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2024年,银行理财在存款“脱媒”助推下规模高增,也在“股债跷跷板”扰动下增势放缓。展望2025年,银行理财业务的运行逻辑可能有哪些新的边际变化?从理财规模、产品布局、资产配置、产品收益及竞争格局等维度初步分析如下:
(1)理财规模:预估2025年规模增量2-3万亿,存款“脱媒”仍是重要支撑
2024年以来,债市走牛对理财收益率形成提振,叠加存款挂牌利率两次下调、存款“手工补息”整改等负债成本管控举措接连出台,理财收益率“比价优势”凸显,存款“脱媒”助推理财规模增长3万亿左右。2025年,存款“脱媒”或仍是理财规模扩张的重要支撑,中性预估规模增量2-3万亿,年末规模在32~33万亿左右。同时,需要观测债市利率下行幅度与波动特征、股市是否持续向好激励权益类投资增加、以及居民风险偏好边际变化等影响因素,如果理财规模波动范围扩大至5%-15%之间,则全年规模可能落于31-34万亿区间。
(2)产品布局:低波稳健产品仍是压舱石,含权理财等细分赛道或有结构性机会
经济逐步企稳过程中,居民风险偏好改善相对缓慢,渠道端对理财的诉求还将以稳健、低波动为主。低波稳健产品仍是主要布局方向,但理财产品投资性质、运作模式、业绩基准等划分将更加精细化。“9.24”以来,权益资产价格回升,带动含权理财产品收益率明显走高。后续理财公司或渐进式开展权益投资,加大“固收+”产品创设力度。
(3)资产配置:存款类资产占比面临波动,资产配置图谱更加丰富多元
2023年以来,低波稳健类理财成为理财新增资金的重要产品线,这类产品通常借助较高比例的存款配置,搭配使用诸如收盘价估值等稳定估值方式,作为稳净值的压舱石。2024年以来,在严监管环境下,以上两个稳定净值的方式均被进一步规范。展望2025年,理财资产配置或主要有四方面边际变化:存款占比可能面临波动下降、理财大类资产配置将更趋多元、对公募基金配置仍有较强刚性、对其他资管产品的配置将保持较高强度。
(4)产品收益:理财收益中枢整体承压下行,产品净值波动幅度或有所增大
随着货币政策总基调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中性预估2025年或有两次降准、政策利率或有两次降息,银行负债端成本管控举措同步推进。在此背景下,固定收益类理财收益率料将下行,同时净值波动幅度或有所加大。从监管环境看,适时降低业绩基准,有助于提升理财产品达基率。整体看,严监管环境下,理财进一步规范净值化运作是大势所趋。对于银行理财业绩展示而言,无论是收益率的下行压力,亦或是净值波幅增大的预期,都不利于理财绝对收益表现。但是相对有利的因素在于,2025年加强负债成本管控是银行“稳息差”的必然之举,存款挂牌利率仍有进一步调降空间,进而有助于提振理财收益率的相对吸引力。
(5)竞争格局:理财公司市占率进一步提升,国股行市占率差异可能趋于收敛
对理财行业竞争格局,未来可能有三点变化:(1)理财公司市占率进一步提升,沪农商行等存续理财规模较大的银行,未来有望获批理财公司牌照;(2)代销渠道日益成为影响理财公司产品规模增长及市占率的重要变量,当前股份行、城农商行理财公司行外代销机构家数普遍更高。非银行类机构代销渠道能否放开仍存不确定性,如果放开对理财公司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3)严监管环境下,国股行理财公司净值表现及市占率差异可能趋于收敛。
作者 | 王一峰、董文欣|
原标题 | 【光大金融】从五个维度看2025年银行理财
正 文
一、理财规模:中性预估2025年规模增量2-3万亿,存款“脱媒”仍是重要支撑力量
预估2024年理财规模增长3万亿左右至30万亿附近。2024年以来,债市走牛对理财收益率形成提振,叠加存款挂牌利率两次下调、“手工补息”存款整改等负债成本管控举措接连出台,理财收益率“比价优势”凸显,存款“脱媒”助推理财规模增长3万亿左右。2024年全年理财规模增长节奏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上半年特别是2Q存款加速“脱媒”支撑下,理财规模处于较快扩张期。驱动因素主要包括:
