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抱着手机平板——我的孩子“完了”

健康   2024-09-13 18:30   中国台湾  

PHONE USE

整天抱着手机平板——我的孩子“完了”



截止到2024 年,据官方统计,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超过 17.5 亿。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休闲,手机总能在不同场合派上用场。


在不许孩子玩手机玩游戏的同时,您和其他家人做到了吗?


“成年人怎么不能玩?可孩子现在最重要是学习!”

“我玩我的,难道孩子学习还非得我一起学啊?”

“我是正常使用手机,孩子是玩游戏、追星、瞎聊天!”


如果您是这样理解电子产品使用的问题,那难怪孩子感到不被理解,听不进种种“好言相劝”让我们来重新思考一下电子产品使用在家庭中的作用和影响。




FAMILY

家庭环境下的电子产品使用



成年人虽然有更多的自主权,但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深远的示范效应。孩子往往通过模仿家长的习惯来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频繁使用手机,无论是聊天还是刷短视频,孩子会不自觉地认为这是正常的、被允许的行为。

家庭中制定“只有我可以,而你不可以”的规则时,需要技巧和沟通。

     此外,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控力会持续发展至20几岁,青少年儿童的各项能力还远未发育成熟,很容易受到电子设备的吸引和干扰。家长在此时高频率使用电子产品,无形中为孩子传递了一个混乱的信号:尽管学习更重要,但手机的吸引力真的很大,连父母都控制不住地想玩,有什么资格来要求我?”

严格限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手机没那么可怕,但不加以限制会影响孩子认知功能的发展。

    每个世代的人使用电子产品的方式、内容和目的都有所不同,但这些行为背后反映的需求是类似的。从成年人角度来看,所谓“正常使用”可能是指工作、社交、获取信息等,但对孩子来说,玩游戏、追星等活动就是他们与世界、与同伴交流、放松和寻找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划分“正常使用”和“非正常使用”手机的标准不应该只看使用的内容,而更应关注其背后的需求和使用方式。






电子产品使用

背后的心理需求


理解孩子的手机使用问题,需要首先洞察他们的内心需求和动机。

自我认同

孩子正处于自我认同的关键阶段,渴望探索自我、建立独立性。手机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寻找同类的平台,满足了他们融入群体的社交需求


应对压力

有时候过度使用手机可能是孩子应对压力的一种方式。当面对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挑战时,手机游戏或社交媒体可能成为他们暂时缓解压力的避风港。


独立自主

不要忽视青少年对自主权的渴望。随着年龄增长,他们越来越希望自己做决定,包括如何使用手机。家长的过度影响可能会引起反抗情绪。如果家长片面认为只有自己的手机使用才是正当的,忽视了孩子也有其社交、娱乐、兴趣探索的正当需求,这样的态度不仅会加剧代沟,还可能让孩子更加依赖电子设备去寻求逃避和安慰。


因此,与其强制限制,不如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这样既尊重了他们的自主性,也能培养责任感





平等沟通与以身作则


在理解了孩子需求的基础上,如何帮助孩子一步步形成自我管理的习惯呢?


方式一:

共同制定计划,避免单方面要求


研究表明,与孩子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计划,效果往往更为显著。这种方法不仅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信任,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例如,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每天合适的手机使用时间,并设定一些具体的目标,如"晚上9点后不再使用手机"或"每天至少有2小时不碰手机的时间";或者设置"无手机区域"和"无手机时间":在家中设立特定的区域(如餐桌、卧室)或时间段(如用餐时间、就寝前一小时)作为"无手机"区域或时间。这有助于培养孩子在特定情境下控制使用手机的习惯,也能促进家人之间的直接交流。

关键在于,这些规则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而不是单方面强制要求。

在不能使用手机的时段里,引导和陪伴孩子进行有意思的活动。比如一起做烘焙、搭乐高,探索一些孩子认为既有趣又能学到知识的活动。如果只是单纯地没收手机,强制孩子开始学习,等于是在剥夺兴趣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压力事件,孩子自然会产生厌恶情绪。




方式二:

从自身习惯出发,

探索手机使用的新可能


并不是和孩子一起定了计划就可以一劳永逸,家长需要多思考自己的行为,我们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自己总忍不住看手机,那么要求孩子控制使用就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因此,不妨将制定规则的过程变成全家共同的挑战,大家一起努力改善手机使用习惯。这不仅能够增进家庭凝聚力,还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发掘手机的积极用途。比如,一起探索一些寓教于乐的应用程序,或者利用手机进行创意活动,制作短视频、学习摄影等。还可以鼓励孩子利用手机来管理自己的时间,比如使用时间管理APP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过度依赖手机有时可能是更深层次问题的表现。如果家庭氛围紧张,或者缺乏有效的沟通,孩子可能会将手机视为情感慰藉的替代品。就像孙悟空和天命人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奋力寻求着解脱一样,孩子们可能也正寻找逃避现实的出口。因此,改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电子产品成瘾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家庭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坚持。

请记住,预防手机成瘾不是为了限制孩子的乐趣,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驾驭数字工具,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一味禁止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会让他们与时代脱轨。共同迎接数字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才是更为正确的做法。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智慧和爱的长期过程。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在数字时代茁壮成长,掌握数字化工具的同时,管理好自己的使用方式。整个家庭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凝聚和亲密。


-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
临床心理科成立于2000年,致力于心理疾病的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专科特色双相障碍、焦虑抑郁、青少年问题的诊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