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4年的你在早高峰的地铁上默念“这个班是再也上不动了”的时候,可曾想到,早在1953年,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就在巴黎的墙上写下过:« Ne travaillez jamais» (“永不工作”)的口号。
在本期嘉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汪民安教授看来,拒绝工作与其说是一时的社会情绪,不如说是高竞争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现象。
本期「独上阁楼」,已经做了七年自由职业者的柏琳便请来汪民安,一起聊了聊他在新书《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中提到的这个似乎有些不切实际的愿望:“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不劳而获。”
人一定要上班吗?上班是意义感的唯一来源吗?有没有可能,现代人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做得太多了”?汪民安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人有不去做的潜能” 。当工作伦理成为一种普遍的怀疑,我们还能否想象一个“弱竞争”的社会,想象一种人人能通过工作本身获得意义感的未来?
“其实躺平不只是局限于工作的,躺平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对自己无法改变现状,整体的无力态度,是一种社会性的大众情绪。”
——柏琳
“我们缺乏的到底是工作的能力还是不工作的能力?”
——柏琳
“自由职业根本就不是大家看上去的那么自由,相反它更需要更大的控制力、自控力和节奏感,而且它意味着更多的无奈。”
——柏琳
“人类的很多问题,或者我们这个社会的很多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做得太多了。”
——汪民安
“一个良好的社会,或者说一个良性社会,应该让每一个人都适得其所。不要让失败的情绪笼罩在社会当中。”
——汪民安
“工艺本能(instinct of workmanship)有别于工作伦理这个现代发明,是人类的自然倾向。人是具有创造力的生物。如果认为标价牌是区分工作与非工作、努力与懒惰的标准,那是对人类本性的贬低;如果认为没有收益,人们宁愿闲着,让自己的技能和想象力腐烂生锈,那是对人类本性的肢解。工艺伦理将恢复人类本能的尊严,恢复社会公认的意义。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且根深蒂固的工作伦理却否认了这种尊严和意义。”
——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份谋生的工作,同时这份谋生的工作也能够让你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或者也能够让你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人那样有意义的活着。”
——汪民安
书籍
END
出品人 | 蔡欣
制作人 | 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 | 李小马
运营编辑 | 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 | 茄汁鱼
视觉顾问 | 孙晓曦
视觉指导 | 汐和
平面设计 | 心心
点击“阅读全文”收听完整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