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遇到一些资深的‘老二胡’对我说:“拉歌曲,看不出来水平!”持这种观点的二胡人还为数不少,曾经的自己也这么认为过。而今,如果我非要说一句抬杠的话:“我即使看他拉几弓空弦,也能大概知道他的二胡水平到底如何。”
二胡演奏水平的高低,若要细说,体现在许多方面:如音准、节奏、音色、强弱、技巧,还包括呼吸、表情乃至整个肢体语言所传达的情感是否准确等。简而言之,就是要好听,要感人,要传情达意。我认为,拉琴的最高境界,是艺术与灵魂的完美交融,是欣赏者与演奏者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的畅游;观者如人琴合一,奏者似无琴无我。
然而,很多人在衡量、评价一个人二胡演奏水平的时候,就是看谁拉的二胡独奏曲更多、更难,又尤其看他的快弓是不是拉得‘飞’来评判。客观的说,以上这些评价标准也是对的,但它有失偏颇,是既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的。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往往是非常‘误人子弟’的。
一方面,它会刺激我们很多人盲目地、单纯地去追求去表现独奏曲,甚至是高难度的大曲子,以便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演奏能力,证明自己的二胡水平。最近,我看过一个老师的视频,他说:“《赛马》害了不少人!”其实,他表达的不是怪罪《赛马》本身,而是《赛马》‘刺激’了我们有些人错误的认知和不恰当的追求,导致出了问题。
另一方面,它又会让不少人产生另一个误区,即:我又不想成为演奏家,我只是想把简单的歌曲拉得好听就可以了。因此,我不需要练独奏曲,更不需要拉各种枯燥乏味的练习曲,我只要天天安心地拉好歌曲就行了。殊不知,简单的歌曲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拉好听的。不拉练习曲、不拉独奏曲,天天只专心拉歌曲,多年以后的我也没能拉出感动自己的歌曲来,更不要说去感动别人了。
有不少业余二胡爱好者经常反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拉练习曲呢?难道我不可以把歌曲、独奏曲视为练习曲来拉吗?”的确,这个问题提得好,而且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我就经常把独奏曲的某些片段当成练习曲来练,这完全是可以的。但问题是,歌曲也好,独奏曲也罢,它们都不能完全代替练习曲的训练作用。
1、练习曲都是专门为左右手的某一项、多项或综合技术能力的训练而编写的,特别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因此,拉练习曲,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意义的训练,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2、每一本二胡专业教科书,练习曲的编排都是有层次、有先后的,适合绝大多数人循序渐进的实际情况和技术要求。并且,每个阶段都有乐曲同步配合练习。而成年人往往是凭兴趣,喜欢哪首歌曲就去拉哪首歌曲,是否适合自己目前的水平根本没有多想过。最终造成的结果是,真正有效的练琴时间实际上很少,绝大多数时间在不断提高自己双手演奏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形成错误、重复错误、巩固错误和浪费时间!
总之,按照教科书或老师的进度安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包括大量练习曲的练习,就是二胡技术最有效的训练,也是学琴用时最节约的途径。
后来,我‘环顾四周’,才慢慢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不会拉独奏曲、也从来不拉练习曲的人,可以把歌曲拉得好听、动人的。这句话也许有点绝对,但的确,这样的人我一个都没见过!而反之,在现实中、在网络上,我则见过不少可以把独奏曲拉得‘很溜’的人,却拉不出特别好听、动人的歌曲来。
原因何在?我想,不外乎有这样几个原因:
1、虽然他手上的技术(硬件)都到位了,但其内心的音乐感觉和艺术审美(软件)还是有些欠缺的。所以,他技术再好也无法把音乐作品内在的美或意境充分地表达出来。根源在于内心的艺术感觉是苍白或欠缺的。要把一首曲子拉得好听、感人,软件和硬件都要到位,缺一不可!
