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文澜
安沟村地名略记(1)
永远的思念(连载二)
——追忆我的父亲燕成信
燕双锁
肩负重任 敢作敢为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27岁的父亲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董封村的首任党支部书记,这既是组织对他的信任和肯定,也是他新征程中的新挑战。面对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董封,他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落实党在建国初期的各项方针政策,千方百计恢复生产,保障群众生活,促进董封村建国初期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董封村作为明清时期阳城县的四大古镇之一,民间流传着“阳城县出西门,四十五里董封村,董封村亮堂堂,青石街道一里长”的顺口溜,形容曾经古镇的繁华与兴旺。面对由于战乱造成的市场萧条和冷落, 1950 年间,父亲抓住经济恢复期的这一有利时机,抓住集市贸易这一特点,积极推动和恢复董封古镇集市贸易,首先恢复了董封古镇的“二、五、八”传统集市日,让十里八乡的群众到这里进行物贸交易,放心购物,并提供简单快捷的条件,吸引外籍商户到这里定居经商。当时回、汉族有三十余户在董封落户经商。逢集这天村里还组织传统的“扛装故事”和街头文艺进行助兴演出。董封窄小的街道上,商号林立,各类商家达到了六十余户,南来北往的商客在这里驻留、交易。出现了“盐铺当铺铺铺盈门,蒸房油房房房飘香,旅店商店店店兴旺”的局面,董封古镇商业贸易成为经济恢复时期最辉煌的年代。
在土地改革中,父亲认真落实党在土地改革时出台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坚决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家家有粮吃”,并逐户登记,逐地摸排,使村内没有土地的农户,获得和分到了土地和生产资料,地主成分的家庭也保留一定的土地,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实现自给自足,使村内农业生产稳步推进。随即,又积极组织农业互助组,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联合起来进行生产,克服一家一户生产畜力和农具不足的矛盾,使耕种收割较为及时,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抗美援朝期间,担任村支部书记的父亲针对当时经济尚未恢复,人民群众生活还不富裕的现状,采取多种措施,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捐款捐物,他用自制的土话筒(大纸卷起来,一头大一头小),白天和支部成员走街串巷、入户宣传,晚上在煤油灯下集中学习。当时后花院的燕开鸿老人还打趣地说:成信你可以呀,报纸都能读通了。在干部们的动员下,进步青年燕德林、燕满昌等多人踊跃报名,分批赴朝参军参战,村民力所能及捐款捐物,体现了全民支援抗美援朝的决心。
1953年6月中央提出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段时间的总路线,即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当时董封成立了工商联合会,由李德林担任主席,父亲等九人任委员。在充分协商,把握政策的情况下,父亲把在董封落户经商的十多户回族制革、制皮的能工巧匠们组织起来,成立了董封皮革社,由马志干担任社长,协调修建了董封皮革厂(董封清真寺旧址),董封的“一化三改造”从此拉开,皮革社走向规范,并逐步发展壮大。
1954 年 9 月政务院通过了《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标志着公私合营正式实施。当时合营之后,董封供销合作社成立,并与区社分家。而董封供销合作社没有商铺,没有办公场所。为稳定合营之后的董封市场贸易,满足百姓购物需求,在董封供销合作社的支持下,父亲积极协调商铺和办公场所的选址和前期准备工作,促使新的供销合作社于当年年底破土动工,次年年底落成并开始营业。
在始于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父亲积极组织开展灭蝇、灭蚊、灭蚤、灭鼠及其它病媒昆虫的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依靠和发动贫下中农大搞卫生”,集中清理垃圾,打扫卫生,并土法上马,组织人员用长木棍绑着扫帚蘸着石灰粉把所有的墙壁粉刷得白白净净,既起到消毒作用,又美化了村容村貌。
父亲从新中国成立起任党支部书记至 1956 年 3 月的这段时期,在坚定不移落实党的中心工作的同时踏踏实实圆满完成了村内的日常工作,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和上级党委的肯定。
作者简介:燕双锁,阳城县董封乡董封村人,系董封乡人民政府退休职工,为燕老成信之次子。从事林业工作三十多年,务实工作,诚实做人。
拖拽或选择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