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情怀 历史叙事 学术温度 —乔建中二胡文论述评

乐活   2024-11-30 00:02   浙江  

摘 要:在乔建中宏阔的研究视域中,二胡艺术是他长期关注并为之付出很多心血的研究领域,他撰写了近40篇二胡文论,为现代二胡艺术架构起宽广的历史与文化空间,促进了二胡艺术理论的体系化构建。文章从乔建中二胡文论所体现的继往开来的世纪情怀、宏观构建的历史叙事和勉励后学的学术温度三个方面进行述评,以解读其学术观念、方法,及为二胡艺术理论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乔建中;二胡艺术

现代二胡艺术从刘天华于1915年初创《病中吟》,并使依存于江南一隅的民间二胡登上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的“大雅之堂”开始,历经一百余年的发展,在今天已经形成了创作、表演、教学、研究多维一体的庞大专业队伍。二胡艺术研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乐器改良的单一视角,逐渐延展至演奏技法探讨、人物叙事、作品解析、历史梳理、文化阐释等方面齐头并进,为现代二胡艺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著名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作为二胡艺术的局内人(早年学习二胡),自觉将二胡艺术纳入自身学术视野,从1962年撰写《刘天华与二胡艺术》①一文开始,在一个甲子的学术之旅中,撰写了近40篇二胡文论②,是他学术研究及成果的重要构成。其宏大的学术视野、独到的学术洞察、深沉的学术情怀为现代二胡艺术架构起宽广的历史与文化空间,促进了二胡艺术理论的体系化构建,在二胡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世纪情怀:二胡艺术的百年之思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世纪,历经战火纷飞、政权更替、经济转体、文化转型,现代二胡艺术与中国社会发展共命运,同呼吸。进入21世纪,对20世纪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经验与教训的回顾与反思成为一种思潮。乔建中陆续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梳理、总结和反思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进程,如:《一件乐器和一个世纪— 二胡艺术百年观》(2000,后文简称《一件乐器》)、《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论纲》(2004)、《20世纪的中国民族器乐艺术》(2012)、《弓弦上的瑰丽人生—闵惠芬与20世纪二胡艺术》(2014,后文简称《弓弦上的瑰丽人生》)、《历史音响与20世纪胡琴艺术的文化建构》(2015,后文简称《历史音响》)、《百年创业 世纪功德—〈华乐世纪行—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系列讨论文集〉序》(2016),等等。这一系列文章从宏大的中国传统音乐百年学术史梳理,到对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百年发展回顾,再以二胡艺术展开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三个层面的研究构成一个立体式同心圆,大而全,小而深,全面系统地回顾与反思了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彰显了乔建中学术研究的世纪情怀。其中关于二胡艺术的系列文章从历史、人物、音乐、文化等多个维度深度阐述二胡艺术在20世纪的发展,清晰地勾画出二胡艺术在20世纪的发展图景。

历史刚刚跨入21世纪,《一件乐器》一文便在二胡届“一石激起千层浪”。文章以作品和人物为两条主线,将二胡艺术置于20世纪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阐述二胡艺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分阶发展(分为初创、兴盛、新探索三个阶段)的历程;既厘清了二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脉络,又深度阐释了各发展阶段二胡艺术的社会和文化内涵;最终回答了为什么二胡艺术“在20世纪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的背景下,能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历史进展,以及为此献身的几代二胡艺术家在创作、表演、教育传承和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借以探寻一件乐器与一个变革时代之间的关联”③的设问,将二胡艺术的百年发展史阐释得清晰而透彻。此文在二胡界可谓“家喻户晓”,且高居中国知网二胡类期刊论文的引用率榜首。然而,乔建中的思考并未止步于此,面向21世纪的未来,他发出了自己的“世纪之问”:“从艺术表演上说,我们到底形成了自己的演奏体系没有?与刘、华时代比,我们在技艺功底方面究竟有了哪些大的突破?再就创作而言,百年来的作品何其多也,但在语言的个性方面,在乐思的深刻性方面,在结构的精微、逻辑的严谨方面,近年的二胡作品比刘、华时代又迈出了多大的步子?… … ”这一连串的追问是乔建中“对二胡艺术现状及未来命运的担忧”④。这份浓浓的二胡艺术情怀体现了乔建中站在世纪之交,期待二胡艺术在21世纪能继往开来的深切展望。