①债市走牛对净值化理财收益率形成提振,与存款比价效应逐步显现。上半年,债券市场收益率除在4月下旬短暂调整外,整体下行较为流畅,截至2Q末,1Y同业存单(AAA)、5Y二级资本债(AAA-)、10Y国债收益率较年初分别下降45、78、35bp,根据普益数据, 1Q、2Q全市场理财成立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3.57%、3.53%;同期,5大行1Y、3Y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分别为1.45%、1.95%,理财收益率具有竞争力;
②居民整体风险偏好较低,叠加股市震荡偏弱,低波稳健且收益水平较好的理财受到青睐;
③4月叫停“手工补息”存款后,部分对公存款“脱媒”倾向增强,2Q单季理财规模较季初增长近2万亿,估算对公理财规模增加0.5万亿左右。
综合来看,投资者较低风险偏好下,对绝对收益投资品种配置需求更强,促成了“理财规模扩张—配置力量增强—短端利率下行—净值表现优异—提振规模增长”正向循环。根据银行理财登记中心数据,24H1理财规模大幅增长1.7万亿,余额从年初的26.8万亿增长到28.5万亿,而2021-2023年上半年规模增量分别为-0.1、0.2、-2.3万亿;
(2)3Q理财存续规模阶段性收复30万亿,单季规模同比小幅多增1700亿。7月,跨季后资金回流理财、国股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资本利得对理财业绩形成有力支撑等因素提振下,理财规模重回30万亿上方。8月,央行多次发声提示长债风险、交易商协会对四家农商行机构启动自律调查、部分机构卖出长期利率债等多重因素共振,债市阶段性调整压力加剧,特别是信用债调整幅度明显,理财收益率边际承压,规模增长动能减弱。临近9月末,理财规模再度季节性回落。三季度,理财规模增长9100亿,同比多增约1700亿,收于29.4万亿附近;
(3)“股债跷跷板”扰动下,10月理财规模增长显著弱于历史同期;但后期债市走牛提振下,11月再度呈现同比多增。9月24日,金融三部委国新办发布会宣布系列支持性政策,此后“一揽子”稳增长举措相继出台,资本市场交投活跃度快速攀升,10月A股日均交易量升至2.01万亿,是9月日均交易量的2.52倍,对资金形成分流;与此同时,债券市场承压运行,对理财收益率形成负向拖累。“股债跷跷板”扰动下,10月理财规模增量0.4万亿,显著低于过去三年1.1万亿的均值。随着股指运动趋稳、流动性宽松环境下债市收益率再度下行,理财收益率快速修复,11月全市场理财近3个月/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分别为3.12%、3.11%,较10月分别提升80、16bp。测算11月全市场理财规模增量5100亿, 同比多增2700亿。根据普益数据,截至12月29日,理财存续规模29.6万亿,结合24Q2末银行理财登记中心数据并同步考虑临近年末理财回表因素,预估2024年末全市场理财规模或录在29.5-30万亿之间,全年增量2.7-3.2万亿。
2025年存款“脱媒”或仍是理财规模扩张的重要支撑,中性预估规模增量2-3万亿,年末规模在32~33万亿左右。展望2025年,信用活动或仍面临一定压力,但政府债券显著多增有望带动社融稳定增长,预估2025年共发行政府债券15万亿左右,广义赤字率有望达到10.5%以上,中性情境下,预估社融增速在8%以上,年内增速先上后下,较2024年7.9%增速预期有所改善,维持社融增速与GDP和通货膨胀目标基本匹配。反观贷款增速,由于专项债化解隐债形成置换,料贷款增速较今年继续放缓,社融与信贷增速逆转且裂口走扩,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呈现“跷跷板”。
从近年理财规模变化看,2021-2023年理财规模增量分别为3.1、-1.3、-0.8万亿,2024年规模增量预估在3万亿附近,考虑2022-2023年理财规模增势受到22Q4“赎回潮”较强扰动,2025年社融增速预期较上年稳中有升、存款挂牌利率有望进一步调降等因素,中性预估理财规模增量可能在2-3万亿左右。同时,需要观测债市利率下行幅度与波动特征、股市是否持续向好激励权益类投资增加、以及居民风险偏好边际变化等影响因素,如果理财规模波动范围扩大至5%-15%之间,则全年规模可能落于31-34万亿左右。