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丨十年磨一剑,解决PEM电解水从技术走向市场的关键难题

文摘   2024-11-19 08:10   北京  

“PEM电解水制装备的国产化、自主化非常关键,如果我们的仪器和核心材料不能自主生产,成本就很难下降,就会被国外‘卡脖子’。2020年,陶华冰从新加坡归国,站在创业的十字路口,他一头扎进电化学材料领域的研究中,用两年多时间,主攻PEM电解水制氢装备里最关键的膜电极。2022年4月,在嘉庚创新实验室的支持下,鹭岛氢能(厦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鹭岛氢能”)成立。

在中国氢能联盟“2024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的赛场上,鹭岛氢能一举斩获冠军,赢得了业界和市场的广泛关注。从最初五六个人的项目研发团队,到如今拥有70多名员工的“冠军”企业,鹭岛氢能凭借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技术能力和产品关键指标,打通了PEM电解水制氢装备的全链条研发,实现了关键材料的自给自足。



学以致用,让技术从抽象到具象

图丨2024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年度总冠军

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目标,在2030年之前,太阳能和风能总装机容量将会达到1200吉瓦,截至今年7月份,中国已提前6年实现了这个目标。面对短时间内如此大规模的绿电增长,电解水制氢将成为绿电消纳的关键解决方案。

当前,制约绿氢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本问题,生产绿氢的成本一部分来自电解水制氢过程当中的电力成本,另外一部分是电解水制氢装备的成本。因此,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和制氢装备成本是实现绿氢工业化、规模化应用的两大关键核心。“因为我本身的研究方向就是电化学催化方向,在研究过程中一直想通过高效电化学制氢技术推动绿氢的平价化。”带着这样的愿景和使命,陶华冰在新加坡期间就开始逐步搭建团队框架,与现任鹭岛氢能设备总工程师的陶勇冰开始进行材料和动力学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陶华冰长期从事电解水制氢技术研究,将化学反应工程与电化学进行交叉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电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方向。2020年,疫情封锁期间,陶华冰几经周折回到国内,第一次来到厦门,进入厦门大学,与郑南峰院士、田中群院士结识,展开了深度学术与产业合作交流。“厦门大学是国内电化学领域的代表性单位,在国际上也有非常高的声誉,这是我在天津大学读本科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的。”于是,在回国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厦门大学和嘉庚实验室。

图丨鹭岛氢能工程师在进行催化剂合成

鹭岛氢能结合陶华冰团队与厦门大学、嘉庚实验室的十余年技术积淀和研究成果,聚焦高效制氢体系,突破高效电化学制氢技术,开发高效低成本电解制氢装备。“在进入氢能行业之初,我们对多个电解水制氢方向进行了综合评估,经过仔细对比,我们认为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在高效、灵活、安全等方面的优势,能更有效地解决绿电消纳难题;除此之外,PEM制氢技术的较高技术门槛和挑战性,与我们团队的技术背景和攻坚能力相匹配,正好能够发挥我们的强项。因此,我们决定将研发重点聚焦在PEM电解水技术领域,致力于攻克这一领域的技术难题。”陶华冰对团队的技术实力一直充满了信心。

“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如果学到的东西、研发的成果,最后不能转化为实际的技术和产业应用,意义就不大了。”这是陶华冰的创业初心,也是鹭岛氢能一直在做的事情。

迅速成长,从蓝图到「首台套」

图丨鹭岛氢能工程师在进行膜电极浆料的表征

PEM制氢装备过往无法大规模商业生产,主要是因为成本居高不下,PEM电解槽性能普遍较低,同等制氢量需要较多昂贵材料投入,膜电极上的催化剂依赖铱等贵金属材料,价格昂贵、利用率不高且寿命较短。

彼时,我国亟需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电解槽,重点突破阳极催化剂、膜电极等核心材料制备技术,实现高电流密度、高能量转化效率和高稳定性。

图丨投洽会中国氢能联盟
「领航中国·氢能产业专区」上展示的

鹭岛氢能低铱高电流密度电解槽

“提高电流密度的最大难题就是解决PEM电解水的衰减问题。我们对此做了大量测试,为的就是从底层逻辑上解决它的机理问题,之所以设计低铱高电流密度,是从PEM电解水长远应用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我们国家铱的储量只占全球的0.2%,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将低铱高电流密度中的铱载量降低到0.1毫克以下,以应对未来大规模应用时可能遇到的资源短缺问题。在大量测试之后,我们终于发现衰减是由催化剂形成的催化层的物理结构衰退引起的。找到这个根源问题之后,我们重新设计了一套催化剂的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大量的工艺改进和优化,从而确保了低铱高电流密度电解槽的长寿命运行。”