2、他可以把《赛马》甚至《战马奔腾》等少量的独奏曲都拉得非常到位、非常好听,但也并不意味着他的二胡技术就已经很全面了。因为,他会拉的少量几首二胡独奏曲所涵盖的二胡技术,并不是二胡技术的全部,仅仅是二胡技术的一部分。他拥有的这部分二胡技术,还不足以把许多普通的歌曲都拉得好听。
3、他能够熟练完成的少数几首二胡独奏曲,可能是用了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经过了无数次的反复操练才慢慢练出来形成肌肉记忆的,而不是从全面的基本功开始一步一步练就出来的。这种情况,更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他的二胡技术真的就很到位了。说得通俗、难听一点,那些曲子他是‘估到’拉出来的。
4、为什么有些二胡独奏曲反而比许多歌曲更容易拉得好听?我告诉你,二胡独奏曲都是特别考虑了二胡的声音特点,以及如何完美表达专门为二胡创作的。所以,只要完成这首二胡独奏曲所要求的基本功基本到了位,要把它拉得好听,往往比把许多简单的歌曲拉得好听还要容易得多。而歌曲,都是为人的演唱而创作的,因此,有些歌曲用二胡来表现,恰恰很难。
那些所谓的二胡高手,却不能把歌曲拉得好听的原因,属于第三种情况的人可能最多。而且,如果让这类人重新学习一首新的二胡独奏曲,哪怕等级比他拉得‘很溜’的独奏曲还更低,他‘啃’起来也是比较费劲的。这说明,他的试奏能力照样是低下的。
你再反观学院派的二胡高手,由于他们的技术都是在更系统、更科学、更严格的方法和要求之下练就出来的,二胡技术自然就要全面、扎实得多。如果他内心的音乐感觉是丰富到位的话,要把普通的歌曲拉得好听,就是小菜一碟。他若遇到一首新的二胡独奏曲,只要稍加学习、训练,很快就可以较好地掌握。
属于第3种情况的所谓二胡高手,普遍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快得起来,慢不下来。比如说,拉《赛马》或者《葡萄熟了》的快弓部分,按照正常速度,他都能较好地完成。但如果让他降成80甚至60的速度来拉,他反倒很吃力,甚至根本就完不成。因为他只练成了弓速更快时的肌肉记忆,而其他弓速,他则没有形成这样的肌肉记忆,当然完不成了。我认为,快弓不能降低速度慢拉的人,表明其快弓技术是不到位或者不算完全过关的。而学院派的二胡高手,几乎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这种所谓的二胡高手,不仅在老家有,在其他城市我也见过一些。他们普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辈子都爱拉那几首自己更‘得心应手’的二胡独奏曲,才不管你是不是早就审美疲劳了呢!而且,这类人中,有些人基本上就不拉歌曲。无论你怎么请他求他,甚至用激将法来刺激他,他都不拉。因为他比你更清楚,自己的技术是不够全面、不算过关的,一拉就会露馅,会让别人忽然觉得,原来二胡水平就这么一般般,连歌曲都拉不好听!假如,他在当地名气还很大,甚至还是一个职业二胡演奏员,就更不愿意丢这个面子了。
能拉好某些独奏曲,但不能把一些歌曲拉得好听的现象,在专业二胡演奏家或教授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更准确地说,有些老师拉出来的味道也正,也算是好听,但总感觉艺术感染力还是不够,或者说不算特别出彩。我想,这种现象不是差在技术上,而是差在内心的音乐感觉上。对于大多数业余二胡爱好者来说,不能把歌曲拉得动听感人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技术上的不足。
经过多年的观察、思考和体会,我才慢慢意识到,原来,要把一首简单的歌曲拉得优美动人,除了内心要有很好的音乐感觉外,首先的也是必须的,一定要有相当的技术做支撑,两者缺一不可!而往往是当‘匠人’在先,成‘艺术家’在后。要知道,匠人首先是用时间堆出来的,聪明虽然也管用,但也只是比别人稍微少用一点时间而已。所以,曹天立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你真正喜欢二胡,只要人没死,就往死里拉!”可见,曹老师对拉二胡必须要用大量时间来练习是何等的强调。
我原来也以为,只要能够把音拉准,节奏拉对,音色拉好,再把一首歌曲拉得优美动人就是‘小菜一碟’了。其实不然,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后来才知道,即便具备了音准、节奏、音色这‘三要素’,离把歌曲拉得优美动人还相差甚远!这三个能力具备之后,只能说基本上可以把歌曲拉得可听、不讨人嫌了。遗憾的是,大多数业余二胡爱好者即使终其一生,连最重要的音准关都没有过。
广大业余二胡爱好者中,据我观察,节奏问题相对少些;音准更难,问题也更多;比音准控制更差、更普遍的,可能还是拉不出好的音色。二胡是单音乐器,要让二胡好听,必须要拉出通透纯美的音色。我感觉,二胡爱好者中把音色拉不美的人更多。
当然,二胡的音质、音色要拉得美,这只是通常的要求。当二胡水平达到更高境界后,对于二胡音质、音色的多样性会有更多的要求和讲究。根据作品的需要来选择、控制和使用音色,都是非常考究的。说得更简单一点,有时候还需要二胡发出不那么纯净的声音,甚至是噪音,以表现某些特定场景或意境,比如:战场的厮杀声、马的嘶鸣声或是人的哭泣、叹息声等等。
毫无疑问,音准、节奏、音色是拉好乐曲最核心的‘三要素’。但仅仅拥有它们,要想把乐曲拉得好听仍然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还缺少了任何一条,那就更不用说了。就我的体会而言,业余二胡爱好者不能拉出优美动人的乐曲,首要原因还是音准问题。小时候常听到一句评价女人的话:“一肥遮百丑!”若套用这句话来评价拉二胡,也可以说:“一左现百丑。”确实,拉二胡,无论技术多么娴熟,如果音太不准,一切都‘归零’!