明年存款“脱媒”或仍是理财扩张的有力支撑,对于“脱媒”强度,我们认为需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①居民端定期化趋势或有所改善,带动存款“脱媒”。2024年初,五大行1Y、3Y存款挂牌利率分别为1.45%和1.95%,彼时日开型、1M(含)以下、1-3M(含)理财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分别为2.27%、2.86%和3.0%。2024年10月存款挂牌利率再次调降后,1Y、3Y存款挂牌利率分别为1.1%和1.5%,截至12月29日当周,日开型、1M(含)以下、1-3M(含)理财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分别为2.18%、3.15%和3.19%,价差优势有所拉大。当前7D OMO利率为1.5%,定期存款相较金融市场资金回报率吸引力不足,居民存款定期化或有所改善。
② 对公活期存款或持续“脱媒”。10月存款挂牌利率年内第二次下调后,协定存款挂牌利率下调40bp至0.2%。在此背景下,部分企业存款资金可能由“类活期”的协定、通知存款进一步向表外资管产品等形态迁移,从而带来对公理财规模扩张。截至24H1,上市银行对公同业活期存款付息率接近1%,虽有下行但仍处于相对高位。2025年,对公活期(类活期)仍是负债成本管控的重点,料对公存款“脱媒”具有延续性。
③ 政策利率下调与挂牌利率下调形成双重激励。2024年(截至12月26日),7D OMO下调30bp,10Y国债利率下行84bp,政策利率下调增厚债券投资资本利得收益;而存款挂牌利率两次下调后,3年期及以内定期存款利率已全面降至1.5%(含)以下。2025年,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的原则下,政策利率和挂牌利率均有望继续下调,从而对存款“脱媒”、资管产品扩张形成双重激励。
二、产品布局:低波稳健产品仍是压舱石,含权理财等细分赛道或有结构性机会
低波稳健产品仍是主要布局方向,但理财产品投资性质、运作模式、业绩基准等划分将更加精细化。截至24Q2末,风险等级较低的一级(低风险)和二级(中低风险)理财产品总规模26.8万亿,占全部存续理财规模比重高达94.1%。经济逐步企稳过程中,居民风险偏好改善相对缓慢,渠道端对理财的诉求还将以稳健、低波动为主。以某大行理财子在售产品货架为例,定位于“零钱包”功能的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占比超40%,净值回撤小、持有期限多样的非现管固收类产品规模占比53%,二者合计占比超九成。
后续看,开放式运作模式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仍将是理财规模增长的压舱石,但产品划分维度有望更加精细化。21世纪经济报道在《理财产品分类指引即将出台,业内有望迎来统一的产品标准》一文中提到,银行业协会已制定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分类指引,进一步对产品投资性质、运作方式、业绩比较基准和风险等级进行细化,或于近期投票结束后出台。其中,(1)产品投资性质上,固定收益类产品(24Q2末规模27.6万亿,占比96.9%)在现金管理类、纯固收、固收增强基础上,进一步将固收增强划分为一级固收增强和二级固收增强并设置了明确的投资比例限制;(2)产品运行模式上,开放式产品(24Q2末规模22.8万亿,占比79.9%)细分为日开型、最小持有期型、客户周期型、定开型、申赎分离型和其他开放式。
渐进式开展权益投资,加大“固收+”产品创设力度。截至12月27日,4Q两市日均股票交易量为1.87万亿,较1~3Q日均交易量增长134.7%,处于高位;沪深300、中证A500指数自“9.24”以来分别反弹18.8%和20.4%,权益资产价格回升,带动含权理财产品收益率明显走高。含权类理财产品主要涉及固收+、混合类、权益类三个产品类别,根据普益数据,截至12月29日当周,固收+、混合类、权益类理财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分别为3.31%、2.06%、2.5%,较9月29日当周分别上涨12、71、332bp。
