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文摘   2025-01-20 07:24   山西  

   

为了忘却的纪念


—— 写在燕双锁《永远的思念》付印之际 


李海龙


     农历十月初一亦即寒衣节回老家祭祖时,碰见了燕双锁。双锁是我村女婿。他这次来,一是陪妻子祭奠他的岳父、岳母,二是村上亲戚家的老人去世,他们前来看望。

     村边的公路上,我们俩聊了起来。他说,他的父亲去世已30多年,再过十几天,就是老人102 岁诞辰的日子,他想写一篇追忆纪念的文章,献给父亲,也给后人们留下点关于父亲的文字。我对他的这种想法特别赞许,并给了一些算不上指点的指点。

     说来我与他家还是有一点交情的。他的哥哥燕赵锁的妻子我叫姨姨。而这个姨姨的妈妈和我妈妈的妈妈是亲姐妹。早年,父辈们就有所走动,也和我说过这件事。及到后来,我到董封乡政府工作,来往便频繁了起来。虽然,我并不认识双锁的父亲。但是,因这层关系,父辈们总会无意中提到这个人,知道他当过董封村的党支部书记。仅此而已。 


     当我把这件事已忘了个干净时,不承想,双锁将他所写的《永远的思念——追忆我的父亲燕成信》一文通过微信发给了我,我被双锁的真诚和孝心所感动。认真拜读后,又被他父亲燕成信的事迹所震撼,所感染。一个血气方刚的抗日英雄,一个敢作敢为的村党支部书记,一个敢于讲真话实话的基层官员,一个命运多舛的父亲,一个慈祥可爱的老人,不知不觉走进了我的心灵。

     我认为,双锁用写文章的形式来纪念他父亲的一生,不失为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选择。他的父亲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从小立下志向,早年投身革命,十五、六岁时就接受过赵树理给予的革命教育,当其哥哥发现敌情后,十七岁的他奋不顾身地火速跑到驻扎在董封圪塔上的抗日四区区公所报告情况,让工作人员迅速撤离,二十一岁成为董封联防区指挥,二十二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还得到了活跃在阳城南部、中条山抗日根据地任豫晋联防区司令员刘忠的认可和赏识并结下革命友谊。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董封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由于工作出色,1956 年 4 月,被提拔为董封乡党委副书记、乡人民政府副乡长。不幸的是,在1957 年冬阳城县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上,他因敢说话,讲真话,说实话,反映老百姓一日三餐的生活是,“早上是糠王爷坐帝,中午是菜总兵打仗,晚上是月明爷显魂”而受到批判,被打成右派,于 1958 年3 月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其后,他积极投身次营铁厂的建设,于1959 年 6 月重新入党,后又返回董封大队再次担任党支部书记,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打倒。这期间,他一边放牛当饲养员,一边申诉,直到平反,又重新参加工作,成为董封公社农科所主任。几波几折,几上几下,让双锁父亲的人生更为传奇。他机智勇敢,敢作敢为,耿介直言,任劳任怨,淡泊名利,顾全大局的精神风范都值得我们学习、记取和传承。当一个人消失后,还有多少人能记得他。我出生在一个崇拜英雄的年代,却不知道英雄就在我们身边。如若用文字来记载,以此记住双锁父亲光辉的一生,为他延续生命,使之成为生命的礼赞,生命的交响,生命的诗篇,这注定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我知道,双锁为了写好这篇文章,费尽了千辛万苦。他走访了村里上年纪的老人,记下了许多他父亲的经历。他到县档案馆查阅了很多资料,使得关于他父亲的一些资料更翔实,更可靠。他找来许多史料书籍,把涉及他父亲的东西复印下来,摘录下来,成为他写好这篇文章的佐证。可以看到,他的这些文字是沉实有力的。既是财富,又是追思,还是安魂曲,更令老人安宁。

     我想说,写文章不仅需要才气,更需要真情实感。 为了写好这篇纪念父亲的文章,双锁和我通了多次电话,又见了二次面。一说到他父亲,他就有点激动,不仅仅是在因为他父亲在当地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还在于他父亲对于他们这些做子女的爱。他说,他父亲的一生是操心费力的一生,不仅为村里、乡里,还有家里。家庭大,子女多,吃穿的事情,儿女的婚事,都没让他省心,没一个不让他着急上火。父爱如山啊。如今,双锁把自己对于父亲的爱转化为文字,想印成一本小书,让他的家人们看到一个更为全面的,真实的,不平凡的,值得尊敬的一位长者的一生。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爱的转换。

     风雨坎坷最难忘,风范精神尤可钦。《永远的思念》付印在即,草草写下这些不成熟的文字,难合心意。不过,也算是对双锁的瞩托有了一个交待。

     拳拳赤子心,情深意更长。不尽的哀思,尽在《永远的思念》。父亲是双锁永远读不完的一本书。


2025年1月18日




长按.识别.关注

日月留华
播雨犁云写春秋,思根立言书岁月。讲述乡村故事,延续乡土文脉,守护乡土元素,建立乡村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