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确实有36万苗族...

文化   2024-12-31 17:07   浙江  
⬆️点击上方蓝字免费订阅 ⬆️


01

华夏大地的古老民族


苗族,可追溯至公元前 3000 年左右的蚩尤九黎部落,生活在黄河流域,以狩猎和游牧为生。
中国苗族人口截至 2020年已达1106万,仅次于汉壮维吾尔回,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等地。
其中贵州的苗族人口最多。
历经多次迁徙,成为跨境民族。在东南亚地区也有着广泛分布。
然而,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在遥远的美国,也有约36万之众。
在亚裔族群人口中排名第 9。
这不禁让人好奇,苗族是如何远渡重洋,在大洋彼岸落地生根的呢?
这背后又有着怎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呢?


02

苗族的南迁之路


在与华夏联盟的战争失败后,苗族先民被迫离开中原,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南迁之旅。他们先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在那里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 “三苗部落”。
然而,和平并未长久降临,三苗部落与北方华夏部落再次发生军事冲突,约在公元前 2300 年至公元前 2100 年,三苗部落战败,部分族群不得不继续向东南方向迁徙,最终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定居下来。
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苗族的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他们的语言受到周边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演化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苗语;
宗教信仰方面,主要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巨石、大树等。
社会结构上,苗族形成了以家族和部落为单位的聚居形式,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分工,部落则由多个家族组成,共同维护着族群的生存和发展。
到了清朝时期,政府实施 “改土归流” 政策,旨在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统治。
这一政策打破了当地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对苗族聚居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批满汉官员、地主和商人涌入苗疆,他们巧取豪夺,掠夺苗民的土地和财产,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许多苗族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陷入困境。不堪重负的苗族人民为了争取生存权利,爆发了三次苗民大起义,即雍乾起义(1735 - 1736 年)、乾嘉起义(1795 - 1797 年)、咸同起义(1855 - 1873 年)。但这些起义均遭到了清政府的残酷镇压,最终以失败告终。为了躲避战祸和政治压迫,大量苗族人被迫逃离家乡,寻找新的安身之所。
由于东南亚地区的自然条件与苗族传统的刀耕火种农耕方式相契合,那里便成为了他们理想的迁徙目的地。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约有 10 万到 30 万苗族人大规模迁徙到东南亚各国,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


03

东南亚苗族


抵达东南亚后,苗族主要分布在老挝、越南、泰国。
其中老挝的苗族人口约 59 万,越南约 139 万,泰国约 25 万。
继续以刀耕火种的方式维持生计,同时逐渐吸收当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在老挝,苗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族群认同,发展成了 “赫蒙族” 这一新的民族群体。
由于老挝山区地形复杂且交通不便,暹罗(泰国)和法国在这些偏远地区的统治能力受限,给了迁徙在山区生活的苗族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
赫蒙族与中国苗族开始出现显著变化,语言方面,逐渐融入了老挝其他民族的词汇,形成了独特的赫蒙语;
宗教信仰方面,赫蒙族融入了当地佛教的信仰体系,形成了包含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独特信仰;
生活方式上,赫蒙族适应了老挝的山地环境,采用梯田种植等农业技术,并逐渐形成以母系或父系家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种种变化,让赫蒙族在东南亚的多元民族版图中占据独特的地位。


04

从东南亚到美国


二战后,冷战的阴影笼罩着世界。
东南亚地区成为美苏角逐的重要战场。
越南南北分裂的局面持续对峙,最终爆发了长达 20 年的越南战争。
与此同时,老挝也陷入了内战的泥潭,亲西的共和政府与亲苏政权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蔓延,防止老挝被亲苏政权控制,于 1960 年代初发起了 “秘密战争”。
这场战争中,美国发现老挝山区的赫蒙族(即苗族)有着出色的游击战能力,于是大规模招募赫蒙人作为雇佣军。
赫蒙族雇佣军主要承担破坏北越与老挝亲苏政权的补给线 “胡志明小道” 的任务,运用游击战术伏击北越军队,袭击老挝的战略据点,还为美国提供了大量关于敌军行动的情报。
但战争的整体走向并未因此改变。
1973 年,美国签署《巴黎和平协定》,停止对越南的军事介入。
这一决定导致南越政府迅速崩溃,1975 年,北越成功攻占南越,实现了越南的统一。
同年,老挝亲苏政权也在内战中取得胜利,建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新政权上台后,对曾经为美国效力的赫蒙族展开了清洗政策。
据估计,约有10万老挝境内的赫蒙人因此丧生,许多赫蒙人被迫逃离老挝,前往泰国避难。
由于难民人数过多,东南亚国家的难民营无法长期安置他们。
在联合国难民署的介入下,各国开始承担起接收难民的责任。
美国成为此次难民潮的主要接收国。
据统计,20 世纪70年代末到 80 年代,约有15万至20万赫蒙难民迁徙至美国,主要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明尼苏达州和威斯康星州。
大多数赫蒙人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西方语言文化,既不会讲英语,也不了解美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找工作、接受教育等方面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许多一代移民只能在餐馆、工厂等地方从事低薪工作,收入微薄。
赫蒙族孩子也难以跟上课程进度,影响学业。
政治上,赫蒙族不了解美国的政治体系,参与度低,早期移民在社区事务中的影响力有限,声音难以被听见。
为了改变现状,赫蒙族社区积极组织免费的英语课程和职业培训,帮助族人们提升语言能力和职业技能。
同时,美国政府也提供了难民安置补助、语言课程和就业服务,许多非营利组织也伸出了援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赫蒙族在这些地区逐渐形成了聚居区,发展出了类似 “赫蒙村” 的社区。
社区内的传统节庆和手工艺展览等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其族群认同感。
与此同时,赫蒙族成员也逐渐在美国社会中站稳了脚跟,声音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一些苗族人士开始参与地方政治事务,争取更多的权益和资源。
美国苗族还与中国苗族和东南亚苗族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文化交流、家族寻根等方面。
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根源有着深厚的情感,通过各种方式传承和弘扬着苗族的文化和传统。
美国苗族成为了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05

苗族先辈们太能整活了


@小羽缘造 拍摄于广东省博物馆

汉周读书
刷抖音的,都在这里找平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