目前含权理财以“固收+”产品为主,根据普益收录数据,截至12月25日,理财公司存续产品中,固收+、混合类、权益类产品规模占比分别为44.3%、1.9%、0.1%。存续“固收+”产品运作模式主要为最小持有期型、定开行和日开型,期限分布相对分散。从24Q3末十大重仓看,在资产配置上,除固定收益类和货币市场类外,资产类别主要涉及资管产品、基金、权益类、非标等,权益类资产项下主要为优先股、股权和股票等子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稳定楼市股市”,2025年权益类资产或成为理财增厚收益的有力抓手。理财公司具有进行多策略多资产投资来增厚收益的天然优势,叠加“固收+”产品顺应客户稳健投资需求、前期业绩逐步形成正反馈等积极因素,预计理财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固收+”等含权产品的拓展力度,以此来提升投资收益、增强产品竞争力。特别是如果资本市场有超预期稳定表现,“固收+”、混合类等产品线或阶段性上量。此外,美元理财、黄金理财或延续较强增势。
个人养老金实施范围扩展至全国,养老理财产品创新或有进一步突破,未来或有所改善。12月1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个人养老金实施范围由36个先行城市扩大至全国。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研究开发符合长期养老需求的个人养老储蓄、中低波动型或绝对收益策略基金产品等金融产品。
就养老相关理财产品而言,近年来,理财公司对养老理财及个人养老金理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2024年以来暂无新的养老理财产品发行,截至12月25日,存续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仅30只,产品运作模式主要为以最小持有期为代表,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超8成,产品结构相对简单。2024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在对政协第04805号提案答复中,曾明确提到拟将养老理财产品等养老金融业务开展情况纳入理财公司监管评级重要考虑因素。养老理财契合商业银行客群风险偏好较低、追求稳健收益的特征,是一揽子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着力做好“五篇大文章”背景下,监管高度重视养老金融发展,叠加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不断强化,后续相关理财产品在产品策略、期限结构、费率设计等方面具有较大创新空间,理财公司也有望依托母行在风险管控、项目获取、客群基础、品牌信誉、服务场景等诸多方面的资源,在养老金服领域有所突破。但是综合当前养老金第三支柱规模仅在百亿量级、居民养老金融储备意识相对不强、养老金融相关产品投资创设经验仍待积累等现实因素,未来养老相关理财产品或有所上量。
三、资产配置:存款类资产占比面临波动,资产配置图谱更加丰富多元
严监管环境下,理财稳定估值的主要抓手生变。2023年以来,低波稳健类理财成为理财新增资金的重要产品线,这类产品通常借助较高比例的存款配置,搭配使用诸如收盘价估值的私募债等稳定估值方式,作为稳净值的压舱石。2024年以来,在严监管环境下,以上两个稳定净值的方式均被进一步规范:
(1)存款配置上,2024年以来,随着“套壳”保险资管存款、“手工补息”存款等方式形成的高息存款相继受限,部分理财资金开始寻求高息“趴账”同业存款、同业存单、中短债基等作为替代选择。截至24Q2末,理财持有现金及银行存款类资产规模占比较年初下降1.4pct至25.3%,占比自2019年以来首次呈现高位回落。随着12月初《同业存款自律倡议》生效,部分配置仓位寻求逆回购、同业存单等替代选择,预估年末存款类资产占比延续回落态势;
(2)稳估值技术手段上,针对非活跃券的收盘价估值、信托收益平滑机制、分离定价等稳定净值的手段一度被更广泛使用,但2024年以来,监管强化理财净值化管理背景下,理财通过信托平滑机制调节收益、风险资产交易、自建估值模型等行为被相继被规范。信托平滑机制受限后,理财对于底层资产净值波动的容忍度将边际趋降。
