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文澜
安沟村地名略记(1)精
安沟村地名略记(连载三)
安伟红
八、耕地
耕地是一个村賴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一带山上山下沟沟壑壑之间小山庄星罗棋布,都与土地有直接关系。安沟的耕地在那一片众多小山村里是比较优质的,它挥洒了世代安沟人的心血、汗水,倾注了世代安沟人的坚韧、勤劳和智慧,承载着世代安沟人对土地的情感和爱恋。
安沟这道沟在上世纪70年代前共6个自然庄,安沟和西沟属第四生产队,上沟、后沟、瓦窑上和羊沟属第五生产队,共有耕地约600亩左右,大致上可以分为沿河地、坡地和窊地三类,大概各占三分之一。从土地优劣来说沿河地块大,肥沃,省工省力;其次是窊地,淤沟地,周围地势高,雨水逐渐将周围的土肥冲入地里,这类地往往中部宽阔,两头渐窄;坡地就是人常说的梯田,随坡势而弯曲,从坡底一直挂到半山腰,宽窄不等,最窄的地头可能只有一耙宽。
(一)安沟的耕地
【沿河地】口外:弯地沟、新平原、五亩圸、大坪和南弯地。
安沟的沿河地以石门(方言读矛)口为界,分为口外地和口内地。口外地从安沟河与牛沟河交汇处起下至石盆沟地界(燕凹山脚)。最远处那一片叫弯地沟,弯地沟往口边回河滩上就是人造平原。平原南岸叫南湾地,北岸路前下为五亩圸,上为大坪地。口外的人造平原是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的产物,当时全村劳力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大干三冬在河滩垫平原地二三十多亩,因为没有处理好河道与土地的关系,一九八二年夏山洪泛滥将平原三分之一冲毁,弯地沟的地也在这次洪水中大部分被淹没。
口内:墓凹、青上坡、向阳地、场边地。
口内的地分布在河道两岸,进口河的南岸是墓凹地,这里有安姓祖先最早的墓地,安沟创始人安廷实的墓就在这里,那墓碑记录着他的生平,记录着安沟和翼城四望村的关系,见证了安沟村的诞生、发展、兴旺和消亡。 墓凹地往村边的叫青上坡,北岸路前是向阳地,打麦场周围的地叫场边地。这些地离村近,路平,土地比较肥沃。
村西:南地、西地、种后地
村小河南岸,南院往西是南地和西地。这两处地过去都有建房遗迹,是什么原因使这里的房屋消失可能是个谜。村西新建住宅那一片叫种后地,这片地也是村里的好地,近、向阳、地块大。地的最西边是砖瓦窑,上世纪70年代前村里的人修房盖屋都在此烧砖瓦,后来变身为果园和猪场,80年代后成为新建住宅区。
【窊地】庙坪上、后沟里、后窊、大窊、西沟窊
庙坪上地在口外安牛河的南岸,庙岩岭脚下,新平原后土岩边有路通到庙坪上地。这里的耕地面积大平整肥沃,还是安氏重要一支的祖坟地,至今保留了先祖五、六代的墓碑,是除墓凹外安沟村最重要的祖坟和墓碑集中地,从这些墓碑上可以清晰地窥视安沟从建村到一八四0年前的繁衍历史。
从安沟村东头往西沟方向走便是窊地集中地,后沟里地都是小圪坨地,除了阳光不太好外地力还是比较好的。到上西沟路拐弯处,左边是后窊,右边是大窊。西沟庄本身就在窊里,所以村前、村北、村南大部分都是窊地。北面是上下凡凹,铺凹,门后埌;南面有:老狼凹,小狼凹;庄前有老圪窝,队道沟,老沟底,这些地虽然也是较好的耕地,就是离安沟远,种地需翻山越岭,困难多,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
【坡地】北坡、南坡、岩上坡
北坡地是从山神庙后过到石门口岩上那一片坡地,一直从大坪地路后延伸到米粮山半山腰。这里以前也是安姓一支的祖坟地,而且墓碑的规格比较高级,青石墓碑,青石雕刻装饰的碑楼。山村的墓碑一般是只有碑没碑楼,或者碑楼是砖垒成,很少用青石雕刻和装饰,可以想见这一支人在早先的某个时期是富有的,后来家道中落,无继,因此文革时期被拆毁,无法考证,这是十分遗憾的。
南坡地和岩上坡地分别在村子南面和北面的山坡上,依山而建的梯田,地长而窄,耕作要爬山,比较瘠薄。
(二)上沟片的耕地
上沟、后沟、瓦窑上和羊沟也有耕地近300亩,这些耕地都在小村庄的附近,为了便于记录和区分下面以小村为单位简述。
【羊沟】羊沟背后烧湖凹、后圪坨、红土圪岭,对面黄背凹,石圪咀,这些地就在土岭的山脚下。
【瓦窑上】门前种后地西北角是种坡,砖窑后小土圪堆叫鳖盖上,河对岸南坡地,去上沟路后瓦窑上前坡地叫楊坪,河井周边的叫井边地。
【上沟】村对面河岩上是南凹(根据位置分前后),村对面山脚下是对脸地,小泉边叫泉沟沟,小泉后的梯田叫大泉 圪塔,从上沟泉往后沟方向路过的地及路后的地叫后西地,后西地过去上小坡边即是石头坪,再过去就是新圪坨。
【后沟】新圪坨是后沟和上沟地的分界,往后沟方向可见南面是石崖,北面有土岩,路前原是一片苇地,路后窊地叫栾沟区。从土岩底往后沟方向那是龛底地,再往上有小圪嘴前面叫砖窑边,路后窊地叫窄沟。后沟村边路边叫门边地,沟底叫河沟地。村对面山上是南坡地,村中磨碾后是孟沟,高头院背后的坡地叫房背后老坟地,后沟泉下来路后是石板沟。
安沟村这一道沟的六百多亩耕地分布在村周围的沟沟壑壑,最远的有三公里左右,如果加上早已荒芜的小窊、南窊、南岩上、碾道坡和山上随处可见的老荒地,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的。站在这些整齐的梯田下,我总会感慨万千,这么多耕地祖先们是怎么仅凭一锨一镢开劈出来的?这每块田地垒的石埌如果全部连接起来恐怕要连到县城都不止吧?如此浩大的工程,安沟的先辈们要多少年挥汗如雨才能完成?创业的艰辛是不敢想象的!让我们怀着对先辈的敬仰,对故乡的爱恋,永远不忘这大山之中曾经有一个经历近五百年风雨的小山村—安沟!
(全文完,谢谢提供资料的乡亲们,“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从安沟来,记得这些地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