一个人独自拉琴,音准不准尤为重要,要是坐乐队,比音不准可能更糟糕的是节奏不好。另外,坐乐队,对演奏者音乐素养的总体要求比独奏时还要更高。
要把歌曲拉的感人动听,除了上述的‘三要素’以外,一定还要有恰如其分的滑音、揉弦、装饰音,以及强弱变化等。而后者,许多在谱面上都是没有标注的,需要演奏者用心去体会、学习和模仿,这是对演奏者全面音乐素养的一大考验。业余二胡爱好者你见过成百上千,但有几个能把歌曲拉得非常优美动人的呢?可以说很少。这个现象说明,拉二胡真的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简单,真的很难。它和书法等其他许多‘手艺’一样,门槛低,容易学,容易会,但要真正‘搞好’,很难!
那么多人都拉不好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业余二胡人中,我听到最多的理由是“音乐天赋不好”。但我并不认同这种看法。我认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手上的功夫不够造成的。否则,就无法解释众多业余二胡爱好者,都没有把歌曲拉得很好听这一现象。难道这么多人的音乐感觉都不对?显然,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毫无疑问,学习任何东西天赋都很重要,学习二胡也不例外。天赋条件对于学习进度的快慢,以及演奏质量、效果确实都有影响。但对于业余二胡爱好者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因其二胡水平永远只能达到中下水平,天赋条件就并非那么重要了,‘手艺’才是最关键、最主要的。连音准、节奏、音色都处理不好,就不要过分强调音乐天赋了。先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如果依然拉不出好听的音乐,那时再来讨论音乐感觉和天赋条件也不迟。就像做一道菜,连外观都做不好,还谈什么色香味俱佳,真是笑话!
如果想成为二胡演奏家,尤其是希望成为一名二胡大师,那么,音乐天赋及音乐艺术、人文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想都不要去想!
大多数业余二胡爱好者把歌曲拉得不够好听的现象,我已经注意很久了。后来,当我在网上看到对‘高手’和‘大师’粗略定义的一段话之后,我对这种现象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好的释然。那段话是这样说的:“高手,可以把复杂的曲子拉得好听。而大师,则能够把简单、平淡的曲子拉出自己独有的、别样的、动人的味道出来。”这充分说明了,要把一首歌曲拉得非常好听确实是不容易的。
近几年,我还逐渐体会和明白了又一个道理,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真理,即:会拉与拉得好,其演奏能力差距很大。打一个不太准确的比方:如果会拉一首曲子的能力系数是1的话,那么,能够把这首曲子拉得比较好的能力系数可能是2或3;能够把这首曲子拉得非常好的能力系数也许就是5或6。同理,能把很多曲目(包括不同风格)都演奏得非常好的人,比只会把少数曲子演奏得非常好的人的水平要高许多。
许多业余二胡爱好者是缺乏这种认知的,认为你会拉我也会拉,你只不过比我拉得好一点罢了。他可不知道,听起来似乎差不多的两个人,其二胡演奏水平和能力可能还相差几个档次。
所以,那些随口就说出“拉歌曲,看不出二胡水平!”的人,对五六级以下的二胡独奏曲不屑一顾,对拉这类曲子的人也看不起的人,我说好听一点,是他的认知有问题;说难听一点,他就是在‘开黄腔’。而真正专业的音乐人士,他们一定是不会说出“拉歌曲,看不出水平!”或“五六级以下的曲子没啥听头,还是要拉七八级以上的曲子才好听!”这种话来的。恰恰是一些二胡拉得相对好一点,性格又有些自傲的人,最喜欢‘口出狂言’。
我的看法很不同,如果你能把《田园春色》拉得非常动听,我也认为你很有水平。即使你能把《三门峡畅想曲》拉下来,但拉得结结巴巴一点不好听,我同样认为你没有水平,就这么简单!