展望2025年,理财资产配置或主要有四方面边际变化:
(1)存款占比可能面临波动。囿于前期高息存款到期及同业活期存款定价纳入利率自律管理,理财资金在存款配置的切换上,需要考虑统筹考虑流动性变化、收益稳定性。对于现金管理类理财来说,“约期存款”产品可能将逐步淡出,“受限存款”占比限制可能推动部分资金转为同业活期、短期存单或债券资产。考虑到同业活期综合付息率水平将跟随OMO价格下调而下行,存单与债券票息水平波动,未来理财投资存款的比例面临的不确定性将增加;
(2)理财大类资产配置将更趋多元。随着债券市场收益率中枢下行至较低水平,理财将不得不更加注重通过加强交易性机会把握、综合运用多资产多策略等方式来博取收益增强,但这也可能使得理财面对更大的净值波动风险;
(3)对公募基金配置仍有较强刚性。理财配置公募基金的核心逻辑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相对“冗余”的增量资金需尽快完成配置,尤其是“资产荒”时期体现更为明显;二是将公募基金作为较高流动性的工具型产品,在需要较快拉升久期/降波动,亦或是增强产品流动性时灵活配置;三是囿于自身投研能力相对不足,借助“外脑”增强权益类资产等配置。基于以上配置逻辑,预估2025年理财对公募基金仍有较强配置需求。
一方面,公募基金特别是其中的债券型基金凭借较高的流动性和操作便利性,已成为理财重要配置选择。回溯来看,2024年上半年,理财规模高增的同时,面临着配置高息存款受限、债券供需矛盾仍大等带来的欠配压力,理财大幅提升了公募基金配置力度,截至24Q2末,理财配置公募基金规模达到1.1万亿,较年初增长近4900亿。结合普益披露的十大重仓数据,初步测算理财持有债基规模或者在8000亿以上。3Q以来随着债券市场阶段性调整,理财公募基金持仓季环比有所下降,但随着理财规模增长、高息存款配置受限,预估后续公募债基配置仍具有较强刚性。
另一方面,加强权益投资是理财增厚收益的重要途径,当前阶段理财投研能力建设仍存短板,配置公募基金或加强委外合作是拓展大类资产配置、增强权益类资产投资的必然选择;
(4)理财对其他资管产品的配置仍将保持较高强度。虽然理财借助信托、券商资管等通道稳定估值的手段被进一步规范,但是出于开户可得性、清算便利性等考虑,理财天然具有通过资管通道进行资产配置的需求。从普益数据看,在2024年严监管环境下,理财持有其他资管类产品规模占比仍呈现逐季提升态势。
四、产品收益:理财收益中枢整体承压下行,产品净值波动幅度或有所增大
固定收益类理财收益率料将下行,同时净值波动幅度或有所加大。截至24Q2末,债券及存款类资产在理财持仓中合计占比超8成。随着货币政策总基调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广谱利率下行将拉低票息收入,但下行空间或有所收窄;另一方面,随着前期高息存款逐步到期或受限,进一步存款成本管控箭在弦上,或将对理财收益形成恒久性拖累。
与此同时,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幅度或有所加大,一是近期“稳增长”政策持续出台、10Y国债收益率下探至1.7%附近,债券市场不确定性有所提升,收益率潜在波动性可能加大;二是存款类资产占比呈现高位回落,随着部分存款类资产配置主动寻求替代选择,净值稳定性也将随之趋降;三是前期高息存款、平滑机制等一些相对“擦边球”的稳估值手段受限,叠加历史积攒的浮盈逐步释放完毕,理财估值韧性将有所弱化。相应的,为更好做好久期管理和回撤控制,或导致理财债券配置的组合久期缩短,也可能进一步对理财收益率形成负向拖累。
从监管环境来看,适时降低业绩基准,有助于提升理财产品达基率。中国证券报在《质量至上 规模让位 理财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呼之欲出》报道中提及,《理财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办法》有望在近期正式出台,在监管部门就该文件向业内征求意见以来,已有理财公司主动加大了对理财产品业绩达标率的考核力度。低利率环境下,适时降低理财业绩展示基准,一定程度上更有助于理财公司提高产品业绩达标率,改善监管评级得分。
