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在尊刘贬曹的大坐标里定位褒贬人物。周瑜在赤壁之战中闪闪发光,而同期的张昭则是投降派的代表,其后的纵横捭阖角逐中,与鲁肃不同,他又不是联刘抗曹派,仅仅扮演着程式化发表意见的角色。在演义描写中,不见什么光彩,所以,他留人留下的印象是灰色的。
孙策猝亡,孙权作为继承者还没有足够的威望,是最容易发生变乱的时期。张昭作为托孤重臣,率群下拥戴孙权,一面上表汉室,取得合法继承;一面通告,使中外将校各奉其职。孙权十分悲痛,张昭毅然说,这不是您悲痛尽情的时候,马上扶他上马,陈兵出巡,使下属知有所归,很快稳定了局面。
张昭作为重臣辅弼吴主,正身立于朝堂,“辞气壮厉,义形于色”,不以直言忤旨为虑。孙权欢宴群臣有时饮酒无度,他也敢于正面反对。一次,宴于武昌临钓台,孙权喝醉了,命下人用水洒群臣说:“今天得喝个痛快,什么时候醉掉台下去才散。”大家都不敢异议,张昭却正色不言,毅然离席外出到车中就坐。孙权让人把他叫回来,责备他说:“为了让大家玩得痛快,你干嘛煞风景?”张昭回答说:“从前商纣王为酒池肉林作长夜之饮,当时也以为是痛快,不认为是坏事!”孙权听后无话可说,表示惭愧,遂下令罢宴。张昭直言敢谏,性格强项,涉及到国家大计,他面折廷争,从不让步,有时搞得孙权按刀而怒,他也不苟合。
在外事活动中,张昭能发扬国威。黄初二年,孙权向曹丕称臣,曹丕使者妄自尊大,张昭厉声喝叱,使者乃下车改容相谢。一次张昭因为直言忤旨未与朝会,蜀国使者来聘,会见时称扬本国之美,群臣没有对手。孙权感叹道:“使张公在座,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为了和曹魏对抗曾遣使越海向孙权称藩。孙权一时头脑发热,竟派万余人使团,携巨额珠宝,渡海策封公孙渊为燕王。辽东远隔大海,公孙渊首鼠两端出尔反尔,若果叛魏,给个虚名造势则可,孙权此举明显是不明智的。张昭表示坚决反对,孙权不纳,结果庞大使团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公孙渊将大使的头颅作为向曹魏朝廷的献礼以自明,人财两空还留下了一个笑柄。孙权上门赔情认错,他拒绝开门接待,孙权命人防火烧门,他扔不为所动。经过“三顾茅庐”,张昭才予谅解。
《三国志》称张昭“容貌矜严,有威风”“举邦惮之”。连孙权都说:“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可见张昭在东吴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