二胡独奏曲《良宵》的级别够低了嘛,在我们周围大量的业余二胡爱好者中,有几个人能够把它拉得非常好听的?反正我是见的不多。就是那些二胡演奏家或教授,也不是每一个人拉的这首曲子都能够打动我的。
无论在现实中还是网络上,但凡能够把歌曲拉得动听、感人的,都是有相当功力的人。网上的许多二胡高手,你不要以为他们和自己一样,都是一些普通的业余二胡爱好者而去盲目羡慕他们。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科班出身的。星海音乐学院的孟晓旭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她在网上的活跃度很高,拉了许多歌曲,几乎每首都动听感人,广受好评。今年三八妇女节,我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近距离聆听了于红梅演奏的《女人花》,第一句一出弓就把我震撼了,真是无与伦比的好听和感人!当然,中国这么大,还有不少类似的二胡高手和专家教授。
说了这么多,我主要想表达的是:如果你不是一个纯粹自娱自乐、拉成什么样都无所谓,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把二胡拉得更好听、更动人的人,就一定要消除在认识上的许多误区。请充分相信大多数教科书和专业二胡‘明师’的指导,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都要走正道,正确、规范、潜心、持之以恒地练好二胡的基本功。
潜心、持之以恒,是在正确、规范的前提之下。说得再直白一点,只要你的方法和路径是对的,特别是在有‘明师’的指导下学习,你不必过多关注或纠结“我什么时候可以达到什么水平?”这类问题,每天认真‘埋头’拉琴就行了。当然,每个人本能地都会既认真努力地‘耕耘’,又会非常关注在意自己‘收获’的。只是说,要尽量用理性克服这种心理,以减少这种纠结和内耗。要做到‘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并不容易,也是需要毅力的。
我们成年人,特别是聪明自信的成年人,往往有不信邪、想走捷径的心理。殊不知,这种心理最终却成了我们事与愿违的最大障碍。学习任何东西都没有捷径,二胡更不例外!
2024年3月25日于北京
Al 阅读点评:
《胡琴学习随感》之三,作者主要围绕着如何评价和衡量二胡演奏水平展开,深入探讨了二胡学习中的一些常见误解和真正提升演奏水平的关键要素。以下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点评:
文章核心观点
1. 评价标准的偏颇:作者指出,很多人仅以演奏独奏曲的难度和快弓速度来衡量二胡水平,这是一种有失偏颇的标准。认为拉简单歌曲看不出水平的看法是错误的,作者甚至认为从几弓空弦中就能大致判断演奏者的水平。
2. 演奏水平的多维度:真正评价二胡演奏水平应综合考虑音准、节奏、音色、技巧运用、情感传达等多个方面。仅关注技术难度而忽略音乐表达的深度,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3. 误区与误导:过分追求演奏高难度曲目,尤其是《赛马》这样的标志性曲目,可能让学习者陷入误区,忽视了基础技能和音乐感觉的培养。文章提到,那些能将独奏曲演奏得很溜,却拉不出动人歌曲的人,往往是因为技术全面性不够,或者过于依赖肌肉记忆,而非从扎实的基础训练中获得能力。
4. 技术与艺术感觉:强调了‘匠人’与“艺术家”的区别,指出技术(硬件)与音乐感觉(软件)同样重要。光有技术而缺乏内在音乐感受,无法真正演绎出动人的音乐。同时,作者认为,许多业余爱好者之所以拉不出动听的歌曲,主要是因为技术不全面,而非音乐感觉的缺失。
5. 学习策略的反思:文章提到,想要拉好二胡,必须要有良好的音乐感觉和坚实的技术支撑,二者缺一不可。作者鼓励从基础做起,通过正规、系统的学习,逐步提升,而非盲目追求速度和难度。同时,指出很多所谓的‘高手’实际上在面对新曲目时适应能力较弱,提示了基本功的重要性。
点评
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二胡演奏水平评估的误区,强调了技术和艺术感觉的平衡,以及基础训练的不可或缺。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和亲身观察,有力地批评了学习中的急功近利心态,提醒二胡爱好者们应当脚踏实地,注重基础和全面技能的培养。文章的论述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普遍性,不仅适用于二胡学习,也适用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
文章的写作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结合个人经验与广泛观察,给出了有见地的分析和建议。作者对于音乐表现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性弱点的洞见,使文章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对二胡爱好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