整体看,严监管环境下,理财进一步规范净值化运作是大势所趋。对于银行理财业绩展示而言,无论是收益率的下行压力,亦或是净值波幅增大的预期,都不利于理财绝对收益表现,进而可能削弱理财产品对居民端的吸引力。但是相对有利的因素在于,2025年银行体系息差仍具有较强收窄压力,加强负债成本管控是必然之举,存款挂牌利率也仍有进一步调降空间,进而有助于提振理财收益率的相对吸引力。
五、竞争格局:理财公司市占率进一步提升,国股行市占率差异可能趋于收敛
对理财行业竞争格局,我们认为未来可能有三点变化:一是理财公司市占率进一步提升,理财公司机构主体有望进一步扩围;二是代销渠道拓展或成为影响各家机构理财规模增速及产品货架的重要变量;三是国股行理财公司收益率差异或趋于收敛,规模增速差也收窄。具体来看:
(1)理财公司市占率将进一步提升,理财公司机构主体有望扩围
近两年理财公司市占率持续提升,但牌照批设节奏有所放缓。截至24Q2末,理财公司存续理财产品规模24.33万亿,占全部理财产品比例为85.3%,占比较年初提升1.4pct。目前已设立理财公司32家,随着国股银行渐次完成对理财公司布局,近两年,理财公司批设节奏明显放缓,2023年仅12月有浙银理财一家获批筹建,2024年以来暂无新增批设。
沪农商行等存续理财规模较大的银行,未来有望获批理财公司牌照。据21世纪经济报道,6月多家未成立理财公司的城农商行(以下简称“非持牌机构”)收到通知,要求压降存量理财业务,但具体压降期限未做统一要求,部分地区要求2026年底清零。根据2018年9月原银保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四条“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暂不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总行应当设立理财业务专营部门,对理财业务实行集中统一经营管理。”,非持牌机构有序退出是“资管新规”框架下的必然结果。
对于还未设立理财公司的城农商行,后续展业将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积极探索设立理财公司的模式路径,以理财公司主体发行产品并满足对资管机构的相应监管要求。根据普益数据,目前205家非持牌机构存续理财产品(剔除子份额)近2.9万亿,其中,理财存续规模500亿以上的城农商行共17家,沪农商行存续规模最高为1780亿。考虑到理财公司运营对注册资本、专业人才、风控体系等要求较高,理财产品规模需达到一定体量才有望实现盈利,存续理财规模较大的沪农商行、成都农商等或有望获批牌照;二是逐步退出资管相关业务,专注于财富管理赛道。此外,近期也有一些银行在探索“联创”产品模式,即非持牌机构将本行客户和资产推荐给合作理财公司,理财公司根据银行需求开发定制化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非持牌机构理财产品期限结构分布与理财公司呈现明显差异,截至12月25日,理财公司日开型及1个月(含)以下产品规模占比近6成,而非持牌机构理财产品相对集中于6个月-1年(含)、1年-3年(含)等期限,相应地,非持牌机构债券平均久期更长,24Q3末非持牌机构持有1Y以上债券规模占比高于理财公司15.5pct。后续随着理财公司市占率进一步提升,整体债券配置久期或有所缩短。
(2)代销渠道拓展情况成为影响各家机构理财规模增速及产品货架的重要变量
股份行、城商行理财公司行外代销机构家数普遍更高。近年来,随着理财公司更强化对低波稳健类产品布局,产品同质化特征亦较为明显。在此背景下,渠道日益成为影响理财公司产品规模增长及市占率的重要变量。目前已有超9成理财公司拓展了行外代销渠道,截至24Q2末,行外代销金额占比已近三成。根据财联社数据,股份行、城农商行理财公司行外代销机构家数普遍更高,兴银理财代销机构最多已近500家,杭银、信银、苏银、南银、平安、华夏等理财公司代销机构在100家以上;国有行网点布局较为广泛,理财公司代销机构相对较少,除中银、工银理财两家机构外,其他理财公司代销机构均不足30家。
