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文澜
抗战期间董封中心地区基层党组织
和政权机构的建立及其历史贡献(连载一)
王健民
董封位于县域西南,距离县城四十五华里,是阳城四大传统集镇之一。历史上,古镇董封“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成为官路、商路必经的交通、商贸重镇,也是稳固地方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官署治所”,更是战争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以董封为中心,辐射周边次营、横河、李圪塔、固隆、演礼、驾岭等广大地区的西南片区。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阳城县工作委员会、中共阳城县委、县政府、中共阳南县委、抗日县政府始终把董封作为阳城县第四区分委、区公所首选驻地,领导西南片抗日民众进行反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时代颂歌。
一、创建以董封为中心的基层党组织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立即提出了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1938年2月下旬,随着豫北新乡、焦作、沁阳相继沦陷,朱瑞和唐天际带领中共晋冀鲁豫边省工委干部向阳城撤退,决定选择具有地理战略优势,便于开展山地游击战争且具有政治群众基础的南部山区作为开辟根据地的立足之地,并以这些干部作为根据地的主要骨干力量。
1938年3月,中共阳城县委的最早组织机构,即中共阳城县工作委员会在横河镇筹建成立。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后,立即在各地秘密发展党员,然后首建了中共阳城县第三区工委和中共阳城县第四区工委。
中共阳城县第四区工委辖区紧挨横河镇,主要活动在董封、临涧、横河、李圪塔、岩山、上义、候井、次营、苏村、固隆、白涧、府泽、献义、吉德、麻地等16个编村,自然成为中共阳城县工作委员会播撒革命种子,唤醒底层民众,发展进步力量,开展抗日活动首选之地。成立伊始,工委驻地选择在日伪统治力量薄弱而且群众基础较好的索泉岭,由入党不久的女青年杨惠文担任工委书记。杨惠文,又名杨敬民,一位年仅18岁的热血青年,于1938年年初受中共冀豫晋省委和中共晋城中心县委委派,同20余名干部来阳城协助担任阳城合法县长的共产党员李敏之开展抗日工作。刚来不久,中共阳城县工作委员会“书记”薛迅(河南省开封人,女,中共阳城地方组织创建时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亲自找她谈话,并介绍她入党。入党第二天她就立即赶到索泉岭、岩山等地进行建党工作,在短时间内亲自发展了一批积极分子入党,壮大了党的力量。
1938年5月,中共晋豫特委决定将中共阳城县工委更名为中共阳城县委,对外称牺盟工人工作委员会,下辖第一、三、四区工委。
同月,阳城县第四区工委成立;9月,改设中共阳城县第四区分委。为了便于广泛发动群众,有利于在更广大的范围开展抗日救国工作,第四区分委驻地由地理位置偏僻、周边人口稀少的索泉岭村迁至交通便捷、人口集中的千年古镇董封村。
董封村位于南大河河畔,位居三省通衢,人员来往频繁,社会环境复杂。12月,组织上安排有着多年丰富对敌斗争经验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敏唐兼任四区分委书记。李敏唐,山西寿阳县人,于1938年受党指派担任中共阳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曾任中共阳城县委书记。解放初,率领阳城百余名干部南征闽疆,先后担任中共福建闽侯地委组织部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商业局局长省委副秘书长等职务。革命战争时期,李敏唐长期在阳城工作,为阳城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李政委”的名字家喻户晓。1992年11月去世后,中共阳城县委、县人民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骨灰安放仪式。