乔建中在《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论纲》一文中写道:“20世纪是中国音乐历史上最富变革意义的时代,也是最富创造意义的时代。虽然,作为一个‘时代’,20世纪已经成为过去,但它作为一个历史话题,肯定会一直持续下去… …中国音乐学家在21世纪将担负起总结以往,建设未来的历史重任。我们的使命是沉重的,但也是神圣的!”⑤这段话说明,源自乔建中内心深处的学术使命感激发了他的世纪情怀,这种“舍我其谁”的学术自觉促使他从《一件乐器》开始,在新世纪不断推出回顾和反思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历程的系列文章。《弓弦上的瑰丽人生》和《历史音响》两篇文章的相继发表,是乔建中继《一件乐器》之后对20世纪二胡艺术持续思考的“新论题”:“在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现代演进历程中,一位伟大的演奏家对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演奏艺术具有何种意义?”⑥20世纪二胡艺术的文化体系如何构建而成?二胡“历史音响”在当下的启示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是对20世纪二胡艺术更为深层的洞察与追问。

闵惠芬(1945—2014)是举世公认的当代二胡艺术大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是二胡表演领域的“领航者”。乔建中《弓弦上的瑰丽人生》一文对她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德、艺术成就都进行了客观评价,充分肯定了她推动20世纪二胡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贡献,深刻揭示了20世纪二胡艺术与二胡艺术家的互动关系,从而为21世纪的二胡演奏家们该如何推动二胡艺术继续向前发展提供对照和反思。翌年,乔建中又以《开拓表演艺术区宇转一时代风气— 二胡艺术的“闵惠芬时代”申解》(2015)一文集中对闵惠芬堪称“闵惠芬时代”的开拓性艺术成就进行了深度解读,进一步阐发与肯定闵惠芬的历史成就。《历史音响》一文则开创性地以二胡历史音响为线索,将20世纪二胡艺术文化构建为按时序依次出现的具有不同文化风格的九个系统,使一幅多维立体的20世纪二胡艺术文化景观图跃然纸上,令人“顿悟”。九个系统的“历史音响”在新世纪依然像一面镜子,从音乐本体的传统与创新关系上,可以映照出21世纪二胡艺术发展的航向是否正确。

乔建中以一种强烈的使命意识,自觉将20世纪二胡艺术作为学术观照的整体对象,在世纪更替之交,撰写系列文章。这一“世纪情怀”实际上是为21世纪二胡艺术的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推动二胡艺术更好发展,彰显了一位学者的责任与担当。

