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大家尽早锻炼自己的输出能力

文化   2024-09-08 14:14   广东  




 阅读不止,生活不息





最近,听一位做幼儿园园长的朋友介绍她们的幼儿园,会让孩子们口述日记,由家长或老师协助输出为文字。


这个举措在我看来非常好,既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也为他们往后习作打下基础。


更重要的是,父母能够借此了解和记录孩子成长中的想法与日常,相信待孩子长大后回顾起来也特别有意思。


那么作为成年人,输出能力又为何那么重要呢?


 • 输出力是表达力,发现生活之美


写作输出的好处不言而喻,对许多人而言,沉下来,静下心,思考的时间,能够在书写的过程中更好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会让许多盘桓在内心深处的纠结被厘清。


尤其是在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每一天,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你都好像离不开手机。


社会信息扑面而来,如果你一天到晚或主动、或被动的输入,那么很容易“信息过载”,引起烦躁、焦虑,最关键是,就像一个人在短期内摄取太多的食物,无法消化,那么长期而言,依然会营养不良。


而输出则恰恰可以为你将本已满溢的信息,像舀水一般转移到另外一个容器,而至于这些水是为你煮了一壶茶,还是煲了一煲汤,这就要看您怎么去利用了,毕竟真水无香(・ω・)🍵。


另外,有目的的输出,会让你能够像孩子作画的时候,给自己的画用勾线笔将轮廓勾勒出来再上色一样,会更为精准,不容易画出来。


这对于我们每天观察和反思自己的生活大有裨益,你记录下来的人和事,会从琐碎当中被独立的拎了出来审视,过一段日子,你会发现自己对周围更敏感了。


打个比方,过去母亲每天都在我上班前,会经常给我写个留言条交代我早餐做了什么放在哪里。


如果我不把这件事作为一个特别的案例写下来,那么她的这个关爱的行为,也会随着时间流逝,随着我们空间变化,慢慢的被新的记忆覆盖,很可能也就会被我遗忘了。


但当我写作的时候,我会像个时间、事件的记录者一样,拍下纸条存档,会写下我的感受。


如此一来,母亲在阅读的时候,也会因为我的正反馈,对自己的付出有一种更清晰的认识,为生活平添了乐趣,加强了亲人之间的沟通。


•输出力是学习力,随时随地可学习

我记得,有位医学专家与我说,她喜欢写病案日记,借此进行诊疗的复盘,同时能够更好地总结自己在临床上的治疗经验,时不时回顾,温故而知新,从而促进自己的技术。


职业作家就更不必说了,需要日复一日地输出。


那没那么多素材如何是好,便需要不断的阅读,倒逼自己输入。


如此一来,时间便能够更充分地被利用起来,人的认知能力,也会随着不断的积累,从获得新知中逐渐提升。


出到社会,很多人都感觉没有了学校与同窗,很难再静下来阅读、学习新技能,而高质量的输出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我的工作内容有一条是推广,因此需要接触新媒体的机会特别多,生活中我也会在许多不经意间将工作内容结合起来,找灵感。


平日里,我对健康科普非常感兴趣,有时候就算追剧,看到里面有些有关医学的内容我也会结合一些专业知识进一步输出成文字,希望能让遇到类似情景的人避免悲剧的发生。


这样,也反过来倒逼我去认识更多知识与处理方法,以此类推,深入到各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输出力是影响力,为职业前景加分

曾经,实习的时候,一位科级前辈在给我批改活动通讯稿的时候,总会要求我把几百字的通讯消息,改成两三千字的专题通讯。


我很不理解。


但在几个月的训练后,我发现自己对文字的驾驭能力确实提升了不少。


过去我修改他人的稿件时,觉得文通自顺即可,毕竟文无定法。


但当你对文字更有感觉的时候,却发现你对句法的运用,每一句话的作用,是否言之有物,都会更为在意,这就是人们说的“转文风”。


他对我说,领导平日工作繁忙,很难有时间去了解我们到底做了什么。


但如果你善于总结,将繁多的工作通过高度概括,将成效总结出来,在适当的时机,融进每一份他们需要审核的文稿里。


当他们看到材料时,既可以节省你们的沟通成本,也增进他们对我们工作的了解与理解。


可见,普通人的一篇活动通讯稿,在他这里是一次又一次的工作汇报,也是锤炼笔力的机会,有心人总能想得比我们多,做得更好。

历史学者、作家张宏杰,曾经是一位银行职员,但他业余很爱读书看报,也喜欢写作,就是利用业余时间写就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出版后,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这本书也给他带来了众多机会。在一位读者的帮助下,张宏杰先是从银行调到一所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不久又破格进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师从葛剑雄,博士毕业后,再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后,还上了《百家讲坛》,成为历史畅销书作家。


由此可见,当你充分利用时间,去做你热爱的事情,终会有所收获。




点亮【赞和在看】,让好运都围绕您!



栖梧之境
思想交流,分享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