1939年10月,组织上安排李敏唐到延安抗大学习,由杨泽生(盯店镇杨腰村人,后来随长江支队南下福建担任福鼎县农会主席)继任四区分委书记;同年11月至12月,吴从龙(次营镇侯井村人)担任四区分委党的负责人。期间,岩山党支部成立。
1939年12月,阎锡山紧密配合国民党将介石集团掀起的反共高潮,在山西悍然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十二月政变”。秉承阎锡山旨意的孙楚坐阵阳城,与国民党驻军和地方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有预谋、有计划地策动了骇人听闻的“晋沁阳事变”。为了千方百计巩固党的组织,保存党的力量,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敌占区党的领导机关要力求精干,转入非常秘密形势的指示精神,于1940年2月,组建了中共阳城县(秘密)县委员会,第四区分委在吴从龙等领导下,以董封为中心继续坚持工作。5月,中共阳南(秘密)县委员会成立,下辖第三、四区分委。第四区分委仍然由吴从龙等人领导,继续以董封为中心开展对敌斗争。
1941年,阳城县的抗日战争进入了空前艰苦的阶段。国民党在中条山战役中损兵折将,一触即溃,日本鬼子借机在董封建立了长达10个月(1941年1月--10月)的日伪维持会组织,由黑虎人王庆三担任维持会长,固隆冯家山人冯双奇担任副会长,并扶持成立了日伪董封区公所,由鹿渠人闫子献担任伪区长。8月,成立了国民党第四区区党部,闫子献担任书记。当年10月,随着日本据点的撤走,这些汉奸组织也树倒猢狲散,宣告终结。
日本鬼子占据董封期间,隐蔽在阳城的晋城县牺盟特派员樊岗(晋城西坡人)与“十二月政变”后转入地下的中共党员赵克宏(上义人)、吴从龙、张志德(庄沟人)等人共同商量成立了抗日工作队,并把庄沟作为进行秘密活动的主要地点之一。
1942年初,中共晋豫一地委随太岳南下支队17团重新开辟晋豫区到达阳城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党内小党外大”的秘密党组织形式,于坪泉村将坚持地下活动的阳南、阳北两个秘密县委合并组成中共阳城县委。中共阳城县委遵照晋豫区党委关于开辟一处、巩固一处的指示精神,于2月在沁河以西的新开辟区逐步恢复建立了6个区分委。中共阳城县第四区分委成立于1942年3月,驻地山南坡村,即今董封乡坡丰村,主要领导固隆、白涧、北燕、府泽、四侯、天掌、潭村、逯河、淘河、北次营、南次营、河西、逯甲、苏楪村、庄头、上义、周壁、侯井、献义、清池、佛沙、南任、栅村、北任、演礼、尚礼、董封、临涧、上河一带党的工作,区分委书记苏克 。
1942年6月下旬,隶属于中共晋豫区党委第三地委的中共阳南县委成立,主要领导曲(沃)高(平)公路以南、汾河以西地区,下辖第一、二、三、四、五、六区分委,董封、李圪塔一带属于中共阳南县第六区分委,张镇东以工作队副队长身份出任区分委书记。
1943年5月,第六区分委改称第五区分委。1944年11月,为了加强对敌斗争,原四区的董封、南北次营、上义、固隆一线以西的地方和五区划出一部分成立第六区,驻地董封,主要负责天掌、逯河、淘河、北次营、河西、逯甲、南次营、庄头、上义、董封、临涧、上河、松树、岩山一带党的工作。区分委书记相继为张镇东(1942.7--1942.12)、丁野 (1942.1--1943.5) 和原英(1944.12--1945.5) 。
1945年4月,阳城解放。6月,中共太岳四地委决定撤销阳南、阳北两县建制,成立中共阳城县委员会。全县调整为6个区,县委下辖6个区分委和175个行政村。第四区分委驻地在次营村和文敏村,管辖董封、临涧、上河、安牛等27个行政村,区分委书记秦斌,副书记王国霖、高首先。第六区分委驻地在护驾村,管辖山南坡、回龙、岩山、柴圪塔、松树、次滩等20个行政村,书记张镇东,副书记赵诗元。
