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三国故事,为什么到了五丈原之后,就普遍开始缩减篇幅?
因为后面的故事太肮脏了。
广义上的三国时期是184-281年,诸葛亮去世于234年,时间才过了一半,而三国演义小说,老三国电视剧的后期篇幅也就十分之一左右,新三国更是只有一集。
有人说是因为诸葛亮去世后意味着蜀吴失去了翻盘的机会,这没错但也不是重点,重点还是除了姜维之外找不出几个英雄了,全是自私小人的政治斗争。
诸葛亮去世后,三国故事就不是三国了,和历史上那些大多数的乱世没什么区别了,都是骄奢淫逸,勾心斗角,互相比烂。
02
234年的魏国已经基本具备了终结乱世物质实力,又等了几十年纯粹是因为司马家内部的政治原因。
做个假设,假如234年诸葛亮去世时三国格局不变,保留土地人口实力,北方的实权领袖改成曹操刘备孙策等等任意一个有进取心的领导,甚至北方的皇帝还可以是名义上的东汉皇帝,这三国乱世都能在十几年内被统一,然后中原恢复生息避免后来的五胡乱华。
可惜此时北方的领袖是司马昭,一个没啥进取心,只想安稳走程序篡位,能力比父兄又弗如远甚的小人。
更可笑的是,263年灭蜀,281年灭吴,也都不是司马家自己愿意干的,而是被逼无奈,内部矛盾太大了,不得不发动战争转移矛盾。
被迫伐蜀是因为司马昭和贾充把魏帝曹髦当街捅死了。
本来司马昭正在忙着过户呢,等着流程走完就可以让曹髦禅让了,这下好了,你把皇帝杀了,再也没脸说接受禅让了吧。
没办法,只能创造一点功劳,给自己儿子篡位铺路了,就拿软柿子蜀国开刀吧。
03
伐蜀,在军事层面不太困难,毕竟国力碾压,而且蜀汉内部也不团结。
但是伐到什么程度,这就是个很棘手的政治问题。
如果力度太小,没有实质性贡献,不足以洗刷杀死曹髦的黑点;
如果力度太大,要彻底灭蜀,谁来执行?
司马昭自己能力太差,肯定不行;
给别人呢?钟会不行,他是我的狗,但是出身比我还好,年纪轻轻就位列三公,如果他拿了大功反而比我还有资格接受禅让了;
邓艾更不行,泥腿子一个,草根出身能让当将军就不错了,还想抢我们门阀的饭碗。
数来数去没有合适的人选。
最终决定拿下汉中就行,雷声大雨点小,功劳也不小,而且不至于让邓艾钟会这帮人骑到我头上。
本来司马昭钟会都设计好默契球了,司马昭指挥,钟会督战,拿下蜀汉门户汉中,司马昭接受禅让,钟会做安稳富家翁。
谁知道邓艾这个愣头青直接打到成都去把刘禅抓了,这下司马昭和钟会都很难看,结果只能是二士殒命。
不过司马昭终于能让儿子司马炎接受禅让了。
04
蜀国虽然灭了,但灭不灭东吴还是个问题。
司马家高层,贾充等贵族:没能力,没动机(没晋升空间),干好了没好处,干坏了有坏处。
羊祜等将领,有能力,但是政治上不敢行动,邓艾钟会的例子还在眼前,你立功了还不知道要被怎么清算呢。
少有几个有能力有意愿的,司马家也不会给你兵权,不会轻易地把立大功的机会给你。
此时的东吴早就烂得不成样子了,内部斗争不断,孙皓荒淫无度,除了陆抗张悌等等少数能臣外,已经是一推就倒。
最终司马炎伐吴,除了陆抗去世之外,更大的原因还是内部政治斗争,即司马攸司马望等旁支势力。
司马炎自己能力尚可,但是嫡子司马衷是出了名的傻子,王妃贾南风更是出了名的妖妇,司马攸是血缘上的亲弟弟,但是宗法上过继给了司马师,在宗族中的地位其实比司马炎高一头,更别提司马望等等其它宗族。
简单来说,司马家早在曹芳时期就开始笼络人心,为了挖空曹魏家的家产,许诺了不少利益给宗族以及其它大族,导致后来高层臃肿,赏无可赏,权力分散,司马炎这个名义族长的掌控力越发薄弱。
如果不在司马炎在世时就完成伐吴统一的大业,他的太子别说能不能继位,很可能都无法在狼群中活下去(后来司马衷也确实亡于司马家内斗)。
没错,司马炎伐吴的根本动机不是想天下归心,而是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得更稳一些,不被叔叔伯伯们欺负。
如果司马衷的能力和司马炎差不多,司马炎就躺平交权,伐吴可能得再推迟二十年,而到时候可能就没有短暂统一的西晋了,北方直接被五胡十六国干废,东吴提前拿到东晋剧本。
而且伐吴还是由愣头青王濬完成的,没有邓艾王濬这种不考虑那么多政治得失的将领,三国还真没法统一。
05
所以,这也是西晋在大一统王朝中排吊车尾的原因。
其它的大一统王朝都是雄才大略,以天下事为己任,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等等都是快速完成统一,之后还能与民休息,抵抗外敌;
即使是次一档的曹操刘备刘裕等等,要么扫清六合席卷八荒,要么想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像司马家这种不思进取,只图篡位,骄奢淫逸,鱼肉百姓,酿成华夏陆沉的历史罪人们,连自己家后代听了故事都觉得如此国祚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