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稳投资实盘简报(2023年4月)
财富
财经
2023-04-29 18:27
福建
截至4月收盘,我的当年收益率是-2.7%,同期几个指数仍是正的,沪深300是+4.1%,上证综指+7.6%,深证成指+2.9%。从2月开始跑输大盘之后,差距至今都还没有明显缩小的态势。长期来看,就我而言,今年前4个月的走势,似乎就是2021-2022年大幅下跌之后、紧接着2022年底一波大幅反弹,然后的一波回调。倘若我们单看2021年起至今,两年又四个月,我的收益率是-15.6%,而沪深300是-22.7%。跑赢大盘。
假如看2020年起至今,三年又四个月,我的收益率是-8.3%,而沪深300是-1.6%。跑输大盘。再看2019年起至今,四年又四个月,我的收益率是+21.2%,而沪深300是+33.8%。跑输大盘。最后看下2018年起至今,五年又四个月,我的收益率是+3.4%,而沪深300是-0.1%。跑赢大盘。所以投资真的没法看短短几年,得拉长到几十年的跨度才真正有点说服力。2007年以来我的累计收益率+669%,年化约+13.3%。同期沪深300是+97%,年化约+4.3%。顺便提一下,虽然沪深300这几年表现不太好,但十几年下来,也是明显赢过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重仓股Top5合计占59.4%,Top10合计占89.3%,都是比上月略集中一些。上个月也说了,我似乎总是在行情不好时趋向集中,在行情好时趋向分散。A股持仓24.8%,港股及相关基金持仓74.5%。稍稍挪回了点到A股市场。分行业板块看:地产及物业占27.4%↗,保险19.4%↗,银行18.0%↗。随着“三傻”板块的下跌,我又买回去了。本月Top10中少了环球医疗、招商银行A,多了平安银行、腾讯控股。本月主要增持:平安银行、腾讯控股、立讯精密、恒生科技ETF、雅生活服务、宝龙地产、新华保险H、兴业银行。本月主要减持:招商银行A、丽珠医药H、中国铁建H、天能动力、雅居乐集团、环球医疗、新天绿色能源H、中国人民保险集团H。首先,我对大势还是相对乐观的。疫情刚放开,政策刚调整,市场立马高涨回应,随着热情过后冷静下来,出现了回调,这都很正常。经济回暖不会一蹴而就,但对趋势我们应该坚定信心。反正我个人是倾向于认为最近(部分板块和个股)的调整不过是短期波折。
保险是率先走出逆境的。伴随着行业景气度触底,以及会计准则调整,保险股的业绩增长相当喜人。看看一季报吧:中国平安同比+48.9%,中国人保同比+230.0%,中国太保同比+27.4%,新华保险同比+114.8%。
高业绩增长叠加低估值抬升,保险行业将迎来典型的“戴维斯双击”。
你可以看到,其实像中国人民保险集团H已经创出阶段新高了。顺便说一下,券商股2023年的基本面应该也会不错。
地产则是明显仍在泥泞中前行。诚然,某些国企房企凭借融资等优势仍在收获增长,但更要看到的是大量民企房企在挣扎。
有一说一,无论一手房或二手房,2023年销售肯定比2022年要回暖一些。但显然市场对房地产行业的未来信心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很可能是对的,因为这个行业的高增长期大概率已经过去,接下去的洗盘必然会消灭掉一些企业,并且明显地把杠杆降下去。
为什么我还投资房地产这个行业呢?因为股价实在便宜,过分便宜,我认为这里头有预期差。但对这种高杠杆行业,我的判断也很可能会出错。
所以我策略上分了一部分到物业股。我认为只要房企能活下来——不需要业绩高增长,甚至不需要业绩有增长——只要房企活下来,一些物业股的离谱估值很可能会有强烈纠偏反转的机会。最后说银行股,2023年第一季度给我的感觉是:银行股业绩开始分化了。但这种分化我并没有看太懂。优等生招行不再优秀。中等生兴业业绩下滑。但我坚持之前提过的一个观点,即:银行股整体行业的长期增长率,是约等于(实际)GDP增长率+CPI的。不一定每年都对得上,但长期下来大约如此。而优质银行的话,当然还会更高一些。在这个前提下,“存银行不如买银行”的逻辑依然成立。实在不懂如何估值的话,就用股息率估值吧。即便是像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一季度的业绩表现低于预期,但我稍微看了下,全年业绩应该也不至于跟我之前估的偏差很大——当然,不排除半年报出来打脸,那我就需要调整我的判断了。总结下:保险已经验证了基本面反转复苏,后续策略主要是拿住,等它涨;地产基本面回暖,但未来空间受限,主要看过低的估值能否实现预期的修复;银行股从一季度业绩来看今年不会有大的行情,但其行业稳健的特点和分红仍然值得配置持有,需要持续研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