二、创建以董封为中心的基层抗日政权
从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阳城尚没有直接建立自己的政权组织,党对阳城地方政权的掌握和领导主要通过统一战线形式,利用合法手段,秘密选派共产党员和抗日进步人士在阎锡山的政权机构中任职。
1937年7月,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阳城县分会”在县城第一高级小学宣告成立,由省牺盟总会派出的中共秘密党员武士俊任特派员(后“特派员”改称“秘书”),抗日进步人士韩毓琦负责宣传工作。县牺盟分会成立不久,就立即着手筹划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南部山区建立区、村级牺盟会组织。10月,阳城县第四区牺盟分会在董封成立,成为阳城县最早建立的区级牺盟会组织,同时在所辖编村和行政村建立牺盟支部和牺盟小组。区级牺盟分会组织领导人由牺盟会上级组织统一调配,赵树理成为第四区首任牺盟特派员(秘书)。次年,中共党员杨惠文(1933.1--1938.3)、王文明(1938.4--1938.12)、吴从龙(1939.1-1939.12)和秦有三(1939.10--1939.12)先后继任四区牺盟特派员。1938年8月,阳城县牺盟分会和县“主张公道团”合并组成“阳城县牺盟会主张公道团联合委员会”后,中共阳城县委通过县牺盟会安排中共秘密党员赵树理出任县公道团团长,中共秘密党员梁跃庭担任第四区牺公联委会负责人(公道团团长)。
长期以来,阳城旧的区、村政权大多掌握在地主乡绅手中,非常不利于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斗争。根据我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的“改革政治机构”与阎锡山赋予牺盟会监督政府的权力,充分利用山西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关系,改组、改造地方政权,使之成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或控制下的政权。1938年2月,中共党员赵树理担任驻扎在横河的第四区公所区长。当年3月开始,第四区区公所先在苏村、不久迁到董封驻扎。中共阳城县工委同县长李敏之一道选派中共党员王春(1938.3-1938.4)(固隆东村人)、王世清(1938.4--1938.10)(台头窑圪坨人)、茹玉珍(1938.10--1939.2)(演礼茹家庄人)出任第四区区长。在这期间,区公所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换掉一些极端反动的旧村长,使相当一部分牺盟骨干分子进入村级政权之中。临涧村政权历来被地主王维垣、王维翰、王维城三兄弟操纵,多年来贪污款项,压迫村民,群众忍无可忍,敢怒而不敢言,因为县衙是他们的后台靠山。李敏之县长听说后派人查实,罢免了他们的村长职务,群众一致推举开明士绅王谟担任村长,群众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1938年冬,国民党反共顽固派惧怕牺盟会和进步团体在社会上越来越大的影响,便唆使地痞流氓、恶棍包围砸抄了第四区区公所和牺盟会抗日团体,捆绑、殴打了四区牺盟特派员王文明和抗日区长茹玉珍。33军地工队与三青团骨干分子上官凌云勾结砸抄了岩山村公所,捆打了抗日村长李春元和自卫队长上官宣奎。
1939年1月,第四区区公所在恢复办公后,吴从龙接替王文明出任牺盟会秘书,国民党进步人士王德政(浮山县人)接替茹玉珍担任四区区长。岩山村李春元在牺盟会坚持斗争下被释放,重新当上了村长。
