材标准、栽培技术标准、鲜切技术标准及炮制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以指导和规范道地药材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将重点加强药材生产、收购、流通等关键环节的监管,推动建立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中药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2)积极促进宁夏道地药材目录的制定工作。截至2024年10月1日,全国已有24个省级行政区评选并公布了道地药材名录。目前,江苏、海南、台湾、宁夏、新疆尚未公布道地药材的评选结果。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与中医药管理局携手合作,组织中药材标准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深中医师以及中药材产业协会成员、行业领军企业和种植大户,对宁夏地区的道地药材进行科学认定,以推进宁夏道地药材资源的保护工作及品牌建设。

(3)积极支持盐池、隆德、同心、海原、平罗等中药材产业重点县申报大宗药材地理标志产品,主动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以提升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及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从而增强宁夏优势特色药材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4)加强并规范对中药材良好农业规范(GAP)推进监督实施的领导与组织工作。特制定《宁夏中药材GAP基地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并成立宁夏中药材GAP基地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由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厅、林业和草原局、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组成,全面负责统筹中药材GAP基地评价申请材料的审核、现场核查及评价等技术性工作。积极引导中药材生产企业或具有企业性质的中药材种植单位,大力推进中药材GAP的实施。从根本上提升中药质量,推动中药的传承创新及高质量发展。


(四)创新全链服务模式,推动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多业并举,提升产业效能

以实现中药材特色产业向生态优势经济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密融合为目标,围绕重点道地药材,集成推广道地良种、生态良田、机械良技、农艺良法配套,深入推进道地药材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行动,着力提升创新研究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在中药材产业全链条的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方面取得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构建以中药材种子种苗良种繁育体系、道地药材生态种植体系、优质药材质量控制体系,以及贮藏、产地加工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体系为内容的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持续推进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


(五)推进村镇中药种植,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当前状况来看,山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明确的发展方向。然而,随着中国社会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山区及县城地区发展特色中药种植已经成为促进山区经济增长的关键途径和手段。短期内,特色中药种植能够有效推动山区经济的发展,助力农民脱贫。长期而言,特色中药种植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区中南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某些中药材的栽培与生长而言,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在该地区特有的生态环境与气候条件作用下,六盘山区的秦艽、柴胡、黄芪、黄芩、红花、板蓝根、大黄、党参等中药材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在当地的种植规模相对较大。此外,特色中药材种植业的拓展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包括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药效研究、电子商务以及观光休闲等业务的整合,形成了一个集精品中药材种植、建设一体的产业基地,有效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与振兴。


(六)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中药产业创新,着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挖掘科学技术这一最高层次的革命性力量和有效杠杆的巨大潜力,构成了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策略。

(1)提升药材大县的科技服务能力。在持续完善并强化“两组一会”专家指导作用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县乡两级服务体系的不足之处,切实加强县、乡两级技术综合服务站的建设,提高服务效能和水平。

(2)强化高素质专业技术团队的构建。积极引进在产业领域具有领导地位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及核心骨干,以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关键技术;选拔一批学历和专业技能与岗位职责相匹配的科技特派员,充实到县乡推广团队中;支持基层技术推广团队中非专业背景及学历较低的人员,通过全日制学习、在职进修等途径,提升其学历教育水平。

(3)加强中药材专业人才的培养。协助中药材企业吸纳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利用其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定期派遣种植和加工技术人员参加外部培训和考察,以促进学习和交流;邀请专家学者亲临授课并指导实践,培养一批既实用又能够留住的本地人才,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产业的创新协同和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略)


近期文章推荐(点击即可查看)

【药典委】10月29日 | 马钱子、马钱子粉、羚羊角、菟丝子、桃仁、栀子等国家药品标准草案修订公示

药食同源植物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审议通过,将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

       

排版:陈金秋     审核:蒋涵如  

转发本文,或在文末右下角点击在看

感谢您对小编的支持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

声明: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05)。分享仅为传播中药基础知识,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转载请标明来源。若有异议,将做删除处理。

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分发机制,不再按照时间显示,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如您没有对我们公众号设为星标,也很少点在看,权重会降的非常低,有可能看不到我们的推文内容了。


如果大家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还想每天看到更多文章,请大家动动手:


1.将“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公众号设为星标


2.看完文章,在文末右下角给我们点下“在看”


3.点击左下角 “分享”,更欢迎您的留言评论。



每天一品种,学习靠谱技术

中药材科学种养殖

道地药源


期待你的加入扫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

入会咨询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
树立中药种植养殖行业学习榜样,传播中药行业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