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810期(总第5112期)
提笔欲书,心中千言万语涌动,只为描绘我亲切的村庄老烧锅村双庙组——敖汉旗政府所在地30公里处南部有一片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土地,它静静地躺在群山环抱之中,仿佛一位慈祥的老者,见证了无数风雨的洗礼和时光的流转。这便是我的村庄,清康熙元年,梁家来此开烧锅,故名。全村共辖19个村民组,13个自然营子。她如同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静静地铺展在岁月的长河中。那里,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沧桑与变迁,每一缕炊烟都承载着乡愁与温情。
都说指缝太宽,时光太瘦,不经意间,那些关于村庄的记忆便如流水般逝去。记忆中的村庄,是一把锄头一块地的简单与纯朴。天刚蒙蒙亮,村民们便扛着锄头,踏着露水,走向那片熟悉的土地。他们或弯腰点种,或挥汗如雨地除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生活的篇章。那时的村庄,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三五成群便围坐在一起或火盆旁或煤油灯下嗑着毛嗑分享着一天的收获与喜悦,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至今仍让我怀念不已。
然而,岁月如梭,村庄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片大地上早已是千里良田无牛马,科学种田机械化的景象蔚然成风。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以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取代了传统的农耕方式。村民们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辛苦劳作,而是可以坐在驾驶室里,轻松地操控着机器,完成播种、施肥、收割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活动。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极大地减轻了村民们的劳动强度。
随着村庄的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水泥路修的越来越平,交通越来越便利,可是探亲的乡音却越发冷淡。这些年,地里产的粮越来越多,可村里的人却越来越少。那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村庄,前往城市追寻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多的机遇。他们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和不舍,踏上了追梦的征途。而留下的,往往是那些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他们守望着这片土地,也守望着那份对家的深深眷恋。他们的离开,让村庄变得愈发冷清,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街道和集市,如今也变得门庭冷落,门可罗雀。每当逢年过节,村里才会迎来短暂的热闹,但那份热闹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孤独与寂寞。
尽管如此,村庄依然以她独有的方式,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每当春耕和秋收时节,村庄便会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村民们会聚在一起,共同庆祝丰收的喜悦,分享着彼此的劳动成果。那一刻,他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简单而纯朴的年代,那份对土地的热爱与敬畏,依旧在他们心中流淌。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片土地年复一年地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与记忆。对于游子而言,这里不仅是他们的故乡,更是他们心灵的归宿。每当夜深人静时,那份对村庄的思念便如潮水般涌来,让他们彻夜难眠。他们怀念那里的青山绿水,怀念那里的鸟语花香,更怀念那里的人们和那份简单而纯粹的生活。
如果你有幸来到我们这个村庄,她会以最热情的方式迎接你。她会端出满山的鸟语花香,用青山绿水为你解渴,用辽阔与蔚蓝抚慰你的衷肠。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那份来自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也可以感受到村民们那份淳朴与善良。他们像母亲一样默默守望着这片土地,对每一个走向她的人馈以粮食和安定。因为,在他们心中,付出与担当是最美的荣光。
在咱中国,这样的小村庄有60万个之多。它们虽然规模不大,却承载着亿万人民的乡愁与梦想。它们连在一起,便构成了如画的江山,岁月在这里安澜。这些村庄,不仅是我们国家的根基和血脉,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它们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变迁,也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每当我回想起村庄的点点滴滴,心中便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感动。那里有我童年的欢笑与泪水,有我成长的足迹与回忆。无论我走到哪里,那份对村庄的眷恋与思念,都会像一根无形的纽带,将我紧紧牵引。因为我知道,那里有我永远的根和魂,有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愿我的村庄,永远保持着那份纯朴与宁静;愿村里的村民们,永远保持着那份善良与热情。愿岁月静好,愿时光不老,愿我的村庄越来越美好。
作者简介:郝志义,赤峰市敖汉旗人,中共党员,现就职于敖汉旗实验小学,内蒙古敖汉旗文联影视家协会理事,参演《相约宋杖子》,著有散文《宋杖子古村落探秘》《缅怀我的大伯》《我的一次演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