1939年底,坚持反共立场的阎锡山撕下抗日假面具,在山西全省发动了反革命事变,简称“十二月政变”。11月29日,阎锡山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三行署主任孙楚在驻地岩山村召开会议,具体部署对共产党、牺盟会以及抗日进步势力进行大搜捕、大屠杀。会后,国民党阳城县党部书记长孟光恒连夜在县城国民党县党部秘密召开会议,决定村打村、区打区、县打县,配合各地国民党驻军,实施反革命政变。按照具体安排,第四区由杨崇元、王伯民、上官墨卿、阎裕珍、张景荣、白华甫、张孝德负责实施。12月8日夜,反共顽固派杨崇元、魏法徵、晋常荣突袭了在固隆大庙过夜的四区牺盟特派员吴从龙和四区区委书记杨泽生等四区干部,强行拖到院内殴打。多亏当地群众奋力帮助,吴从龙等人在夜晚混乱中逃脱。这伙暴徒看到阴谋未能得逞,连夜赶往四区机关驻地董封圪塔上,在区公所大院搜捕出区干部捆绑毒打,将四区区长王德政乱棍打死在房间内。同时,一伙暴徒闯入临涧村,以抗拒给中央军征粮为由,将共产党员、农救会主席卫金义抓捕并在大街上枪杀。
“十二月政变”发生后,阳城县牺盟组织遭到重大破坏,至此解体,不再存在。1940年1月,刘锦之担任国民党第四区区长,下辖各村多数重新回到国民党顽固派手中,如董封村燕蔚云,临涧村王玉田,献义村贺谦,白涧村陈泽生等。
1942年1月,八路军太岳支队南下开辟阳城,共产党在阳城第一次建立起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党对政权机构采取指导监督政策,至全国抗日战争结束,阳城县县、区、村普遍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1942年1月30日,中共晋豫一地委邀请阳城各界人士20余人在桑林村宫底院召开会议,共商建立阳城抗日政权问题,各界人士协商后纷纷表示同意。2月1日,经过简单的筹备后,县政府张贴布告,宣布阳城县抗日政府正式成立,魏维良担任阳城抗日县政府县长,并颁布了施政纲领,中国共产党在阳城首次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组织。县政府下辖5个区公所。全县72个行政村,后增为108个行政村,行政村设正、副村长。当月,中共阳城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决定任命吴从龙为第四区抗日区长,派出四分区分委书记苏克以及石民、茅庵等晋豫区、县干部迅速到四区进行建政工作。随后,阳城县第四抗日区公所在庄沟村张志德小楼上召开秘密会议,宣告第四区抗日区公所正式成立。第四区抗日区公所所辖行政村与区分委相同。恶劣的战争环境,区公所不得不随时迁徙,仅在此地住了半个多月时间,然后迁移到附近的山南坡村。
当年7月,在阳城抗日形势急剧恶化的情况下,为了适应新的对敌斗争需要,中共晋豫三地委将阳城县分为阳南、阳北两个县,定名为阳南县、阳北县。阳南抗日县政府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属中共晋豫三地委和晋豫联办领导,1943年3月至1945年5月属太岳行署第四专署管辖,先后下辖6个区公所。第四区抗日区公所设在董封村,相继担任抗日区长的吴从龙(1942.7--1942.10)、张志德(1942.10--1943.1)(董封庄沟人)、刘文敏(代)(1943.1--1943.4)(次营镇府邸人)、王铸九(1943.5-1944.10)(董封煤坪人)。经过几年血雨腥风的锤炼,本土籍干部逐步成熟,区一级领导基本上由本地人担任。
1944年11月,阳南县第四抗日区公所驻地由山南坡移至谭村、赛村等地,并将天掌、逯河、陶河、北次营、河西、逯甲、南次营、庄头、上义、董封、临涧、上河、松树、岩山等行政村划归新成立的第六区管辖。阳南县第六抗日区公所成立于1942年7月,区公所先后驻黑龙、暖延等村,主要辖区与六区分委相同。1943年5月改称第五抗日区公所。1944年11月重设抗日第六区公所后,区公所再驻董封村,煤坪人王铸九担任区长,柳泉人张学谦担任副区长。
1945年6月,随着阳城的解放,阳南、阳北两县重新合并为阳城县,同时成立阳城抗日县政府,下辖6个区公所,117个行政村,接受太岳第四地委和第四专署领导。第四抗日区公所也于当月成立,驻地在次营村和文敏村,管辖董封、临涧、上河、安牛等27个行政村,区长上官凤鸣。第六抗日区公所区驻地在护驾村,管辖山南坡、回龙、岩山、柴圪塔、松树、次滩等20个行政村,区长原义廷。