代销渠道拓展加剧行业竞争。拓展代销渠道是提升客户触达能力的有力抓手,但随着理财公司纷纷加强行外代销布局,渠道竞争也必然更“卷”。对于理财公司而言,要在代销渠道拿到更多市场份额,本质上还是要了解代销行的客群需求,提供更适配的理财产品,根据更精细化的客户画像,平衡好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特别在当前理财客群整体风险偏好仍相对较低的现实情况下,要做好产品的信息披露、净值回撤与客户沟通,才能增强代销渠道理财规模的稳定性。同时,针对高净值等特定客群的定制化需求,提供好差异化产品供给。
非银行类机构代销渠道能否放开仍存不确定性,如果放开对理财公司而言或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根据《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现阶段代销机构主要为理财公司和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暂时没有放开券商、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互联网平台等代销。后续随着投资者教育深化、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更加规范、净值型产品接受程度提升,不排除代销渠道有所扩围。尤其是非银行类机构整体客户风险偏好相对更高,代销渠道拓宽后,将有助于扩大客户基数,丰富理财产品类型,推动权益类理财发展。但另一方面,如果扩张非银代销渠道,对银行理财来说也意味着多重挑战,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带来的消保压力、互联网客群更加年轻化或导致负债稳定性偏弱、理财净值回撤幅度加大可能引致母行潜在声誉风险等。目前看,在《理财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办法》尚未正式出台、理财估值方式及信息披露标准化程度仍待进一步加强等背景下,拓展非银类机构代销渠道的时机或尚不成熟。
(3)严监管环境下,国股行理财公司净值表现及市占率差异可能趋于收敛
22Q4理财赎回冲击过后,囿于客群风险偏好相对较低、行外代销渠道拓展相对偏慢、产品业绩表现吸引力稍显不足等因素,国有行理财公司总规模及市占率一度承压,但24Q2以来国有行理财公司市占率呈现震荡走升态势。从14家规模较大的国股行理财公司样本看,截至2024年11月末,国有行、股份行理财公司规模分别较年初提升22.2%、13%,国有行理财公司规模占比较年初提升1.9pct至44.5%,较股份行市占率差距有所收窄。
国股行理财公司净值表现及市占率差异可能更趋收敛。一方面,国有大行合规要求相对更为严格,国有行理财公司前期对收盘价估值、信托收益平滑机制等稳定净值手段涉足较少,从高频固定收益类样本的业绩读数看,国有行理财公司产品估值韧性相对不及股份行,在居民风险偏好较低、净值回撤容忍度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对产品综合竞争力形成一定拖累。但是随着监管进一步规范“稳估值”手段,叠加后续随着《理财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办法》出台,对于理财公司收益表现、回撤控制、资产配置等合规性要求将有所提升,预估国股行理财公司固定收益类产品净值波动性的差异或将趋于收敛;另一方面,国有大行客群基数较大且网点布局广泛,过往理财公司主要依托母行销售渠道,行外代销拓展相对偏慢。但2024年以来,国有行代销渠道扩展更为积极,中银理财、工银理财代销机构增长均超过50家,后续随着国有行理财公司代销渠道进一步拓展,较低基数下有助于对市占率提升形成有力支撑。
六、风险提示
1、 理财市场运行态势受债券市场环境、投资者风险偏好等多重因素影响,展望分析主要基于当前时点的逻辑推演,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偏差;
2、 理财产品统计主要来自第三方机构,净值披露及规模数据依照样本数据,不同导出日期数据不完全相同,统计结果也可能与全市场整体有偏差;同时,由于理财产品新发或自然到期等因素,每期月报观测数据样本变化均为可比口径,但较往期不完全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