陶华冰带领团队成员前后做了近千次试验,终于制备出符合条件的催化剂,将膜电极材料上铱的用量降低了70%,同时,PEM电解水装备的铱有效利用率、制氢效率和装备寿命等性能不减反升,真正解决了PEM电解水技术走向市场的关键难题,也为团队向企业转变提供技术支撑。



图丨鹭岛氢能低铱高电流密度单堆500标方电解槽
2023年4月,鹭岛氢能自主研发的多通道PEM电解池测试仪器获得CNAS检测资质认证,并发布了高性能兆瓦级PEM制氢装备;10月,低铱高电流密度PEM电解槽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024年6月,鹭岛氢能兆瓦级系列电解槽在新疆乌鲁木齐加氢站正式投运,经实测验证,相关数据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0月,鹭岛氢能发布新一代低铱高电流密度单堆500标方电解槽,推动国内PEM电解水制氢技术向更大规格、更低成本迈出坚实一步。

氢」路历程,布满荆棘

图丨鹭岛氢能电解槽生产与测试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快速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背后,是十余年的技术积淀,和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的坚定信念。
“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坚守在电解水领域,曾经有好几年电解水没有这么热门的时候,很多人都去了备受瞩目的二氧化碳还原、氮还原、单原子催化等等这些领域。但是我们的研究,在这十几年来一直都聚焦在电解水阳极,因为它也是电解水过程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回忆起一路走来的过程,陶华冰谈到。
在研发过程中他们也曾屡屡遭遇质疑,“有人会担心将来PEM涉及到贵金属的限制问题,是否在未来会成为一个主流技术。”然而经过反复商讨和验证后,陶华冰团队还是将视野聚焦在PEM电解水技术上。“在2020年的时候,我们国内技术和国外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然而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单体规模还是技术参数上,我们已经与欧美的先进水平持平,甚至在电解水的阳极研究方面,我们实现了对欧美的超越。在见证技术顺利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对PEM技术的未来发展信心也在不断增强。”

图丨兆瓦级制氢系统

在产业化的过程中,陶华冰回忆,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是电解槽的放大生产。“当时时间紧任务重,我们面临着交付时间的限制,但因为我们一直做的是正向研发,从来没有实际做过那么大的电解槽、那么大的系统,那时候我们非常担心放大生产后的产品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过好在第一代电解槽制作出来后基本达到了设计性能,经过持续迭代,其性能指标也在不断提升,这才让我们对放大生产的过程有了充分信心。”
不过,比起在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的困难,对于从高校走向企业的陶华冰而言,创业本身才是更难的事。“以往我只需专注于科研工作,但现在公司运营的诸多事务也需要打理。作为一名新手企业家,一切都要从零学起。在这个过程中,我才发现自己的知识面很窄,只会做研究;但经营一个企业,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管理、融资、营销,这些内容我都需要从零学习。”陶华冰谈到。“销售也是门学问,我们的商业模式也经历过一个从单纯销售产品转变为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的过程,这要求我们进行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我们不再仅仅是加工或生产,而是提供包含我们工艺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PEM电解水制氢在国内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技术,在实际应用和示范中,很多客户并不是电解水领域里专业做研发的,往往对技术细节不够了解,对新产品的接受程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既要聚焦产品技术领先,又要做到为客户量身设计详细易懂的解决方案。这种从单一产品研究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案设计的思维转变,对我们来说是另一个层面的挑战。”

从科研成果到市场投入应用,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面对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加入行业的氢能企业以及氢能人才,陶华冰谈到,“氢能行业门槛高,做技术做企业难度大,但未来的前景无疑是十分广阔的。对于有意在这个行业深耕的人士,我的建议是,要坚定地做好长期投入与克服重重困难的准备。”

- THE END -



图文来源于中国氢能联盟、鹭岛氢能及网络等公开渠道

编辑丨庄婉喆

责编丨卢常佳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与/氢/回/顾



对话丨氢能产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氢瞰企业丨鹭岛氢能发布首台自研低铱
高电密单堆500标方每小时PEM电解槽
「链」接未来,大赛助推氢能「四链」深度融合
听!来自氢能产业变革中的最强音



氢能联盟CHA
中国氢能联盟官方社会化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