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文澜
安沟村地名略记(1)
永远的思念(连载一)
——追忆我的父亲燕成信
燕双锁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到了,家乡的山峦逐渐褪 去绿色的衣装,气温也慢慢开始转凉,甚至早上起来 都有穿羽绒服的想法。每年这个节令,肯定是要回老 家看看长眠在祖坟里的父亲、母亲以及爷爷、奶奶和先辈们,父母已长眠在这里数十年了。当然,百年之后我也会长眠这里。
与往年相比,其实今年 和以前的十月一(寒衣节)没有什么不同,上完坟回到 家的这几天,不由得想写一些东西来怀念我的父亲,也许是自己已经到了花甲之年,比以前更为伤感,倘或 是更加怀念过去的事情。提笔之时,恰逢农历十月十五,正是父亲诞辰102周年的日子,虽然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四年了,但是在这特殊的日子里,父亲生前的点滴往事,工作上坎坷而又传奇的经历,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为追思父亲,让后人不忘饮水之源,通 过本人记事以来的所见所闻,又走访了一些八十岁以上的高龄乡邻,查阅了有关资料,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撰写了此文,以此缅怀父亲,铭记父亲。
出身寒门 怀揣梦想
1922 年农历十月十五父亲燕成信出生在阳城西乡董封村的一个贫困家庭。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缺衣少食、民不聊生的年代。爷爷、奶奶加上父亲兄弟五人,全家人紧靠瘠薄的几亩土地维持生计,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穿衣也是哥哥穿罢弟弟穿,生活清寒贫苦。然而,苦难磨练着父亲,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立下报国的志向。父亲上过高小,有点文化,胆子大,有主见,向往新生活。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对日寇的侵略行径恨之入骨。1938年9月中共阳城县第四区分委驻地由索泉岭村迁至董封村,直至 1941 年 12 月。这期间,四区分委以董封为中心,坚持开展党的工作和党的地下斗争。受四区分委和中共地下党的影响,父亲积极加入到抗日救亡的队伍中,进行秘密工作,参加地下党在董封的一系列抗日救国运动,宣传党的一系列抗日救国方针政策,传送传达上级有关文件和有关信息,组织民兵站岗放哨,做好支前和后勤保障等工作。1937 年秋,赵树理从长治来到阳城,参加牺盟会,任第四区牺盟特派员、区长。1938年 4月,他任阳城县主张公道团团长,曾到董封岩山村慰问驻在这里的国民革命军第53军将士,进行调研和采风。这一时期,赵树理曾住在董封村的佛堂院,在这里吃住办,公并开展宣传调研工作。佛堂院和我家的院紧挨着,赵树理一来,我父亲和伯父等人就到佛堂院听他讲《八路军大战平型关》等故事,听救国救亡的道理。一来二去,在赵树理的引导教育下,父亲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更多的革命教育,赵树理成为父亲走向革命道路的一名引路人。1939年春,阎锡山在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旨在打击已被共产党掌握的牺盟会和决死队。11月 1日,受阎锡山委派的山西省第三行署主任孙楚率 500 多人进驻岩山村,对抗日政府和牺盟分会施加压力,继而抓、打、杀共产党人。12 月8日这天天刚蒙蒙亮,大伯燕成仁在到下河庙挑水时看见从“拐沟小碑边”(地名)下来几个荷枪实弹且身份不名的人,感觉来者不善,就火速丢下水桶,返回家中让父亲跑步到设在圪塔上的区公所办公地,告诉在区公所里担任文书的四伯父燕成智。父亲一路飞奔,来到村西头高处的圪塔上报告了情况。区长王德政立即安排区公所的人员火速撤离,自己断后处理文件,不幸的是其他同志从后门退到山上,区长王德政在圪塔上住所被国民党残忍地杀害了。看来,这一次国民党反动派是有备而来,父亲和我说起这段往事,相当自
豪,也非常痛心。1940年国民革命军第14军董封抗战、1941 年武士敏部董封抗战期间,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父亲和众多抗日志士以大局为重,配合完成了各项后勤任务。1943年 3月,阳南县民兵联防总指挥部成立,同时在每个抗日区公所建立联防指挥部,以联村建立联防区,其中第四区包括董封联防区、岩山联防区、苏岭联防区、临涧联防区、柴李圪塔联防区等,每个联防区由相邻的三、五个村联村组成。联防区的主要任务是监视敌情动向,在重点位置布岗设哨,组织群众转移,共同联防抗敌。董封联防区,包括董封、蒿峪、桐窊、莲花等村,由父亲燕成信任指挥。同年父亲积极参与由董封村抗日村长燕开灿组织领导擒拿迫降在董封村白土沟口的日军大佐和飞行员的战斗,受到阳南县政府的表彰奖励。由于表现突出,在上级党组织张学庚同志的介绍下,父亲于 1944 年 8 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董封村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之一。入党后,他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投身革命的热情更加强烈,隐蔽战线的工作思路更加成熟。在抗日战争中,父亲与活跃在阳城南部、中条山抗日根据地任豫晋联防区司令员刘忠相识、相处,他的志向、胆识和思路得到了刘忠司令员的认可和赏识并结下革命友谊。当刘忠将军在改革开放后重返阳城老区时,仍念念不忘当年之情,并要求时任公社领导联络我的父亲安排相见,共同追忆火热的革命年代。
1947年,解放战争打响后,阳城县政府、军分区号 召各村组织担架队为前线部队运输物资、抢救伤员等活动,父亲投身其中,成为支前模范。于 1948 年元月在今河南省坡头镇坡头村与部队失去联系,坚守两天后,只好返回到了董封村,从此失去了参加解放战争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成为父亲一生的遗憾。回村后,父亲不灰心,不气馁,积极参加村内党组织的各项活动。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于1949年元月被上级党组织任命为董封村党支部指导员,全身心投入到迎接全中国解放的工作中来。
作者简介:燕双锁,阳城县董封乡董封村人,系董封乡人民政府退休职工,为燕老成信之次子。从事林业工作三十多年,务实工作,诚实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