二、历史叙事:现代二胡艺术史的宏观构建

乔建中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后文简称“音研所”)研究生毕业后一直留所工作,直至退休。其间担任副所长3年,担任所长长达13年。长期执中国音乐学研究“国家队”之“牛耳”,秉承杨荫浏、黄翔鹏两位音乐史学大家先后担任所长建立起来的“双脚迈向田野,双手翻开历史,同时接通当下”的学术传统,使得乔建中不仅具有宏阔的学术视野,而且作为民族音乐学家总是具备一种史学视角,是在新世纪被称为“历史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视域的先行者。在对二胡艺术的长期关注中,逐渐建立起现代二胡艺术史的宏观架构。从对刘天华所代表的“文人二胡”和以华彦钧为代表的“民间二胡”两线并行发展的阐述,到对职业作曲家刘文金介入二胡音乐创作和1963年“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的历史价值的剖析,再到对20世纪80年代二胡音乐创作大体裁、新技法的开拓的表述和对二胡艺术地域流派的理论构建,直至对整个胡琴音乐文化研究的展望,在现代二胡艺术发展的每一个节点上乔建中都不惜笔墨,深度阐释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一件乐器》一文中,乔建中非常明确地将20世纪上半叶现代二胡艺术的发展分成“文人二胡”和“民间二胡”两条并行线,这是在对刘天华和华彦钧(阿炳)两人的文化身份及其音乐创作的艺术品格进行深入考察后做出的符合史实的论断,得到学界广泛认同。2003年,在《为国乐存典 为大师立档—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国乐大师CD专辑”系列制品述评(一)》和《感天动地的生命绝唱—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国乐大师CD专辑”系列制品述评(二)〈华彦钧〉》两文中分别阐述了刘天华和华彦钧的作品及其音响演进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为了给华彦钧及其创作的“民间二胡”发展线路立论,乔建中还撰写《大师的创造—阿炳诞辰百年抒怀》(1996)、《感天动地的生命绝唱》(2008)、《生命的绝响—阿炳和他的二胡音乐》(2008)、《不朽的“二泉”永远的阿炳—阿炳(华彦钧)诞辰115周年纪念活动掠影》(第二作者,2009)四篇专文深度剖析华彦钧二胡音乐饱含的民间文化实质及其传播、再研究的价值。通过这一系列文章的叙事与阐释,20世纪上半叶二胡艺术的两线并行发展历史清晰可见。

新中国成立后,二胡音乐创作和表演进入一个发展高峰。《一件乐器》一文对此进行了详细叙述,而对其中推动二胡艺术快速发展的两个节点—专业作曲家刘文金的介入和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乔建中通过《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致刘文金》(2007)、《刘文金二胡音乐四论》(2013)、(论二胡艺术的现代精神》(2011)、《赛事楷模 世纪风范—简论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比赛的历史意义》(2012)等文章进行了深度阐述。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刘文金(1937—2013)一生致力于中国民族音乐创作,是最早介入二胡音乐创作的专业作曲家。早在1959年、1960年,他创作的《豫北叙事曲》和《三门峡畅想曲》两首二胡独奏曲一经问世,便炙手可热,六十余年来经久不衰。乔建中于1958年以二胡专业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豫》《三》两首乐曲问世之际,正是他在附中苦练琴技之时,亲历了两首乐曲带来的艺术冲击,他说:“当年《豫》《三》二曲一经问世,在二胡界引起的反应是何等的热烈。就我个人记忆所及,它犹如在二胡界掀起一场巨大的风暴,甚至像是要改写二胡音乐的历史。如果说,刘天华的‘十大名曲’是改变二胡音乐历史第一次‘革命’,阿炳的三首杰作是树立二胡音乐另一种风范的第二次‘革命’,那么,你(指刘文金)的《豫》《三》则可以称作是以新结构、新语汇、新技法为主导对二胡音乐掀起的第三次‘革命’。… …成为继刘天华、阿炳之后二胡艺术的又一个里程碑。”⑦“在他(刘文金)以后,二胡作品的语汇、题材、体裁、结构都发生了大变革,给后来者以许多启发,并先后涌现了如王建民的‘狂想曲系列’,关廼忠、郑冰的‘协奏曲系列’,梁云江的《江河云梦》以及近期高韶青的‘随想曲系列’等。… … 二胡艺术愈往前发展,人们将愈能体会到刘文金二胡创作的历史贡献。”⑧这一评价充分肯定了刘文金及其二胡音乐创作是二胡艺术在20世纪下半叶迅猛发展的重要推手,在现代二胡艺术史的书写上值得且必须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同样也是现代二胡艺术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首先,这是自刘天华开创现代二胡艺术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性赛事。经过近半个世纪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性的二胡专业教育机制建立已有十多年,到底全国各地二胡艺术的“成色”如何?在那个信息传递还很闭塞的年代,唯有举办一场全国性赛事,汇聚全国各地的二胡专业人才,各自充分展示自己的本领,才能了解二胡艺术在各地的发展情况。所以,这一赛事实际上是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一次全国性“大检阅”,其历史意义非凡。其次,这次比赛推出的一批优秀的二胡作品和二胡演奏家整体拉升了二胡艺术的发展水平层次。所以,乔建中专门撰写《赛事楷模 世纪风范》一文详尽地阐述了这场赛事的历史意义,认为这一赛事“为此后近半个世纪的二胡艺术全面推进揭开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也成为二胡艺术百年演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节点”⑨,这一论断无疑又是十分准确的。

