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文学|宋云鹏:渐行渐远的木匠铺
文摘
2024-12-23 00:00
浙江
2024年第1851期(总第5153期)
主 编:陆相华 投稿:13816643239@163.com木匠这行当,不知源于何时,有记载的大约就是木匠鼻祖春秋时期的鲁班吧。后人用“班门弄斧”来形容在高手面前卖弄技艺,指的就是这位祖师爷,可见,木匠自古以来就受人尊敬,当我们在名胜古迹旅游时,看到那些古建筑的雕梁画栋,玉柱盘龙,能工巧匠们的精湛绝艺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很早以前,木匠、铁匠和瓦匠都是令人羡慕的手艺活儿,木匠似乎更胜一筹。相比于其他行当,木匠活相对轻松体面,干净,但也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木匠师傅收徒弟的标准也很严格。一般都要机灵一点的,本家人为主。一旦做了徒弟,那可真的要像对待自己的亲爹娘一样对待师傅,除了正经学活儿,洗刷倒水,提茶递烟都要有眼神,要“会来事”,师傅对徒弟的要求也是相当严厉,所谓“严师出高徒”说的就是这个理。徒弟也得自己上心,“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何时出徒,自己能独挡一面,全靠徒弟的悟性和灵性了。小时候,我记事很早,原来的小河沿公社综合厂,62年的一场大水以后,迁址到西南湾子(铁路沙通线以南)厂长是我爷爷宋士林,那时厂子的结构是多元化管理,归属敖汉二轻局,大集体性质,附近的能工巧匠多汇于此,木匠、铁匠、皮匠等等都各显其能,木匠和铁匠也有技术等级的分工,皮匠也是如此,那会各个大队的生产队里都有马和牛拉的胶轮车,四大套,自然离不开皮具,“长木匠,短铁匠,”体现出了各自的长处和技能,特别是木匠有最严格的分工,拉锯、截木头,用凿子开眼,凿子的规格也是有尺寸的,有五分,七分,八分之说,木匠们都各负其责,配合得十分默契。木匠活中,锛木头是最危险的活儿了,一根圆木,用锛子锛去树皮,一只脚要蹬住,防止圆木乱滚,脚前掌要微微上翘,锛子落下来正好砍在脚掌下面,干这个活要全神贯注,稍有走神砍着脚面,也是常有的事。下一步就是画线了,先用直尺(五尺杆)或角尺(方尺)按照需要标好位置,再拿出缠好线绳的墨斗(牛角做成的)灌上墨汁,一个人从墨斗中拉出线头,这个活一般都是由徒弟来干,师傅拿着墨斗在另一边,找好位置,拉紧线绳,挑起用力一弹,一条直线就画好了,接下来的活儿就是拉锯了,通常都是师徒两个人一组,师傅拉上锯,徒弟拉下锯,往上拉时,徒弟要用劲往上推,往下拉时,徒弟更得要用劲,往往弄得满身都是锯沫子。木头被锯完板以后,要用刨子刨平,推刨子得需要技术,更需要有力气,前腿躬,后腿蹬,就像现在赵本山表演的小品《三鞭子》一样,两手握住刨子往前推,用力要均匀,还时不时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找找平,然后根据木板的薄厚大小,按着要求,用自己熬制的“水胶”,粘好粘严,按主家的要求,量材使用,做成各式各样的橱柜,桌椅等等。给综合厂创造了很大的利润。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有“五扎子”。说是“五扎子”其实就是只有四条腿的凳子,做凳子应该是木匠最基础的活儿了,也是考验木匠的活儿,一块木板,四条腿,四个木撑子,不用一根钉子,光得靠凿眼不大不小正好合适才行,这就是技术,这才是手艺。烧火用的风箱,(也称风匣)也不用一根钉子,照样做得风丝不透,这才体现出了什么叫做匠人,这一点,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那个时候精细活儿都是师傅亲自干,中午总要炒两个菜招待他们,师傅当仁不让地喝上一壶,那年月,手艺人非常受欢迎,有时都得排班等。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干完活儿还要拿上一沓“大团结”。也算是“肥差”了!1995年,小河沿村因洪水泛滥,被迫搬迁新址,各家各户开始请木匠做门窗,柁檩之类,但从他们的做法,手法来看,都无法与以前的木匠相比,所以他们也就充其量被称为“木工”了。以前的木匠做出来的东西虽然略显笨重,有些不时髦,却结实耐用,直到现在还毫不走样。时过境迁,老行当“木匠铺子”虽然已临消声匿迹,木匠这一行业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有些渐行渐远了,但那“哧哧”的拉锯声已成为人们心目中永久的记忆。作者简介:宋云鹏,敖汉旗小河沿人,爱好文学,也喜欢诗词,书法。《故乡文学》 主编:陆相华
13816643239@163.com
故乡文学
散文、诗歌、小说等反映乡土文学的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