针对二胡艺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以大体裁、新技法为时代性艺术特征,“与此前二胡创作的传统语汇发生了某种‘裂变’,为二胡艺术开拓出一个全新的语境”⑩的新的发展节点,乔建中通过《论二胡艺术的现代精神》(2011)一文着重强调了刘文金的“丰碑”之作— 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和王建民的“狂想曲系列”的重要历史价值。堪称“器乐史诗”的《长城随想》以其篇幅之大、内涵之深、品格之高、影响之广,令人称绝。乔建中认为这首作品“引领出一个大中型二胡作品的创作热潮,也成为1980年代至今二胡艺术也是民族器乐创作的一大景观”,而王建民的“狂想曲系列”以纯粹的现代创作技法“为二胡艺术探索出一条新路径”。“一个以《长城》为代表的大中型作品‘热潮’,一个‘狂想曲’系列,给新时期的二胡创作注入了更加充沛的生命力量,也把它推向本领域的又一个高峰。”⑪

乔建中不仅集中阐发二胡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历史性节点事件,同时也关注到二胡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的文化生态,《历史音响》一文描述的“九个系统”实际上勾勒出了二胡艺术的文化生态图景。此外,《秦风·秦韵·秦派—二胡〈秦腔主题随想曲〉散议》(1995)、《一个甲子的求索— “秦派民乐”散议》(2009)、《民族器乐地方派别的新景观—从‘秦派二胡’的生成与繁盛说起》(2010)三篇文章对“秦派二胡”这一地域流派完成了理论构建,后又以《“上音二胡”与“海派文化”—上海音乐学院二胡教学的实践与理念》为个案论及区域文化与地方高校专业二胡教育的紧密联系及“上音二胡”艺术家群体的“艺脉”传承和集体贡献。这些文论是否是乔建中期待二胡艺术呈现“多元一体”的文化生态格局的学术启迪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多元一体”的胡琴音乐文化——在中央音乐学院2012“胡琴艺术节”上的发言》(2013)一文中乔建中对更为宏阔的胡琴音乐文化研究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吁!

三、学术温度:为中青年二胡艺术家理论“护航”

学界皆知,乔建中“独行之文”⑫等身,而少“著作之文”。据统计,截至2020年,乔建中撰写的“独行之文”达近200篇,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除了因参加学术活动撰写的“应景之作”,这类“独行之文”主要包括为别人的专著、文集、作品集作序和为音乐家、音乐会撰写的评论,充分体现了乔建中以“仁”为核心的学术伦理观念。作为当代音乐学领域的学术大家,乔建中在学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影响力,慕名求序和求写评论的学者众多。乔建中除了自发对在当代中国音乐学术发展进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乐人(如萧友梅、安波、马可、杨荫浏、李元庆、黄翔鹏、曹安和、许常惠(台湾)、刘天华、华彦钧、刘文金、刘德海等)、乐事(如《中国音乐典藏大系》序系列、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国音大师CD专辑”系列制品述评系列等)进行评论,肯定他们的历史成就和意义,还受邀为很多年轻学者、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写序和音乐会评论。出于关怀和鼓励,尽管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乔建中却一直坚持这种写作。从青年学者(如黄虎、杨玉成、关意宁),青年作曲家(如刘星、王丹红),演奏家(如吴玉霞、徐阳、邓建栋)到民间歌手(如朱仲禄、王向荣、石占明),几乎是“有评无类”。孟子云:“仁者爱人”,乔建中将他的仁爱之心外化为这种具有“学术温度”的学术行为,激励年轻学者和艺术家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努力前行。这类序和评论也是乔建中二胡文论的重要构成,他高度关注当下二胡艺术领域的乐人乐事,所写之序和评论涉及人物(如《金伟与秦派胡琴艺术》《传统、现代及其他—邓建栋的琴音》),作品(如《爱的赞歌—听二胡协奏曲〈母亲〉有感》),音乐会(如《追求完美的艺术境界—写在“于红梅胡琴演奏会”之后》),曲(文)集(如《〈秦韵十谱:鲁日融二胡作品选〉序》《金伟〈二胡创作曲选〉序》《牛苗苗〈弦韵〉序》《牛苗苗〈秦派二胡经典曲选(钢琴伴奏版)〉序》《〈邓建栋二胡演奏艺术文集〉序》《〈李长春二胡曲集〉序》),教材(如《〈王国潼二胡作品集〉(修订版)序》《王国潼〈二胡练习曲〉修订版序》)等诸多方面,达十多篇。

金伟、邓建栋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至今一直活跃于二胡音乐创作、表演、教育领域的二胡艺术家。金伟是“秦派二胡”奠基者鲁日融的嫡传弟子,乔建中在《金伟与秦派胡琴艺术》中充分肯定了他传承、传播“秦派二胡”艺术的积极贡献;通过解答其“在演奏和教学中如何处理秦派胡琴与20世纪以来初步形成的现代胡琴艺术表演、教学体系的关系”的设问,进一步以小见大对“中国民族器乐表演、教学的‘大传统’与某些具有鲜明地区性、地域性的所谓‘小传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地方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思路、格局等”⑬关系到二胡艺术“多元一体”文化生态格局最终如何构建的问题进行了宏观考量。邓建栋是一位具有丰厚江南传统音乐文化底蕴的职业演奏家,如同金伟之于“秦派二胡”,邓建栋也是“江南二胡”的重要承传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首演作曲家王建民创作的“二胡狂想曲系列”中的第一、二、三二胡狂想曲,才是“从传统闯入现代的邓建栋”推动现代二胡艺术发展的更重要贡献。乔建中在《传统、现代及其他—邓建栋的琴音》一文中对此进行了透彻的阐述。

对于慕名求序和求写评论者,乔建中虽心怀激励之情,但始终保持严谨、求真的学术态度,他说:“写文要先‘与人交往’就成为我多年写这类评论的一个惯性原则”,“我与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有很长时间的交谊”,“我写他们的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在反复聆听他们的作品、观赏他们的演奏或阅读他们的著述之余,在回味、掩卷之际,常常情不自禁生出种种感想、感佩,我更为他们的创造智慧和才能,为他们的难以企及的演奏技艺,为他们在某个专题研究的新发现而感动并加油”⑭。所以,在1996年和2010年两次观赏青年二胡演奏家于红梅的音乐会,横跨14年的长期关注,才会写出音乐会评论《追求完美的艺术境界—写在“于红梅胡琴演奏会”之后》(2010);与青年二胡演奏家牛苗苗是同乡、同事及同门(都曾师从鲁日融),一直关注“秦派二胡”的持续发展并为其立论,才会写出《牛苗苗〈弦韵〉序》(2013)、《牛苗苗〈秦派二胡经典曲选(钢琴伴奏版)〉序》(2016)。

乔建中具有“学术温度”的学术行为也体现在对从事二胡艺术理论研究的青年学者的关怀与指导上。乔师虽然是笔者在福建师范大学攻读民族音乐学方向博士学位时的第二导师,但在笔者博士学位论文《二胡艺术与江南文化》的撰写过程中,乔师助笔者定题,梳理写作思路,与王耀华老师沟通文章结构与观点,为笔者采访十几位江南籍二胡艺术家“穿针引线”,使笔者得以完成学业。乔师从此也成为笔者的人生导师,他的大度、谦和、仁厚、低调成为笔者的人生信条。继指导笔者之后,乔老师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指导2008级博士生陆小璐完成了学位论文《区域文化视野中的“秦派民乐”创作研究》的写作,作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艺术博士(二胡方向)的理论导师,指导了2018级刘宇、2020年邓昌等博士的学位论文写作。年至耄耋且大病初愈的乔建中不仅自己依然笔耕不辍,还继续为年青的二胡艺术家们进行二胡艺术理论研究“把脉”“护航”,将其内心对二胡艺术的学术情怀转化为对青年学者和二胡艺术家的学术关怀,推动他们成长与前行。

结  语

乔建中的研究领域十分开阔,他的二胡文论只是他众多学术成果中比较集中的一个点。然而,纵观二胡艺术学术史,他的二胡文论数量之众、立意之高、格局之大、洞察之深、影响之广,至今无出其右,不仅为二胡艺术的系统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也以其跨世纪的学术情怀和以“仁”为核心的学术伦理观念及行为为年青的学者和二胡艺术家树立了学者风范。2020年,在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第九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理论评论家评选活动”中,乔建中高票当选,可谓实至名归,他的二胡文论自然也奉献了“一臂之力”。在笔者的访谈中,乔老最后指出:“二胡艺术在新世纪的发展,创作依然是核心问题,应多关注。要邀请作曲家更深度地参与,站在二胡艺术发展的高度来思考应该创作什么样的作品,要是大手笔,具有大气度。像王建民的‘狂想曲系列’、高韶青的‘随想曲系列’,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可以看出,乔老一直心系二胡艺术的发展,思考着推动二胡艺术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期待拜读乔老的二胡新论,并祝乔老健康长寿!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长江中上游大筒类胡琴音乐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9BD058)的阶段成果。

注释:

①乔建中:《刘天华与二胡艺术》,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1962年“纪念刘天华逝世三十周年音乐会”会前报告(未刊稿)。

②乔建中二胡文论目录拟见于李祖胜:《世纪情怀 历史叙事 学术温度—乔建中二胡文论述评》文末,载费维耀出品:《当代中国传统音乐系列研究—乔建中文集》(第十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拟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③⑥乔建中:《弓弦上的瑰丽人生—闵惠芬与20世纪二胡艺术》,《人民音乐》,2014年,第6期,第21;21页。

④乔建中:《一件乐器和一个世纪— 二胡艺术百年观》,《音乐研究》,2000年,第1期,第44页。

⑤乔建中:《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论纲》,《音乐与表演》,2004年,第2期,第16页。

⑦乔建中:《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致刘文金》,《人民音乐》,2007年,第11期,第11页。

⑧乔建中:《刘文金二胡音乐四论》,《人民音乐》,2013年,第8期,第41页。

⑨乔建中:《赛事楷模 世纪风范—简论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比赛的历史意义》,《人民音乐》,2012年,第7期,第38页。

⑩⑪乔建中:《论二胡艺术的现代精神》,《人民音乐》,2011年,第5期,第48;49页。

⑫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文学论略/近代名家散佚学术丛刊·文学》一书中,通过对“著作之文与独行之文有别”“骈体、散体各有所施”“周秦以来文章之盛衰”三个部分来讨论文学命题,其中“著作之文”指一书中各篇互有联系的文学作品,“独行之文”指每篇各自独立的文学书籍。

⑬乔建中:《金伟与秦派胡琴艺术》,《交响》,2015年,第4期,第108页。

⑭乔建中:《乐人行旅:当代音乐家散论》“自序”,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年,第2、3页。

来源:中国音乐(双月刊)2022 年第 3 期


中国二胡艺术网
二胡专业学习平台,提供免费的二胡曲谱、音乐欣赏、视频教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